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四五十年代,貝爾實驗室推動了一個強有力的半導體技術“基礎研發”專案,來推動電晶體和其他固態器件的快速改進、發展。這個專案由傑克·莫頓(Jack Morton)領導,催生了區域精煉(zone-refining)等技術,能夠生長出比較大的單晶鍺和矽。該專案也推動產生了形成PN接面的工藝、半導體表面和連線金屬引腳等技術。
圖1 傑克·莫頓(左)和J. R. 威爾遜在貝爾實驗室,1948年左右
莫頓提倡與其他研究人員和公司共享電晶體技術,這樣貝爾實驗室及其母公司AT&T也可以從其他地方做出的改進受益。因此在1950年代,貝爾實驗室贊助了三次會議活動,請外界科學家和工程師們訪問實驗室來學習第一手的半導體新技術,其中1951年舉辦的第一次會議接待了軍事相關的使用者,研究其應用。
圖2 參與第一次貝爾實驗室電晶體技術研討會的參會者到達時的情形
1952年4月,40家各自支付了25000美元專利授權費的公司派出超過10委代表參加9天的電晶體技術研討會,會議議程包括訪問美國西部電氣公司(Western Electric')在賓夕法尼亞州阿倫敦的超現代化晶體管制造工廠。參會代表公司包括通用電氣(GE)和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這樣的巨頭,也有當時還是小公司的德州儀器(TI)和索尼,其中TI的參會者有本號2021年元旦文章“誰發明了晶片?——世界上第一塊實用積體電路”所介紹的傑克·基爾比(見圖3)。
圖3 第二次貝爾實驗室電晶體技術研討會部分參會者,最後排中間高個子是傑克·基爾比
第一次會議的記錄由貝爾實驗室出版,後來由D. Van Nostrand出版公司出版了修訂版。它被業界親切地稱為“貝爾大媽的菜譜(Ma Bell’s Cookbook)”,成為了肇始於1950年代、活力四射的半導體行業的聖經。
本文摘譯自Computer History Museum(CHM),原文網址為:
https://www.computerhistory.org/siliconengine/invention-of-the-point-contact-transistor/。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