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諾族是最早期居住在砂拉越的民族之一,是砂州第五大民族。在沐膠發源。在1853年前,他們就已定居在甘榜南甲(Kampung Nangka)的長屋裡。馬蘭諾人崇拜泛神靈,他們相信生命與環境是一體的,原來信仰Liko(河族)。現今多半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回教徒。
社會奉行等級制度
馬蘭諾族曾經有過自己的輝煌,結合各國古代文獻對馬蘭諾王朝零碎的記錄及民間傳說,馬蘭諾王朝是婆羅洲島最古老的王朝,於11世紀期間壯大,並於15世紀走向沒落。馬蘭諾王朝覆滅之後,長期淪為被殖民統治的一方,馬蘭諾人漸漸失去他們的信仰習俗、語言文化,甚至是身份認同。
儘管馬蘭諾王朝在15世紀走向沒落,社會上依然奉行等級制度,劃分為王族、貴族、自由人和奴隸。馬蘭諾族群裡隱藏著一種複雜的傳統式計算法,來區別一個家庭的階級,他們以“比古”(Pikul)為單位。分為五、七、九、十二、十五“比古”。 五、七“比古”是自由人;九、十二、十五“比古”屬於貴族階級;十五以上就是王族,而五Betirih(Dipen gak luer)以下則為奴隸。我們參觀村子裡的Sapan Puloh迷你馬蘭諾博物館時,館主解釋說:“‘比古’指的是腰刀上的彎曲,彎曲越多,社會階層越高階。”但也有資料說Pikul是指計量單位,一Pikul大約等於60公斤銅的重量。
我們入住的拉敏達納民宿的主人戴安娜·羅絲,她的身份非常特殊,她是王族後裔最後一代人。不過她極少向別人提起她的身份,因為過去的奴隸制曾是歷史上黑暗的一幕。
男女奴隸陪主人殉葬
在沐膠市區,以及在迪廉村落裡,我們看見不少於三支高高矗立的柱子,以砂拉越聞名的鐵木(Kayu belian,學名Eusideroxylon zwageri)製成,這就是所謂的“Jerunai”柱子。當一個王室成員去世時,他的遺體並不直接埋葬,而是等屍體腐爛後,才把骨頭收集在甕中,再將甕放置入“Jerunai”裡。這時,一對介於十二三歲的男女奴隸將被殉葬,男奴隸會被拋進坑裡,女奴隸則被吊在“Jerunai”柱上,讓她活活餓死。根據傳統,陪葬的男女奴隸會成為死者在往生世界的護衛和侍者。我們在觀看村落裡的一支“Jerunai”柱時,在靠近土地的部位,有著許多刀砍的痕跡,據說那是奴隸的家人,不堪孩子被殘忍殺害,以刀砍發洩胸中的憤怒!
這種極不人道的殉葬制度,在汶萊王國把砂拉越交給白人布洛克家族(Brooke Family)管理時,第二代拉惹Charles Brooke(1868年)將它結束。
光亮背後總有陰影,伴隨著歷史的輝煌,必有不忍直視的黑暗!對於在迪廉村落裡,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者,河流、碩莪,譜寫著他們的生命之歌。他們也許沒有意料到,平靜的生活,竟會闖入許多窺探者。時光,就如他們烘焙碩莪顆粒的嫋嫋煙氣,他們總是回報溫厚的笑意,既透露了清苦,也滿懷著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