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撰寫於全面抗日戰爭開始十個月後的1938年5月,是一位45歲的中年男人在延安窯洞裡夙興夜寐、殫精竭慮,歷時9天9夜完成的著作。
2. 這部著作的撰寫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雖然處於戰略上的攻勢,但“三個月滅亡”的囂張氣焰已經被強力打壓。這時,社會上存在著兩種論調:一種是速勝論,一種是亡國論。這兩種都是錯誤的。毛主席重點就是對這兩種論調展開了批判。
3. 這部洋洋灑灑5萬言的著作,最初是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的演講,後於1952年收錄於《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共分為21部分、120段。整部著作邏輯清晰、思維縝密、論證嚴謹、佐證充實、氣勢雄渾,而且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語言通俗易懂,時隔這麼多年,絲毫沒有閱讀上任何障礙。
4. 這裡有一段話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係產生的結論。敵強我弱,我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他缺點,我尚有其他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後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後失敗,而不能避免整個帝國主義制度的崩潰。
5. 我之所以對這段話印象至為深刻,是因為這段話裡處處充滿著哲理,處處充滿著哲學的辯證思維。以我之有限的學識所能洞見,這裡至少包含了以下哲學觀點:一是要全面的看問題,不能片面的看問題;二是要實事求是的看問題,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三是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四是矛盾是對立統一和相互聯絡的,而不是完全孤立;五是進步的永遠會戰勝退步的,正義的永遠會戰勝非正義的。
6. 毛主席是站在敵我整體要素上去看待戰爭的,而不是隻看到了敵沒有看到我,也不是隻看到了我而沒有看到敵,這就是堅持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而不是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7. 當時的情形看,敵強我弱,這是不爭的事實。只不過有一部分人不願意接受,或者不願意承認。毛主席毫不避諱地指出了這一現狀,體現了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只有堅持實事求是,才能確保認清事實。
8. 事物絕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永遠是發展變化的。這世間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所以,毛主席敏銳地觀察到,當戰爭進入到不同的階段,敵我的力量和所處的形勢、境地都會發生變化,敵強我弱也會變化成敵弱我強。
9. 事物是矛盾的統一體,敵人的優點和缺點會因為我的努力而減弱和放大,我的優點和缺點也會因我的努力而放大和減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裡更有主觀能動作為的因素,在不停左右著矛盾事物雙方發生著演變。
10. 抗日戰爭是正義之戰,是偉大的抗戰,是進步的抗戰,是得民心的抗戰,是能夠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抗戰,所以戰爭的勝利只能屬於我們,也必然屬於我們。儘管有可能會是持久抗戰,正義和公正也許會遲到,但永遠都不會缺席!
致偉大的敬毛主席!致敬不朽的鉅著《論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