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後的漁村金山嘴漁村,歷經千年,數盡世間滄桑,活力依然,如詩般存在。
走進漁村,青石板鋪就的主路延展開去,兩邊林立的商鋪、安靜的小店,隨即向上跨過運石河橋,似乎從河水那裡獲得了靈感,化身眾多奔湧的小溪,倏忽間散入七拐八彎的巷道中。老街的各個建築串起了歷史的一呼一吸,如同風格迥異的詩歌在此處交融,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這裡是漁民世世代代的生活通衢,也是漁村生生不息的強勁脈搏。老街在變化中見證著漁村的發展:漁民老宅、媽祖文化館、菜市場、小商店、酒吧、民宿、書屋、咖啡館……理想和生活在這裡交織,傳統和現代在這裡碰撞。
漁民老宅,保留完整的一棟古宅,原汁原味地呈現了過去漁民的生活場景。一磚一瓦、一桌一椅、一筷一碗,恍惚間讓人回到了一百多年前:海風吹過老街,昏黃的漁燈下,漁嫂安排好孩子們的食宿,開始了夜晚的工作,補衣服、織漁網,默默思念著海上捕魚的丈夫,不知道何時才能迴歸。漁民老宅就是一首靜默的古風詩,無需言語卻飽含滄桑與心酸,訴說著漁民生活的不易。
千百年來,漁村人與天鬥與海鬥,在風浪中闖蕩,不懼生死,但又有著敬畏生命、感恩大海的情懷。在媽祖文化館,透過對他們虔敬信仰的追尋,就能體會到漁村精神。在這裡,能看到漁村人踏浪搏擊,能聽到他們在風雨中仰天長嘯。閱讀展館,就是在誦讀一首屬於男人的、充滿著海味的豪放派長詩。
轉眼間來到運石河橋,這座橋並不高大,但歷史悠久,是金山海堤形成的見證者。踏上小橋遠望,霓虹燈光和水面粼粼的波光相映,微風拂面頓覺身心舒暢。最吸引人的還是橋頭的那個招牌:我在橋頭等你。你在橋頭等誰?誰又在橋頭等你?是誰在等待著誰?短短一處清新小句,令人浮想聯翩,浪漫詩意躍然而出。
隱在老街的巷道中,有一處“漁民畫工作室”,是在漁村人楊火根老人老屋的基礎上,原址原貌修建而成的。漁民畫是楊火根開創的以描繪漁民生活為題材的繪畫作品。楊老師自小在漁村長大,對漁業生活有著特殊的感情。祖輩的艱辛是漁村人抹不掉的記憶,沒有相機、無法記錄,老人只能用畫筆憑藉回憶將過去的生活一一重現。現在,這些畫作被刻在了牆上,印在了老街上,將漁村精神傳承於後人。開啟楊老師的畫卷,畫面上彷彿流動著一首又一首的敘事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深深觸動你的內心。
沿著巷道來到祥魚湖畔,坐在湖邊的木棧道上聆聽湖上酒吧駐唱歌手深情彈唱,晚風中夾雜著氤氳的酒氣和迷濛的水霧,一切彷彿是在夢中。靜靜的湖,猶如少女明眸,柔情凝望每一位路人。湖邊一堵古樸的長牆,是漁業村委精心打造的“詩歌牆”,鐫刻了充滿海漁風味的詩歌,成了漁村的一道風景線。這些詩歌是“海漁詩社”根據漁村歷史和漁民生活經歷量身創作的。遊客們往往駐足於此,細細品讀,淺唱低吟中感悟漁村歷史變化。
漫步老漁村,就像走進了一首行走的詩,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縱情高歌,讓人流連忘返。(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