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炎帝(神農)發現茶葉藥用價值, 周代發現其菜餚價值,再到秦朝三位一體開發出茗飲,烹飪、藥用功能, 1840年到來時,茶葉已經讓中國興旺發達了5千年。
此後中國陷入百年恥辱之中。
1840年到1945年,105年在中國歷史長河之中只是短短一瞬間。
在中華子女記憶中,始於1840年近代史,滿滿寫著茶葉——鴉片戰爭——慘敗——賠款——割地——清國崩潰——軍閥混戰——14年同仇敵愾打敗日寇。
105年的歷史就是四個字——國破家亡。
八方來朝的世界老大,一落千丈。
日本人近現代史記憶中,是1945年2枚核彈,中國人記憶則比其要長久得多,橫跨了105年國仇家恨,超過一個世紀。
從1066年到1815年歐洲大公國——英、法作為老大、老二互毆,相愛相殺,交戰數十次,大戰15場。
法國小個子巨人拿破崙慘遭滑鐵盧之敗後,英國正式成為日不落帝國,擁有了世界話語權。
如果沒有英國工業革命成功助力,大航海時代的英國不可能成為世界NO.1;
如果清帝及其智囊有世界格局,妥善應對、清國也許不會慘敗。
很遺憾,歷史沒有如果。
英國在79年間取得工業革命30多項輝煌技術成果,並投入商業運用。它們是:
1765年珍妮紡紗機、1768年水力紡機、1778年抽水馬桶、1779年走錘紡騾機、1785年動力織機、1796年平版印刷術、1797年螺絲切削機床、1765年蒸汽機、1807年蒸汽輪船、1815年礦工燈、1814年蒸汽火車、1844年鍋爐機等,相繼工業化運用。
英國要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去,1793年,英國喬治三世派遣馬戛爾尼使團,到承德避暑山莊謁見乾隆皇帝,要求通商。
中西主流史書一直強調清國閉關鎖國,盲目自大,並以馬戛爾尼使團來華史料引證。如:
1、行拜見皇帝禮之爭拗;
2、清大臣對使團600多箱禮物(蒸汽機、迫擊炮、棉紡機、連發手槍、航海望遠鏡,戰艦則為模型),認為是“奇淫巧技”;
3、乾隆致喬治三世信。
清國朝野有那麼愚昧嗎?歷史也許會是另外一個答案。
我認為,乾隆接見來使之前,一定已閱讀喬治三世信件,知道英國恐怖的國力,所以處處對英國使團設防,證據是使團成員安德遜撰寫的回憶錄:“我們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清帝與臣子在檢視英國高科技禮物之後,不可能對其完全漠視,尤其是要人命的武器——最先進的槍炮。
以 “拜見禮儀”找茬,貶低禮物,打擊使者信心,符合天朝天下第一面子心理。
所謂乾隆致喬治三世信,洋洋千言,典型八股文,乾隆文風綺麗,可肯定該文是清國外事口文宣,以此斷定乾隆愚蠢,是小看這位著名中國皇帝了。
英國學者沈艾娣研究1996年版《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彙編》中600份軍機處、宮中檔、內閣、內務府檔案後,判斷如下:
1、清國透過英使首次訪華,已經感受到“奇淫巧技”的英國對東方的現實威脅;
2、清國用強硬的信件回絕英王,是希望儘快打發可怕對手。
3、使團到訪中國時,清朝抓捕一個廓爾喀間諜,得知英國東印度公司控制了印度孟加拉邦。
4、使團離開後,朝廷立刻預警。(1)下令海防口岸做好軍事防禦(尤其是舟山、澳門)。(2)警告廣州海關,對英國商船不得提高稅率,作為其進攻口實。
用現在的眼光看,使團要求並不為過,只是要求合規做生意。馬戛爾尼代表英王請求清國許可如下事項:
1.允許英國商船在舟山、寧波、天津等處登岸經營茶業。
2.既然俄國商人可以在漢口做茶葉生意,允許英商在北京設點,買賣茶葉。
3.舟山附近劃一未經設防的小島歸英商使用,以便英國商船存放貨物並居住。
4.廣州附近得一同樣小島。
5.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給予優待減免稅。
6.允許英國商船出口茶葉按照清國所定稅率上稅,不另外徵稅。
清朝皇帝對馬戛爾尼身後的工業國,事實上感受到地緣政治威脅,英國人來訪,給他留下了難以深刻的記憶。
來而無往非禮也,乾隆回贈英國的是,農業與手工業產品——絲綢、宣紙、各種工藝品。
那封被後人屢屢誤讀,乾隆給喬治三世的著名書信,使團也帶回了英國。
馬戛爾尼訪華失敗,中國茶葉仍在征服世界。乾隆盛世後,國家沒有跟上世界步伐,茶運衰,則國運衰,清國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
2022.1.3
附文:乾隆致喬治三世書信
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咭利國王知悉,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齎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
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所有齎到表貢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遠涉,推恩加禮。已令大臣帶領瞻覲,賜予筵宴,疊加賞賚,用示懷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餘名,雖未來京,朕亦優加賞賜,俾得普霑恩惠,一視同仁。
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願來天朝當差之人,原準其來京,但既來之後,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永遠不準復回本國,此係天朝定製,想爾國王亦所知悉。今爾國王欲求派一爾國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來京當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訊息,實為無益之事。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從無聽其自便之例。今爾國若留人在京,言語不通,服飾殊制,無地可以安置。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飾,天朝亦不肯強人以所難。設天朝欲差人常駐爾國,亦豈爾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至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若云爾國王為照料買賣起見,則爾國人在澳門貿易非止一日,原無不加以恩視。即如從前博爾都噶爾亞(葡萄牙),意達哩亞等國屢次遣使來朝,亦曾以照料貿易為請。天朝鑑其悃忱,優加體恤。凡遇該國等貿易之事,無不照料周備。前次廣東商人吳昭平有拖欠洋船價值銀兩者,俱飭令該管總督由官庫內先行動支帑項代為清還,並將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爾國亦聞知矣。外國又何必派人留京,為此越例斷不可行之請,況留人在京,距澳門貿易處所幾及萬里,伊亦何能照料耶?
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齎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於爾國亦殊覺無益。特此詳晰開示,遣令該使等安程回國。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貫加賞各物件另單賞給外,茲因爾國使臣歸國,特頒敕諭,並賜齎爾國王文綺珍物,具如常儀。加賜綵緞羅綺,文玩器具諸珍,另有清單,王其祗受,悉朕眷懷。
特此敕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