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文|一市財經
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許多行業頭部大公司動盪起伏的一年,一些曾在各自領域馳騁的白馬公司甚至也面臨著寒意。
在這一年,網際網路頭部企業面臨著反壟斷和業績不佳的雙重壓力;教育培訓行業經歷了”雙減政策“洗禮,一夜之間幾近消失;很多房地產企業,在2021年也經歷了至暗時刻,“暴雷”陰影縈繞不散……
當“生存”不再是一句口號,2021年成為了各行各業深度整合的一年,也是很多企業經歷轉型陣痛、思考如何才能可持續發展的一年。
一市財經總結了2021年失意企業新聞,從失敗中總結經驗。也關注有哪些企業將會從危機中涅槃重生,獲得強大生命力。
網際網路行業關鍵詞:
IPO折戟、反壟斷、裁員、整改
2021年,是網際網路公司發展轉折年。反壟斷執法、強化遊戲監管、“雙減”靴子落地……政策面正在重構,野蠻生長成為歷史,行業來到了發展的新階段。
1、螞蟻:上市折戟,走上艱難整改之路
2020年11月上市被按下了暫停鍵,2021年11月上市批文正式到期。至此,螞蟻集團的IPO之路正式劃上句號。
暫停IPO的一年間,螞蟻集團沒能閒下來,而是在監管的指導下,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整改之路。在過去的2021年,螞蟻集團的整改邁出了關鍵的步伐,有這麼幾件大事可以佐證:
1月,螞蟻集團將網際網路保險業務轉入保險代理公司,螞蟻保正式持牌經營;
4月,螞蟻集團整改方案正式出臺,要求其將“借唄”“花唄”納入消費金融公司;
6月,螞蟻消費金融獲准開業,花唄和借唄全部納入消費金融公司,由螞蟻集團佔股50%;
10月,按照監管要求,螞蟻集團進行了增資,註冊資本金由237.8億元增至350億元,增幅達47%;
11月,借唄、花唄均啟動品牌隔離工作,借唄業務將拆分為“借唄”與“信用貸”,花唄業務拆分為“花唄”和“信用購”;
12月, 螞蟻消費金融迎來了有“國資”背景的第二大股東入局,註冊資本金從80億元大幅增至300億;同時,螞蟻集團旗下大型網路互助平臺“相互寶”宣告明年1月關停。
2022年,螞蟻集團的整改之路仍將繼續,未來,甚至還存在上市的可能。但是,“大金控模式”如何落地、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如何實現真正的互聯互通等問題還亟需解決。
目前,螞蟻集團的整改仍看不到終點。
2、滴滴坎坷上市之旅
2021年6月30日,滴滴悄然赴美上市,成功登陸紐交所。這場既沒有敲鐘儀式,也沒有新聞釋出會的上市,使得滴滴成為年內最大的美股IPO,也是史上中概股第二大IPO,僅次於2014年的阿里巴巴上市。
然而,僅在5天后,也就是7月2日,滴滴受到了相關部門的網路安全審查。
在經歷審查、整改的過程中,滴滴也在反覆抉擇。直到12月3日,滴滴宣佈,將啟動在紐交所退市的工作,並啟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
從紐交所退市,到啟動香港上市,滴滴的上市之旅近乎成為了一場“鬧劇”。這家背靠數百家投資機構、上市前融資額超過200億美元的獨角獸又一次陷入危險境地。直至目前,這場危機還沒有定論,滴滴能否成功登陸港交所還沒有確切答案。
自7月2日被審查開始,滴滴相關app就處於下架狀態,至今仍未恢復。這也為網約車賽道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市場機會,美團打車、高德、百度等玩家藉此機會迅速擴張,網約車行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雖然目前滴滴仍保持市場第一的行業地位,但是,隨著行業朝著規範性發展、競爭日益加劇,即便滴滴能夠順利走出危機,所面臨的壓力也不可同日而語。
3、位元組跳動:張一鳴交棒後的“剎車期”
2021年,位列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首的位元組跳動也按下了“剎車鍵”。
在教育、遊戲行業監管日益嚴格的背景下,一路狂奔的位元組跳動不得不調整架構,同時在教育、商業化、遊戲等多條業務線上開啟裁員模式。
此前被當作“第二業務增長曲線”的教育業務,由此按下暫停鍵。
與此同時,今年11月,位元組跳動披露,在過去半年其國內廣告收入停止增長,近乎停滯的廣告收入也為其帶來新的挑戰。
而位元組跳動的王牌產品——抖音,在經歷兩三年的瘋狂增長之後也陷入增長乏力的困境。過去因業務發展不斷擴大的人員規模正在成為其掣肘,不得已位元組跳動開啟了“大裁員”模式。
同時,由於多項業務線受阻,位元組跳動不得不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尋找新的現金奶牛。
今年以來,位元組跳動不僅入局“興趣電商”,還展開了大規模投資。不過,無論是電商行業還是投資,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且前者還存在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多個巨頭,位元組跳動想要“虎口奪食”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實現。
2021年,隨著創始人張一鳴正式交棒,位元組跳動進入梁汝波時代。隨後,位元組跳動進行了大規模組織框架調整,正從“App工廠”走向“抖音工廠”,開啟了“大抖音”時代。但是,該模式是否能帶來較大成效,依然有待時間去考驗。
不過,儘管今年沒了以往強勢的勁頭,但不可否認的是,業內外對位元組跳動的期待值仍然很高。
4、愛奇藝:選秀節目腰斬後的大裁員
2021年以來,從“粉絲打投倒奶”事件引發監管叫停選秀綜藝,到“超前點播”服務被迫取消,再到大規模裁員“止血”,這一年,愛奇藝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寒冬”。
但是,諸多措施仍然擋不住愛奇藝持續虧損的腳步。
財報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愛奇藝淨虧損17.34億元,同比擴大47.47%,環比擴大23.68%。公司前三個季度累計虧損額達到44.06億元,且虧損情況正在加重。
資料顯示,愛奇藝在2015年到2020年六年間一直保持虧損狀態,淨虧損額累計高達358億元。
一直以來,愛奇藝透過鉅虧和引流的方式去做大基本面,意圖擴大營收,然而,在這種模式下,其營收沒增長太多,反而虧損日益嚴重。此前,平臺盈利方式逐漸從廣告向會員轉變,不過,會員增長也在2020年達到頂峰,之後處於緩慢增長態勢,甚至一度下滑。
面對虧損加劇的局面,愛奇藝CEO龔宇曾表示:“對愛奇藝來說重點是開源節流,主要是砍掉低效率的業務、專案,增加和嘗試新的貨幣化機會。”這似乎也在為愛奇藝會員漲價和大幅裁員做出預告。
12月初,有媒體爆出愛奇藝員工稱愛奇藝將裁員20%-40%;12月中旬,愛奇藝宣佈會員漲價……
在日前舉行的2021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論壇圓桌對話中,龔宇再次提出出,“網路(電影)票價得漲,6塊錢,太低了!”,也側面反映了愛奇藝急需補血的囧境。
但是,裁員和漲價作為愛奇藝止虧手段,能帶動其盈利的步伐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教培行業:鉅變過後,另尋出路
誰也想不到,前些年熱火朝天的教育培訓行業,在2021年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涼了”。就像入局一場“狼人殺”,有的公司選擇主動結束遊戲,開啟業務轉型模式;有的公司則陷入迷茫,被動的等待命運宣判;有的玩家則堅信自己能贏,在遊戲規則中頑強的應變著……
5、新東方:向農產品帶貨直播轉型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教培行業迎來深度調整,行業老大哥新東方也開始變賣家產,走上轉型之路。
2020年7月,新東方拆分了成人培訓業務,把重心放在K12教育上。然而,誰也沒能想到,還在憧憬高速增長的教育行業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
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臺,明確規定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禁止教培機構上市,也杜絕外資進入教育行業。
事實上,早在規定出臺之前,線上教育發展力不從心的新東方已經在4月進行了一場20%比例的裁員。而隨著雙減政策的推出,新東方只能“忍痛割肉”,接受現實。
2021年末,新東方決定裁撤K9業務(幼兒園至九年級學科輔導服務),這也意味著,其賬面上營收將縮水約164億元,裁員4萬人,關閉教學點超過1000家。
裁撤了K9業務後,新東方開始在拓展存量業務的基礎上尋找新賽道,“俞敏洪直播帶貨”的訊息在網路傳播,成為熱點。
面對當前現狀,俞敏洪說:“我是可以不幹了,一走了之,但是背後新東方五萬個兄弟姐妹們怎麼辦呢?所以你只有勇往直前。”
6、好未來:市值下跌90%
“雙減”高壓之下,好未來決定剝離K9學科培訓業務,同時探索其它教育相關業務。
上市11年,好未來的巔峰市值曾達500億美元。而在“雙減”政策落地後,好未來市值降至38.69億美元,市值蒸發超過90%。
K9業務是好未來的營收支柱。財報顯示,2021財年,好未來總營收44.96億美元。旗下的學而思培優、學而思網校、學而思·愛智康,都為K12學科業務,分別佔比53%、32%、6%。據業內人士測算,好未來的K9業務總佔比在80%左右。
隨著核心業務被剝離,幾萬員工淚別好未來。據媒體報道,7月24日“雙減”前,好未來的員工規模近 10 萬人,“雙減”後幾經裁撤,其員工規模在2021年底只剩1萬人左右。
“一個組織撤退的時候,身影很重要。越困難,越山窮水盡的時候,越顯示出一個組織真正能剩下什麼。”好未來創始人張邦鑫在告別會上說。
告別K9學科類業務後,好未來做什麼?張邦鑫曾在內部信上提到四個業務方向:一是素質教育科目;二是智慧教育與科技服務業務;三是數字內容出版、教育硬體、託管服務等專案;四是海外業務。
不過,對於好未來而言,新方向還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前景未卜。對於好未來的成功,張邦鑫歸結為“在偉大的時代下,做了順勢而為的嘗試”。
如今教培時代結束了,新的時代洪流下,好未來能否再次迎來好的未來?
房地產行業整合年:
虛火退去,淚別高槓杆
2021年,“活下去”不再是一句口號,成為了房企真正的目標。這一年,全國共計出臺600多房地產調控政策,“暴雷”“債務違約”“利潤下降”“流動性危機”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房產人的記憶中,見證著一個週期的到來。
7、恆大:2萬億鉅債壓身,行業流動性危機“導火索”
2021年房地產行業“第一瓜”非恆大莫屬,這家知名房企因債務高達近兩萬億難以為繼,引發的一些連鎖事件長期霸佔樓市熱搜榜,也讓人清晰的意識到了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高槓杆是多麼可怕。
福耀玻璃的董事長曹德旺曾在一場會議上對恆大這樣點評,“許家印自有資金39億,貸款卻可以做到2萬億。”而這,或許就是地產金融紅利時代留下的悲哀。
如此大的債務量該如何化解?這是恆大面臨的問題。
12月3日,恆大在港交所釋出的無法履行擔保責任的公告引起了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關注。廣東省人民政府當晚立即約談了許家印,並應恆大請求,向恆大派出工作組,督促推進企業風險處置工作,督促切實加強內控管理,維護正常經營。
可見,恆大債務問題已經不是它自身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千萬購房者以及行業穩定的問題。前些年的無序擴張,讓這家曾火極一時的明星房企像個氣球一樣腫脹起來,如今,這個氣球被針扎出一個洞,正在慢慢漏氣。
此前,在多方努力下,恆大已經交付了一批樓盤專案,揹著2萬億負債的恆大正在慢步前行。許家印在日前復工復產保交樓周例會上明確表示:“絕不允許恆大任何一個人躺平。”
這就是2021年的恆大,“不躺平”是它唯一的選擇。
8、貝殼:失去“舵手”後又遭做空
受行業調控及部分房地產企業“暴雷”影響,行業規模最大的房產交易和服務商之一的貝殼也沒能獨善其身。貝殼現任董事長兼CEO彭永東直言:“第三季度,行業充滿挑戰和困難。”
今年以來,貝殼經歷了創始人左暉離世、股價大幅下降並持續低迷、大規模裁員以及投資人大舉拋售等諸多“意外”,正處於多事之秋。
這些年,在“靈魂舵手”左暉的帶領下,貝殼一直標榜自己在“做難而正確的事”。依託鏈家的扶持,貝殼迅速擴大了業務範圍,併成功赴美上市,股價一度較發行價暴漲近3倍。
然而,就在這不到一年時間裡,隨著“靈魂舵手”左暉的離世,貝殼又陷入巨大的變動之中,日前還遭遇了境外機構“渾水”的惡意做空。
在內外困難交織的當下,如何在營收、利潤短期下滑的情況下,避免大面積裁員和閉店潮的壓力,是貝殼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商業與消費行業:盲目擴張代價顯現
疫情常態化之下,2021年商業與消費行業也收到了深刻影響,一些此前盲目擴張的企業,後遺症正在逐漸顯現。
9、蘇寧:盲目擴張後的流動性危機
自2020年開始,蘇寧就陷入了流動性危機。彼時,這個昔日中國最大的商業連鎖企業還寄希望於透過內部運作來解決問題。
然而,危機就像雪球,越滾越大。今年以來,蘇寧接連經歷了股權變更、管理層換血、銷售規模急劇下滑和業績大幅虧損等變化。
財務數字的變化是最明顯的佐證,其面臨的壓力在三季度財報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今年第三季度,蘇寧營收同比減少64.82%,至219.68億元;淨虧損41.16億元,同比下滑676.73%。
蘇寧在財報中直言:“2021年的第三季度是蘇寧三十年發展歷程中最艱難的時期。”
此前,蘇寧激進的擴張為危機埋下伏筆。近年來,蘇寧的業務觸角從零售出發,不斷延伸到體育、文化、金融和地產等多個領域。資料顯示,2015年到2019年的五年間,蘇寧的總投資額合計高達716億元。
過往的激進投資、無序擴張或是蘇寧嚴重的流動性危機的關鍵。
多元化擴張未見成效,再加上零售主業的疲軟,導致蘇寧的資金壓力不斷加劇。而今年一系列的自救措施也尚未讓蘇寧完全解除危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凍也絕非一日之功。2022年,蘇寧仍將處在流動性危機帶來的連鎖反應中,自救仍是其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嚴峻考驗還在前方等著它。
10、海底撈:主副品牌齊關店,昔日龍頭沉入海底
“火鍋界一哥”海底撈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讓中國餐飲行業“學不會”的存在。不過,從今年開始,這位“神壇”上的“火鍋一哥”開始不斷遭遇“危機”。
2021年11月5日晚,海底撈釋出公告,決定在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門店。也意味著這家狂飆突進的餐飲企業在2021年末踩下了急剎車。
2020年,海底撈不顧疫情影響逆勢擴張,一年內新增544家門店。到2021年中期,海底撈的門店數量高達1597家。隨著2021年末關店大潮的到來,其門店數量迎來一波大的收縮。
如同門店數量的急速收縮,海底撈在2月超過4500億港元的市值也隨之成為泡影,截止12月31日收盤,這家公司的市值為981億港元。
海底撈的實控人張勇也承認,去年做出的開店策略是完全錯誤的,當時確實屬於盲目自信,“我對趨勢判斷錯了。”
主業頹勢日顯,海底撈的副品牌經營也不是很順利。
此前,海底撈在多地開展“品類”擴張,一度集齊八個副品牌。而海底撈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他餐廳經營”的收入不足1億元,僅佔整體營收的0.5%。與此同時,旗下多個副品牌還傳出關門或停業的訊息。
在疫情與市場的雙重壓力下,海底撈是否能透過“啄木鳥計劃”改善經營,續寫自己的“餐飲神話”,還需時間的檢驗。
物流行業:疫情之下的得與失
2021年,中國快遞進入“千億件時代”。網購和直播帶貨的熱潮下,行業快速發展,監管部門和頭部企業紛紛表態“反內卷”。同時,兼併、整合、上市、收購成為了行業關鍵詞。
11、順豐:行業龍頭面臨大虧損
作為物流行業的“老大哥”,順豐 2021開年不順,第一季度便迎來上市首次虧損。財報顯示,順豐第一季度虧損近10億元,成為其上市以來出現的首次季度虧損。
業績預告發布後的4月9日,順豐跌停,當日總市值蒸發超過500億元。隨後,順豐的股價進入“跌跌不休”狀態。截至12月31日,順豐報收68.92元,市值為3381億元,較巔峰期的5336億元幾乎腰斬。
雖然順豐極力解釋,一季度的虧損是為解決疫情期間業務增長帶來的產能瓶頸,進而增加了臨時資源的投入,加大了資本性開支投入,導致成本承壓。但股市對此仍不買賬,其股價頹勢依舊持續數月之久。
除此之外,順豐在末端使用者的付費意願上所做的小步試探,也“出師不利”。其推出的“一元簽收確認”的增值服務,被使用者投訴,且被浙江消保委問責,質疑其巧立名目收費、誤導消費者。不得已,順豐只得下架該服務。
此外,順豐在人力成本、四網融通、科技研發、多元業務擴充套件等方面也進行著真金白銀的投入。行業持續不斷的價格戰更是使得順豐“腹背受敵”,不得已降低快遞價格,這也是其虧損的一大因素。
當然,順豐今年也推進了多項重大事件,如旗下的順豐房託和順豐同城先後赴港上市等。不過,“不順”的順豐仍未使股價迴歸年初水平,淨利潤與去年相比也有較大差距。
未來,順豐的翻盤之路還要繼續。
寫在最後
時代的一粒微塵,落在企業頭上就是一座山峰。調整是為了更好的向前進,企業經歷陣痛是難免的,但陣痛之後如何向前,才是最重要的。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的生機正在抬頭,新的機遇正在醞釀,一切仍存在新生的可能。2021年,晶片國產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國半導體行業乘勢而起,從業人員規模達到22.1萬人。
同時,半導體、航空航天、智慧製造等硬科技成為創業和投資的火熱地帶。
可以預見的是,2022年各行業整合仍會繼續,我們也期待能看到困境中的企業早日度過寒冬,行業新秀也能迅速嶄露頭角。
一市財經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