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是近現代國際關係中最難處理的大國關係之一。其原因在於:第一,中美關係是全球性的;第二,中美關係是全方位的。冷戰期間美蘇關係也是全球性的,但美蘇之間在政治、安全、經貿、科技、人文交流等諸多領域的交集,遠遠不如50年來中美關係所發展出的深度和廣度。因此,中美關係的“全方位”這一本質特徵,決定了處理與研究中美關係的高難度與複雜性。
全球性、全方位、高複雜而不易處理的中美關係,卻與兩國將近18億公民的切身福祉息息相關。而上述種種特徵也決定了我們對中美關係的思索絕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學者或政策人士層面。相反,它需要全民的廣泛參與並貢獻智慧。正是從這一角度看,我的前輩、中國著名報人謝國明先生領銜撰寫的新作《中美關係50年:1969—2019》更顯其獨到之價值。
首先,該書可能正在開闢中國“全民的美國研究”這一新路徑。而作為這一新趨勢、新正規化的標誌性成果,該書又在如下三個領域提供了獨到的視角和新穎的見解,決定了該書不僅對普通讀者有極高的普及價值,就算是對專業的美國研究科研人員,它的創新思考同樣能夠提供諸多啟發。
第一,新劃分。2019年是中美建交40週年。當下的中國國際關係學術界、美國研究界、圖書市場都存在大量有關“中美關係40年”這一宏大主題的文章和著作。而該書卻另闢蹊徑地提出“中美關係50年”這一新說。初聞該說,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反常識,然而細細推導、考諸史實之後,又不得不承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與創見。稍對中美關係史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中美兩國雖然是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但兩國政府間為“建交”而進行的努力,至少可以追溯到1969年,自基辛格秘密訪華、毛澤東與周恩來會見尼克松以來,歷經福特,再到鄧小平與卡特……十年間風雲變幻、太平洋波瀾不驚。在冷戰的最高峰,兩國領導人與智者們卻憑藉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踏過意識形態的藩籬、跨越大洋、力排萬難,終於實現了兩國邦交的正常化。反觀今日中美間由經貿問題所引發的種種不適與衝突,這段曲折的歷史宛如昨日、歷歷在目,令人唏噓不已。今人若不能從前人偉業中汲取經驗、反躬自審,則必為後人所哂笑。所以,從“大歷史”“大框架”的高度看,“中美關係50年”這一新劃分著實有其新穎洞察之處。
第二,新敘事。“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與種族、文化、宗教無關。千百年來,縱然學者們皓首窮經,寫出皇皇鉅著,然而這些大部頭專著若無可讀性,甚至“食之無味”“味同嚼蠟”,則多半逃不脫或被人束之高閣、或置於廳堂裝點門面而實則無人問津的尷尬結局。而對這本娓娓道來的《中美關係50年:1969—2019》,有幸作為書稿的讀者,我是在“悅讀”。提前從謝國明先生手中拿到書稿小樣,便在飛往美國亞特蘭大參加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國際研討會”的航班上一口氣讀完。作者以新穎流暢的敘事講出一環扣一環的“好故事”,讓讀者們獲得“悅讀”的享受,也是該書之第二“新”。
第三,新主體。該書系非美國研究專業的中國學者集體創作。領銜的謝國明先生系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長期奮戰在新聞報道與編輯第一線的專業知識與經驗,讓他比多數書齋裡的學者們更接地氣。其他四位合作者也都發揮各自專業專長,經過長時間的砥礪切磋、錘鍊打磨,終於“熬”出精品。
大時代呼喚大手筆,大手筆需要大視野。當下的中美關係正處於50年來最關鍵的歷史時刻之一。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我真誠地感謝謝國明先生等作者能夠及時地拿出這樣一部有創見、有深度、接地氣的大部頭著作以饗讀者。這本書背後所凝結的不僅僅是作者們的辛勞與汗水,更體現了謝國明先生作為資深中國報人所獨具的家國情懷與職業操守。
為了讓他們的這種理想、信念能夠傳承下去,我不揣冒昧地受謝國明先生之託,寫一些讀書心得,不能為序,僅為能推薦更多的中國讀者從中獲得啟發,從民心相通的角度夯實中美關係的基礎,使兩國人民都能從一個友好合作、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中美關係中獲益。是為寫在前面的學習感言。
(本文系人民日報出版社《中美關係50年:1969—2019》代序,作者王文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