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24日,當近四十萬英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海灘時,希特勒親自下令停止前進,使德軍指揮官感到莫名其妙的。如果德軍俘虜了這近四十萬英軍,那麼英國就會失去獨立自主的國家意志。向德國投降的可能性為零,英國只會倒向美國,去尋求美國的保護,最終美國會像一戰一樣給英國提供保護。這種所謂保護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美國參戰,這是希特勒最不願看到的可怕結果。
希特勒的計劃很明確,在東線先穩住蘇聯進攻西歐,再穩住美國調頭突擊蘇聯。一戰時在蘇聯簽定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條約》後,退出了戰爭。德國可集中兵力進攻西歐英法聯軍,當美國看到英法即將失敗時,就豪不猶豫的參加了戰爭。希特勒清楚的知道,俘虜敦刻爾克的近四十萬英軍,肯定會刺激美國敏感的神精。再說希特勒牙根就不想與同屬日耳曼人的英美死磕,他心中的死敵是斯大林的蘇聯。
德軍俘虜的近兩百萬法軍隨後也放了,甚至德軍就沒去俘虜他們,讓他們自行解散回家。去俘虜敦刻爾克的近四十萬英軍,不但沒有意義反而會給納粹德國帶來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巨大災難。兩百多萬英法俘虜會給德國帶來無法承受的經濟負擔,且毫無意義。
放走敵人的原裝人馬,不是希特勒的專利,早在兩千年前匈奴王-冒頓單于就放走了劉幫的二十萬原裝人馬。現在常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戰爭的目的是獲得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殺戮,更不是無意義的去俘獲大量的敵人。可參看本人文章《漢匈戰爭及明、清衰亡的轉折點,是把民族內部矛盾當成了敵我矛盾》一文。
如果美國參戰,就給蘇聯吃了定心丸,蘇聯肯定會提前實施'雷雨計劃',率先在東線向德國發起進攻。而德軍主力部隊都在西線,要把主力部隊從西線調到東線作戰,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就會完全打亂希特勒心中的'巴巴羅薩計劃',使該計劃徹底破滅。
退一萬步講,要是真的俘虜了敦刻爾克的近四十萬英軍,那麼這近四十萬英軍俘虜就是燙手的山芋。留在手上無意義,放了就會暴露巴巴羅薩計劃,放了這些俘虜,不就明明白白的表明元首不想進攻英國了嗎。希特勒裝出一副要進攻英國的態勢,卻用一年的時間調動部隊及物資,做進攻蘇聯的準備。最後還是因各種原因,使巴巴羅薩計劃從5月1日推遲到6月22日。這一切在元首自傳《我的奮鬥》裡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再說可以利用敦刻爾克的英軍為誘餌,大量消滅前來救援的英國海空軍。可沒想到是陰天,德國空軍無法發揮其優勢。看英國電影《倫敦上空的鷹》,德國空軍沒有轟炸裁滿軍人的返航船隻。英國雖然救回了三十多萬英軍,可英軍的武器彈約等大量重灌備都丟棄了。在空地一體的鋼鐵現代戰爭中,沒有重灌備的軍隊就是一群羊。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當用政治手段無法解決時,只有用戰爭手段解決,即用戰爭達到其政治目的。英、德兩國同為日耳曼民族,用戰爭解決政治爭端,而不是用戰爭去殺戮同族人民。
二戰是一戰的延續,要打破凡爾賽枷鎖,只有用戰爭手段。那時德國的處境也是危險的,西邊受到兩三百萬英法聯軍的威攝,東線受到四五百萬蘇軍的威脅。所以,德國要麼被動接受戰爭,要麼主動發起戰爭,沒有中間道路可走。
但在戰爭後期英美聯軍諾曼底登陸時,希特勒仍堅持兩面作戰的做法是錯誤的。如果希特勒真是個愛國者的話,戰爭的失敗只是希特勒個人的失敗,不是德國人民的失敗。德國發動戰爭是為打破凡爾賽條約枷鎖,獲得正常國家地位。透過二戰,德國已經達到目的了。希特勒可把東線步兵調到西線向英美軍隊投降,把空軍和裝甲部隊調往東線頂住蘇軍進攻。把波蘭、匈牙利、捷克等中歐國家交給英美,奠定戰後國際秩序。元首可一死了之,火化於無形之中,華麗轉身。
可希特勒卻反其道而行之,發動阿登戰役,致使德軍在東西兩線均遭到重大失敗。本人要是德國將軍,老夫也要刺殺他。
本人以前寫過篇《斯大林格勒和中途島戰役是最無意義的戰役》一文,德國輸了而日本贏了。如果觀眾感興趣,可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