《風起洛陽》大結局,百里弘毅面對升職,依然對著留下來替思月守護神都的高秉燭作了一個揖,就此離開了神都,觀眾都說,這個男人帶著漂亮老婆品嚐天下美食去了。
要說可惜,就是這二人相逢於羊湯館,走的時候卻沒有一起吃個暖鍋再分別,暖鍋,就是唐朝的火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五言絕句《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寫的就是大雪天圍著火爐吃火鍋的情景。
天一冷,又懷念起去年的國劇劇王《沉默的真相》裡,平康三傑吃過的火鍋,打過的邊爐了。
劇中每到案情進展關鍵時刻,這哥三聚在一起吃火鍋的戲份就會出現,一頓頓火鍋,既見證了三人的情誼,又一次次重新點燃他們對正義的信念,江陽哭得最慘的一次,也是在火鍋店裡。
2021年就要過去了,這一年中,國產劇可謂是百花齊放。高質量國產劇型別豐富,滿足了不同觀眾的不同口味,也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胃。
相比去年出圈的國劇美食,今年的國劇爆款美食,無論從型別,年代縱深感,還是好吃的程度上,都完成了進化。
在這些優秀的國產劇中,食物再也不是單純的道具擺設,而是融入故事,成為劇集的一部分,無論是古裝懸疑、年代劇還是家庭劇,統統都被吃貨追成了美食劇。
而一桌桌的美食中,又隱藏著過去一年國劇爆款最深的秘密。
到底2021年哪一部國劇最好吃?哪位演員又是本年度國劇中最有口福的人?本文整理了八部優秀國劇中的經典美食,看看有沒有你眼熟的,或者想吃的?
TOP8:《風起洛陽》
最佳“吃貨”演員:黃軒 / 王一博
出圈美食:羊肉湯、唐朝生魚片
一句話食評:2021年的古裝劇探店之王
《風起洛陽》讓許多人愛上了洛陽的美食,該劇也可以稱得上2021年國劇中吃得最貴的一部。
劇中王一博飾演的百里弘毅是個見多識廣的唐朝美食家,洛陽有一句老話,“早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故事一開場,他就在街市邊等著喝清晨第一碗熱騰騰熬成乳白色的羊湯。
唐朝已流行生吃河鮮,劇中一位食客準備生吃黑魚,百里弘毅急忙攔下說:冷泉黑魚不可吃膾,應於滾湯中,撈出應吹風一二,如此才可保肉質的滑嫩。
單是這些算不得貴,最貴的還是洛陽水席。
劇中出現的洛陽水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共有二十四道菜品,分前八品(冷盤)、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菜品多分為小碟,隨流水而行,當年尤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劇中找百里弘毅品鑑的各大菜館絡繹不絕,五叔那都排到了六十二位,可見飲食之盛。
但如此美食,透過本劇才被更多觀眾熟知,可見國產古裝劇才是最強的美食up主和探店之王。
好的古裝劇從不會在吃上馬虎,因為吃食,是人與城市,最日常也最緊密的關係。但凡一部出色的國產古裝劇,幾乎都有出圈的地域美食,比如《長安十二時辰》捧紅的是西安的水盆羊肉和水晶柿子,看古裝劇的過程,就彷彿完成了一場中華美食文化之旅。
但美食又不止是美食,所謂,味不全不成席,人不齊不成宴。尋覓美食的過程,是“知味”,也關乎“知情”。以美食交友也是中華文化的傳統。
《風起洛陽》第一集,兩位男主第一次相逢就是在一間喝羊湯的小店裡,劇中的高秉燭衣著粗陋,卻與衣著光鮮的百里弘毅對坐,高秉燭以一句“青州的公羊鮮,鶴州的母羊香”的判斷成功引起百里弘毅的注意,由此開啟了神都小分隊的故事。
說到底,美食難尋,更難尋的是懂得美食的知音人。令人胃口大開的美食背後,最動人的,始終是——人。
TOP7:《喬家的兒女》
最佳“吃貨”演員:少年喬家兒女的小演員
出圈美食:神仙湯、雞蛋羹、母雞湯
一句話食評:家宴,才是最重要的飯
中國人的應酬和飯局比比皆是,每一頓飯,每一個局似乎都重要,似乎最不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吃飯,但2021年的國劇中,把一家人吃飯拍得最好,也最好吃的,當屬《喬家的兒女》。
正午陽光喜歡拍吃,也會拍吃,尤其擅長拍家宴。《父母愛情》中劉奕君唯一一場哭戲,就是在家宴上。
拍《喬家的兒女》,更是每集都離不開吃。
故事一開場,就帶觀眾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嚐到一碗神仙湯就能放肆奔跑的年代。
所謂神仙湯,其實是白開水衝醬油湯,加一點麻油、豬油,灑上一些蔥花。劇中三麗最懂事,主動說不要豬油,但大哥喬一成還是給她放了。
喬家吃得最香的一頓飯,還是二強私自養雞被查出來,老母雞被全家燉著吃了,雖然那場戲二強哭紅了眼睛,但每個人碗中的一碗誘人的雞湯肉,卻勾起了不少人的饞蟲。
這已是這幾個孩子在童年裡,能嚐到的最好的美味。
老母雞還在時候,好容易下了個蛋做成蛋羹,喬祖望這個不要臉的爹還吃了一大半,剩下幾湯匙留給孩子們,老大喬一成的口水觀眾隔著螢幕都看出來了,但他忍住沒吃,都給弟弟妹妹了。
說到底,正午陽光哪是拍得吃,是將主角們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濃縮在了這一湯匙雞蛋羹家宴中。
家宴就格局論,就是中國人情社會的起點。
圍繞著這圓桌,一家人共聚一食。家人關係中所有的生疏、怒氣、埋怨,都能在噴香的飯桌上被抹平。喬一成白跑一趟北京再大的火,也抵不住喬四美在飯桌上撒個嬌。
劇中喬家家宴越吃越好,反倒是最窮的時候吃的東西讓人印象最深刻,說到底是親情和溫暖給吃的提了味。
喬祖望唯一像爹的一次,是親手給考上大學的喬一成做了碗陽春麵,放了整整兩個蛋。最終喬一成與已經逝去的渣爹和解,也是在渣爹從未帶他去過的包子鋪。
就連劇集的大結局,也是在家宴中結束的。
《喬家的兒女》不算2021年的大爆劇,但無論是對於人物的刻畫,還是生活化細節的處理,都堪稱全年最好的年代劇。
因為劇集透過狗血拍出了生活的本質,生活就是好一頓壞一頓,磕磕絆絆地過,愛也罷怨也罷,重要的是把飯一頓頓吃下去,而生活最終會有自己的答案。
TOP6:《御賜小仵作》
最佳“吃貨”演員:蘇曉彤
出圈美食:涼拌魚腥草、酸湯魚
一句話食評:要是這部劇叫《御賜小食神》,會不會火得更早些
國產古裝劇裡的吃食,主要出現在兩類情形,一是宴席,二是下館子。
2021年下館子下得最好的古裝劇,應該就是這部年度古裝劇黑馬。
劇中王爺犒勞楚楚破案有功,帶著她下館子打牙祭,吃的是她的家鄉貴州的名菜折耳根(涼拌魚腥草)和酸湯魚,
賣相還是不錯,就是折耳根寡淡了點。
後來王爺去貴州查案,楚楚和冷月去外面吃東西,吃的是貴州特色的脆哨粉,粉剛上來,冷月又去買了黃糕粑,也是貴州的一道傳統糕點,剛出鍋吃起來最為軟糯甜香。
面對扣人心絃的劇情,這些熱鬧的吃飯場面也讓觀眾稍有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但最感動我的是這些吃食的地道程度,甚至超過了許多國產大製作古裝劇,其中的關鍵,就是用心。
對主角吃的一頓飯,點的一記小吃都如此用心,推理環節禁得起推敲,不無故開金手指,沒有降智的騷操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最後“小糊劇”能破圈逆襲,靠的也是這份用心。
其實做劇和做菜也一樣,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高等食材,而是如何把故事的驚心動魄和人情冷暖,都沸騰在這口酸湯魚裡,完成最微妙的容納百川。
只要味道地道,一碗折耳根也比滿席錯漏百出的滿漢全席好吃,因為夠味。
TOP5:《叛逆者》
最佳“吃貨”演員:王志文、朱一龍
出圈美食:魚湯、鱔絲面
一句話食評:每個主角都有自己的專屬美食,難怪能為諜戰劇正名
引領國產諜戰劇回血的《叛逆者》中,美食的出現也不在少數,但最絕的還是帶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命運。
正是透過紀中原給顧慎之做的那碗魚頭豆腐煲,觀眾不用一句臺詞就知道了顧主任的家鄉,北方吃麵、南方煲湯、川西吃辣,江浙滬多愛一味鮮。其中江蘇人喜歡吃蟹、而浙江則更偏愛吃魚。顧主任定然是浙江人。
更重要的是,觀眾在升騰的熱氣裡,感受到了顧慎之慎之又慎的臥底生涯中,支撐他的到底是什麼?不就是那碗令人思鄉心切的魚湯。
紀中原也太小氣了,這麼小一碗湯,根本吃不飽,但就是這麼一碗不夠裹腹的湯,讓顧主任一直走到最後。
這兩位老地下黨員每次接頭必有美食,後來一起吃的鱔絲面,也別有味道,劇中鱔絲面用到的鱔絲是炸過的,用這種做法做出的鱔絲比較酥脆,加了胡椒粉更提味。鱔絲麵湯口乳白、鮮香醇厚。
面是好面。一碗麵裡,也是兩人多少年過命的交情。
童瑤飾演的朱怡貞的早餐,則是2021年國劇最豪華的早餐,不用一句臺詞,女主的家境就都有了。
但當女主家境落魄,能為男主林楠笙做的美食,不過是一碗熱湯麵。
這碗麵,卻被林楠笙吃出了十分的美味。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叛逆者》的確不是一部傳統的諜戰劇,但在諜戰技巧部分設計得讓人信服,人設構築上足夠立體豐滿的,反派也不是臉譜化的“壞”,就像在每個美食環節上下足如此功夫。
不管是不是“諜戰偶像劇”,拍劇如烹飪,講究永遠是第一位的。
TOP4:《掃黑風暴》
最佳“吃貨”演員:寧理、蘇可、周曉鷗
出圈美食:監獄刺生、火鍋、糖蒜、高明遠的茶、自嗨鍋、枸杞
一句話食評:沒有吃貨的國產劇是不足以成為爆款的
去年的爆劇《掃黑風暴》中,各種場景不僅展現了人物性格,也見證了人物命運的起伏跌宕。
故事開場不久就是寧理飾演的馬帥在監獄裡吃刺生,一場吃戲就把人物的囂張和故事環境交代了。
不過刺生再高階,吃得最香的還是周曉鷗飾演的陳建波,吃火鍋,蘸料必須攪拌128圈,
一圈不能少。那為什麼吃火鍋呢?是為了一口糖蒜。
講究。
孫浩飾演的胡所的出圈美食是枸杞,不過必須是從茶缸裡撈出來才好吃。
而反派BOSS高明遠最絕的還是入獄前寸步不離的茶。
食物除了塑造人物,還承載了劇中人物關係的表達。
比如大江在李成陽的提醒下給邢凡送禮物,送的是什麼?一袋自嗨鍋。原因是擔心邢凡盯梢吃飯不及時,會餓著。這自嗨鍋吃得能不香嗎?
一部劇集能有這麼多美食和飲料出圈,連昆明交警官微都不忘提醒高明遠,在副駕駛座上放茶臺, " 記 2 分,罰款 100 元 ",也可見劇集出圈的人物之多。
2021年的國劇中,《掃黑風暴》大概是《突圍》之外,另一部配角塑造最成功的國劇。
好的國劇像火鍋,各種食材倒進去,都能發揮最佳的味道,而觀眾都能在鍋裡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火鍋是美食界永恆的爆款。
TOP3:《功勳》
主要“吃貨”:周迅、雷佳音
出圈美食:餛飩、米飯
一句話食評:這群吃得都不怎麼好的人,建立了功勳
《功勳》裡看起來沒多少美食,但每個角色吃得都很香。
雷佳音飾演的《于敏》篇人物命運的的轉折就一處小小的路邊餛飩灘。本來於敏出國計劃已定,但上級老郝一提氫彈的研究計劃,于敏立馬就問:“什麼時候開始?”
老郝不急著答他。反倒說了一大堆:要放棄論文、放棄榮譽、放棄出國……于敏嚼著嘴裡的混沌,楞了片刻之後,重重點頭,碗裡的餛飩還冒著熱氣,人生的人生軌跡卻已轉向,原因都在於敏吃著混沌的下一句話裡:國家興亡的事,必須幹。
用一句古詩來說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還有劇中周迅飾演的屠呦呦,走路不忘看醫書,經常丟三落四忘帶鑰匙。
做飯的事都由丈夫(張頌文 飾)包辦,邊炒菜邊給她開門。
但兩人重要的對話都是在小小的餐桌上進行的。
蔣欣飾演的申紀蘭每天辛苦勞作,吃得馬馬虎虎,飯碗卻斗大一個。
而全劇沒怎麼正經吃飯,但卻跟每個中國人的飯碗息息相關的,絕對是黃志忠飾演的袁隆平。
也是透過該劇的編劇我們才知道,雖然讓全中國人吃好了飯,但袁老生前卻不能在外面飯館吃飯。因為他常年在稻田裡下田,得了嚴重的腸胃病。只要在外面吃東西就會腹瀉。所以袁老在吃上是被嚴格管限的,只能吃某些特定地方的東西,比如說他只能吃自己家裡做的飯。
看完這部劇,觀眾大概更能感受到平凡歲月一餐一食的珍貴。
《一代宗師》的臺詞說的很好, “做羹要講究火候,火候不到,難以下嚥,火候過了事情就焦。”
《功勳》這些主角們,個個活出了人生的火候。
而這部呈現8位功勳人物的主旋律大劇,最終評分保持在了9.1分,既有熱度討論度,也有播放量和不錯的收視,這碗國劇的羹,熬得是真是夠火候。
TOP2:《山海情》
最佳“吃貨”演員:黃堯、黃軒
出圈美食:白麥苗吃的油餅、得寶媽做的麵條、凌教授的西瓜、灘羊
一句話食評:從未想到,一部扶貧劇竟然這麼“好吃”
劇集年初熱播的時候就有人說, “原來《山海情》是個美食劇”。
因為劇中的寧夏美食太多了。
劇集的第一集就出現了一種食材——洋芋,也叫馬鈴薯或者土豆。
不過要說香,還是大有叔拿了得寶的雙孢菇放在口袋裡帶回家,先放在鍋裡炒了炒,又撈出來,切了切,又去炒。放的油還夠多,當時就把觀眾看饞了。
到了第四集孔笙又放大招,劇中出現了灘羊肉做成的羊肉手抓,真正喜歡吃羊肉的人,一定知道寧夏灘羊。
說起來黃軒今年真是跟羊肉有緣,《風起洛陽》大口喝羊湯,《山海情》大碗吃羊肉,口福老好了。
全劇拍得最動情的美食,還是麥苗的油餅。
夕陽下三個男孩在荒野上嬉鬧打滾,泥沙飛揚,一旁的麥苗啃著油餅,咧開嘴笑得多動人。
油餅成就了一段西海固愛情,麥苗第一次來金灘村的時候,得寶特意翹班給她帶了油餅。麥苗咬了一口,香得呦。得寶說以後帶她去鎮上,剛出鍋的更香。得寶我們知道的,那是說到做到,後來真的帶著麥苗去了鎮上吃剛出鍋的油餅。
不過得寶出門在外最想念的就是媽媽做的麵條。回到湧泉村,他爸沒讓他進村,他在村口蹲著吃了一頓媽媽煮的麵條。真好吃啊,自家做的手擀麵就是比外面賣的好吃。
雖然劇中人吃的並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每次觀眾看著都好香啊。
而一個赤貧的村莊,就這麼吃著吃著,一步一步走出了貧困,觀眾記住了西海固的美食,也記住了馬得寶的衝勁,馬得福的擔當,馬喊水的憨厚,白麥苗的質樸,李水花的堅韌……
在這部正午陽光的年度大劇裡,主角們吃的美食,滿滿的時代味道和生活氣息,女演員黃堯吃油餅,那是大口真吃,絕不會出現某些女明星的假吃演技。
演員演吃戲演得真,觀眾看著才香。
無論哪一年出現,《山海情》這樣的劇,都是國劇的驕傲。
也只有這樣的土劇,才會讓觀眾感到,23集,太短了吧。西海固的美食,還沒看夠,沒饞夠啊。
等著孔笙導演下部“美食神劇“。
TOP1:《覺醒年代》
最佳“吃貨”演員:於和偉
出圈美食:油餅 、炒瓜子
一句話食評:舌尖上的民國名不虛傳
如果說《山海情》是把一個地域的美食拍到了極致,《覺醒年代》則是拍出了一個年代的美食。
據不完全統計,43集的《覺醒年代》,單是細細描述吃東西的場景就出現了大概26次之多。
既有精緻的盛宴,亦有李大釗夫婦尋常的便飯,還有於和偉磕不完的瓜子。
堪稱“舌尖上的民國”。
其中最大一道硬菜,當屬陳獨秀回國,好友為他接風上的荷葉黃牛蹄。
選用特有的小黃牛,經過秘製後用荷葉包裹蒸熟,芳香撲鼻,好看又好吃。
雖然這道菜被陳喬年攪了,但第三十七集,他出獄,喬年親自給父親端上一隻荷葉黃牛蹄相信劇中的先生吃來別有一番滋味。
最雅的一餐,應該是第五集,陳獨秀與錢玄同、劉半農赴會陶然亭。亭前紅梅怒放,亭中古琴悠揚,“高山流水遇知音”,不過如此,吃什麼已經不重要了。
最囂張的美食,是磕瓜子,劇中陳獨秀嗑瓜子,將殼全放到蔡元培校長,蔡先生也不跟他計較,真是雅士。
最給力的美食,是劇中魯迅先生熬夜寫作的時候,擺在身旁的三大件,最關鍵的,還是辣椒。先生邊吃辣椒提神邊寫作,寫出了《狂人日記》。但也吃壞了身體。
最香的一頓,是陳獨秀吃涮羊肉。
他一開始還有模有樣給人講解羊肉的吃法,結果一位車伕大哥一上來,一筷子、一坨肉、倒上芝麻醬一攪,大口大口吃。
陳獨秀立馬現學現賣,多少人看劇的時候立馬下單了。
最動情的美食,還是跟陳獨秀有關,劇中他和大兒子陳延年關係一直繃得很緊,30多集了,兒子還叫他“陳先生”。
直到快劇終,兩個兒子出國留學,陳獨秀連夜炒瓜子花生,還炒糊了,兒子好不容易吃著炒瓜子開口叫了一聲“爸”,父子卻要面臨告別。更悲傷的是,無論劇中還是歷史中,這都是這對父子,最後的分別了。
劇中每一道食物,都充滿了感情,也帶出了一代民國知識分子的風骨。
我從未看到過一部劇,能將一個時代最馨香撲鼻的美食和歷史連得這麼緊。
而隨著美食走入觀眾心中的,有張桐的李大釗,於和偉的陳獨秀,曹磊的魯迅……無論是神還是形,都堪稱完美。
作為一部劇集的色香味和內涵,劇集全齊了,這也是劇集被稱為年度國劇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心中今年最好吃的八部國產劇。
要說有什麼共同點,就是都太香了,看著看著,螢幕前的觀眾不由自主就被帶動了。
而國劇本身,亦如同美食。
食物想要誘人,既要賣相好,又要有硬貨。
但最關鍵的,還是能打動人心。
最好的國劇,則總能在幾個瞬間,讓你無比真切地與電視劇中的人物或情節產生共情,比如百里弘毅的羊肉湯,喬家的雞蛋羹,顧慎之的魚頭豆腐湯,麥苗的油餅,陳獨秀臨行前,給兒子炒糊的瓜子花生。
觀眾真是嚮往美食嗎?還是美食裡,寄予著全劇最深的情懷?
不難發現,這些年口碑最好的國劇,吃都不含糊。
一方面,這些劇中,吃都起到了豐富劇情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吃得好的,能把人看餓的國劇,好像更有機會成為爆款。
有哪些爛劇的美食名場面出圈的嗎?幾乎沒有。
為什麼?大概是一部劇只有把吃拍好拍真了,才會離優秀更近一些。
看遍2021年的美食國劇,發現最高階的食材,不是什麼山珍海味,而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吃食,它市井、不高階、充滿了煙火氣,但卻凝結了最家常的滋味和最平民的日子。
能和坐在一起看著美食劇流口水的人,就是你能容納於你世界之中的人。
而一把瓜子、一碗麵下肚,這世界不管如何變化,好像人生又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本來嘛,食之大欲也,一部國產劇連吃都不好好拍,還指望它點啥?
那麼,2022年的國劇,咱們接著一起,吃點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