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戰爭不斷,所謂亂世出英雄,很多驍勇善戰的猛士脫穎而出,有萬夫不當之勇,震懾敵人之勢,這8個人是歷史上公認的猛將,都在所處的年代留下了一段自己的神話。
項羽
項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被稱為“西楚霸王”。 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戰國末期,楚國滅亡之後,項羽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縣,自小由項梁養大。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也在會稽郡舉兵反秦,隨後叔侄二人率領江東八千精銳子弟兵渡江,加入秦末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大軍。鉅鹿之戰項羽率領楚軍摧毀秦軍主力,從此威震海內。秦亡,項羽仗勢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自封西楚霸王。楚漢相爭末期,項羽被劉邦聯合各路諸侯打敗,他先被圍困於壕下,後突圍至烏江,自刎而亡。
在項羽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也是有三場經典的戰役:
1、鉅鹿之戰:5萬楚軍秦軍40萬主力,以少勝多,一戰成名。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 )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2、彭城之戰:3萬騎兵,半日之內,擊敗劉邦56萬聯軍。
彭城之戰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
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3、垓下之戰:10萬兵抵70萬軍。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項羽性格上的矛盾性決定了他悲劇的人生,不管是出身還是手下的人才,他都佔據了絕對優勢,卻敗在了“小人”劉邦之手,無人能敵的勇猛也成了個笑話。
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是一位少年將軍。多次以少勝多,立下赫赫功勞。
霍去病十八歲為剽姚校尉 ,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十九歲時升任驃騎將軍,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與衛青率軍深入漠北,於漠北之戰中消滅匈奴左賢王部主力七萬餘人,追擊匈奴軍直至狼居胥山與姑衍山,分祭天地,臨翰海而還。此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戰後加拜大司馬驃騎將軍,與衛青同掌軍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四歲。武帝賜諡號“景桓”,陪葬茂陵,並仿照祁連山的形狀為其修築墳墓。
然而霍去病也有缺點,他少年新貴,有紈絝習氣,不愛惜士兵。史書上說漢武帝專門令宮中服務部門為他準備飲食,竟然有十多輛車之多。還軍時,“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色”。在塞外時,戰士缺乏糧食,霍去病卻在軍營中踢蹴鞠的遊戲。但是,將士們仍然願意為其效命,漠北大戰之後,因漢朝軍功封侯制度,許多衛青的部下都來投靠霍去病。
呂布
呂布,字奉先,幷州五原郡九原縣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
對於呂布,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三國第一猛將,是三國時期的一大英雄人物,人稱“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他和他的坐騎赤兔馬都曾是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人們心中的尤物。但是呂布的命運並不太好,他的一生在三國曆史的天空像一顆流星一樣劃過,並沒有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不過,由於他的出現,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製造了三國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三大變局。由於小說《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的影響,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心目之中。
呂布有著非常勇武的性格,可是他又無謀而多猜忌。初為丁原部下,後殺丁原而投董卓,認其為父。遷中郎將,封都亭侯。董卓暴虐,曾因小事失意,拔手戟擲布。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亦難安。時司徒王允與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用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蟬。王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
呂布是一個有魅力的人,在亂世之中也佔據一席之位,這也說明他的能力。但是可惜的是他雖然有諸如陳宮、張遼等名臣名將,卻始終不能發揮他們的作用,這也歸結為他性格中有剛愎自用的一面。呂布更是一個愛家愛美人的人,他原可以逃出白門樓之難,但是為了家人,為了貂蟬,他放棄了,這也側面表現出他顧家的一面,卻不是一個在亂世中稱雄爭霸的形象。
但是項羽一生共完成了三次百人斬,最後一次還是中國史上唯一的一次步站百人斬。放眼中國歷史,論武勇誰能跟項羽爭第一?後世無數的猛將也是以項羽為標準而評定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勢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薛仁貴
薛仁貴是唐初名將,他的祖上世代為官,可惜父親早逝,以致家道中落,薛仁貴的少年時期過得很貧寒。後來在妻子的勸說下應徵入伍,踏上軍旅。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於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典故。唐高宗時,薛仁貴累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薛仁貴一生最傳奇的部分莫過於三箭定天山。公元661年,,一向與唐交好的回閭前首領去世後,新繼位的首領轉而與唐網為敵,開始進犯唐朝邊境。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敵軍聽聞唐軍將至,便集結全部軍力十萬人,憑藉天山有利地形,阻擊唐軍。當時敵軍將領派出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獨挑幾十人,連發三箭,敵軍三員大將都墜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潰不成軍,薛仁貴乘機大舉進攻,沒多久敵軍卸甲投降,唐朝軍隊獲得大勝。
此後年月,薛仁貴大敗高句麗,高句麗歸降後,唐朝專門在此設立都護府和郡縣,高宗命薛仁貴率兵留守平壤,在平壤期間,薛仁貴做為地方長官,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立即投身於恢復和平,恢復生產,醫治戰爭創傷的工作中,他的這些行為讓高句麗人都非常喜悅,甚至忘卻亡國之痛,人們也對薛仁貴十分的敬佩。人生總有低落時,花甲飲恨青海湖 要說薛仁貴一生中唯一的敗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敗了,沒過多久,高麗留下的軍隊叛亂,又因事獲罪流放到象州,碰上朝廷大赦才回家,到了60多歲不得安寧。
在被貶象州期間,薛仁貴協助州官,治政安民,首先平息了匪患,又動員富戶救濟災民,當久旱逢雨之時,又率領農民攔水澆田,其它打抱不平、調解糾紛、敬老愛幼等仁風義舉枚不勝舉,州民感之不盡,公元682年,已經69歲高齡的薛仁貴開始了自己人生最後的一場光輝戰爭。時年東突厥不斷侵擾唐北境,薛仁貴奉命征討,薛仁貴帶病冒雪率軍抵禦東突厥的進犯,因敵軍威懾薛仁貴的戰鬥力,導致全軍戰士都提心吊膽,薛仁貴乘機打了一個翻身仗,斬首一萬多,俘虜三萬多,還繳獲了許多牛馬。班師回朝的薛仁貴因年老不敵傷病之痛,於公元683年去世享年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薛帥的傳奇的一生結束了。
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被認為是明初的第一猛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少年時期,常遇春隨人習武,後學有所成,可以駕馭各種兵器。他初時因溫飽問題,隨盜匪打家劫舍,後來覺得沒前途,有意脫離。
勇猛敢戰,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並貫穿於歷次重大戰役。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採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康茂才(不是康茂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衝入敵陣,左右衝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攻佔太平。次年三月,又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集慶及其周圍地區的佔領,使朱元璋獲得一塊財富之區,為在江南的繼續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這一階段的戰鬥,常遇春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於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
李存孝
李存孝,本名安敬思,,晉王李克用養子,著名的十三太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將,武藝天下無雙,勇力絕人,被稱為“千古第一猛將”,遂有“王不過項,將不過李”之美譽。
李克用在代北掠地時遇到他,收為義子,改姓名為李存孝,常跟隨李克用擔任騎將,南征北戰。李存孝驍勇善戰,經常帶領騎兵做李克用的先鋒,他身披沉重鐵甲,手舞鐵馬鞭,腰挎弓箭長矛,獨自揮舞鐵衝鋒陷陣,成千上萬的人在他面前都喪膽逃退。李存孝常常帶著兩匹馬跟隨作戰,騎著的馬稍微疲乏,他就在陣地上改騎另一匹馬,出入如飛。
李克用在代北掠地時遇到他,收為義子,改姓名為李存孝,常跟隨李克用擔任騎將,南征北戰。李存孝驍勇善戰,經常帶領騎兵做李克用的先鋒,他身披沉重鐵甲,手舞鐵馬鞭,腰挎弓箭長矛,獨自揮舞鐵衝鋒陷陣,成千上萬的人在他面前都喪膽逃退。李存孝常常帶著兩匹馬跟隨作戰,騎著的馬稍微疲乏,他就在陣地上改騎另一匹馬,出入如飛。
李存孝勇猛果敢,李克用軍營中的將領都比不過他,後來同樣是“義兒”的李存信出於嫉妒的挑唆而使他背叛了李克用,但以他一勇之夫,不是老謀深算的李克用的對手。
史書載“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李克用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他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的地位相當於《說唐傳》中的趙王李元霸,天下無敵,人稱飛虎將軍。野史中曾領十八騎攻取了長安,雖說是誇張之詞,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連第二名的王彥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幾合。
後由於罪責車裂而死,李克用深感有負於存孝,羞愧多天不朝政,兵事衰弱,朱溫趁勢而起。李存孝因力大無比,英勇善戰,天下無敵,幾與西楚霸王項羽比肩,被譽為”將不過李、王不過霸“,在後人評說中更有“唐初有個李元霸,唐末有個李存孝,都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意思是說天若有個把,他們能把天拉下來,地若有環,他們能把地提起來。李存孝最為有名的是手下5百人的飛虎軍,多次同他並肩作戰,取得了戰無不勝的輝煌戰績,令對手聞風喪膽,名揚天下。後因對義父用人存在疑問,遭人離間,最終落得五馬分屍的可悲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