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元宇宙概念的不斷髮酵,越來越多以其為標籤的產品也不斷出現,其中,數字化身/數字身份顯然成為元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越來越多的公司也開始在這一領域發力。
近日,Wolf3D旗下的元宇宙頭像平臺Ready Player Me宣佈完成了1350萬美元的融資,由Wise 和Teleport的聯合創始人Taavet+Sten領投,GitHub、Samsung Next、NordicNinja等跟投。
這家用7年時間只做“頭像”的公司何以在當下獲得一筆重要的投資,“頭像”之於元宇宙究竟是商業噱頭還是廣闊賽道,Ready Player Me或許將告訴我們答案。
跨平臺、商業化、身份標識——Ready Player Me“打通”未來的三板斧
Ready Player Me是由專注於3D掃描和虛擬化身公司Wolf3D製作的一款產品,這家公司於2014年成立,在此後也一直耕耘於虛擬形象建構工作。旗下的第一款產品便是一個3D掃描器,用以實現人臉的掃面和重繪等任務,包括騰訊、華為、HTC乃至H&M等眾多公司都曾獲得過Wolf3D提供的“世界級頭像系統”。
Ready Player Me這樣的一個跨平臺的虛擬頭像/化身建構平臺無疑是這家公司在做了7年“頭像”之後一次集中的技術爆發,只不過這一次,它的目標是成為“元宇宙的通行證”。
針對於個人使用者,Ready Player Me可以免費提供3D化身的建構服務。透過官方就可以進入相應的全身人物和半身人物建構頁面,在選擇性別並上傳照片後,Ready Player Me就會向玩家提供一個基於照片內容的人物模型——這得益於Wolf3D在人臉掃描技術上的多年積累。若選擇不上傳照片,Ready Player Me則會向用戶提供數十個基礎頭像。
選擇頭像之後,使用者則會來到一個類似於遊戲中“捏臉”的介面,繼續進行角色的細緻打磨,除了不能對體型的相關引數進行調整,Ready Player Me提供了膚色、面部器官模型、服裝、頭髮、妝容等數十個不同方面的可選項。
在完成角色建立後,Ready Player Me會向用戶提供一個“.glb”格式的檔案,這是GLTF模型的二進位制檔案格式,透過Windows10自帶的3D檢視器即可開啟,可以實現角色的3D預覽,若建構的是半身頭像也同樣如此。
作為一個跨平臺的3D頭像服務提供商,除了頭像體量儲備要足夠之外,如何實現“跨平臺”自然也是一個難題。面對不同平臺底層架構的差異以及效能和演算法上的不同,Ready Player Me的方法是“我全都要”。為了更好地“抹平”不同平臺之間的本質差異,Ready Player Me選擇從外部入手,透過對主流平臺提供技術支援來完成3D化身的跨平臺。
例如,Unity平臺的開發者可以將 Ready Player Me官方提供的Unity SDK下內置於Unity編輯器中,從而實現對3D角色的進一步改造,同樣,對於虛幻引擎4、Web應用、IOS與安卓的開發者,Ready Player Me在其官方社群中均有相關的技術說明。
Ready Player Me其實也已經給出了答案,正如上文所言,由於Ready Player Me頭像在多平臺上的高度可編輯性,不同的軟體的開發者們都可以在自己的應用中實現頭像的本地化適配,以更好的適應不同軟體的風格形式。
Ready Player Me指出,透過7年的虛擬形象經驗積累,他們已經摸索出了一條“恰到好處”的3D形象生成邏輯——既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寫實。“對於當前的消費技術狀態而言,採用更多卡通化身的‘中間地帶’是最好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為在Ready Player Me中使用這種方式,並研發重點放在易用性和跨平臺可用性上。”
形象建構上的“折衷”處理或許對於Ready Player Me來說是一條最為安全的路徑,但它們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在其跨平臺與開放性上大做文章。Ready Player Me的CEO曾在回應為何要設定半身像和全身像時表示,很多VR軟體並不想使用全身模型,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需要為此增加新運動跟蹤體統等等,而Ready Player Me的半身頭像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但面對一些有相關需求的開發者,Ready Player Me同樣也在允許使用者透過SDK工具在不同的平臺上進行開發,如加入人物的走動、身體擺動甚至面部跟蹤等功能。
解決了不同軟體之間的風格問題,另一個更為本質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如何透過一個化身進入多個應用,或者換言之Ready Player Me如何打通各個應用場景之間“空氣牆”?
跨平臺的技術基底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前提,而更重要的則是——廣泛的合作。到目前為止,Ready Player Me已經與超過1000個不同公司達成了合作關係——在今年早些時候,這一數字還只有25。除了常見的VR、AR平臺,還包括教育、約會社交、虛擬音樂會甚至是遊戲的合作。
同時,Ready Player Me還為使用者提供了Ready Player Me Hub線上平臺,類似於玩家社群,這一平臺不僅允許使用者對自己的3D化身進行修改和建立,同時也可以收藏其他玩家展示的個人形象。更重要的是,平臺羅列了目前Ready Player Me支援的所有應用,併為每個應用都提供了快速接入頭像賬號的服務,如此一來,使用者便可以透過Ready Player Me Hub這一“樞紐”實現個人頭像/身份的跨平臺“一鍵切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應用場景的表現中,無論是半身像還是全身像,Ready Player Me都顯示出了不錯的效果,風格上也保持了統一。
進一步說,Ready Player Me的此舉也昭示了其在數字化身領域的龐大野心。在GameLook看來,Ready Player Me的做法無疑更加符合“元”概念的定義,以遊戲做類比,如果說那些提供NFT式的、獨一無二的頭像的做法是“買斷制”的話,Ready Player Me則是“Free to Play”——免費向個人使用者和部分廠商提供虛擬化身定製服務,這樣的化身並不能作為個人的數字資產,但透過再創作為其賦予新的價值。
儘管官方已經為使用者提供了種類繁雜的化身創作選項,但若是面對全球使用者的頭像需要,單靠其資源庫中的“排列組合”顯然無法滿足Web3.0時代龐大的個性化訴求。由此,Ready Player Me透過為不同的開發平臺提供相應的SDK服務來允許開發者和使用者們進行頭像的“二次創作”,進而實現頭像的獨一無二,但在這其中,頭像本身的價值也被創造出來。
這樣的價值顯然與Ready Play Me的商業模式掛鉤。除了為個人使用者提供免費的頭像建構之外,對於開發者們Ready Player Me則提供了兩種途徑,但無論那種都是免費使用,並允許開發者將其集成於自己的軟體之中。
如果是非商業用途的開發者,這項功能始終保持免費;而對於商業應用開發者,他們則需要申請成為合作伙伴,同時也可以會獲得官方更多的資源支援,包括更多紋理、手部模型、更改匯出姿勢等等,在盈利上模式上,Ready Player Me則會根據開發者透過銷售遊戲內資產和NFT的虛擬化身來收取相應的費用。
在未來,Ready Player Me也提及將會建立一個數字資產商店,讓藝術家、品牌和開發人員將能夠在其中出售頭像相關的定製服務,帶來的收入則會由創作者與Ready Player Me分成。在談及未來的發展時,CEO表示:“我們將進一步擴充套件我們的合作伙伴網路,並將為開發人員構建貨幣化工具,幫助他們透過頭像定製資產和 NFT 賺錢。我們的目標是成為 元宇宙的預設系統。”
Web3.0時代,數字化身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
毫無疑問,Ready Player Me為數字化身領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商業典範,除了適配不同App之間的技術差異,實現多場景之間的共通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元宇宙時代“使用者身份”的精準把控。
此前Newzoo的市場分析師Mihai Vicol就曾表示:“無論人們是否同意Meta、Roblox和Epic Games正在努力打造以元宇宙為中心的未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個人表達和身份對玩家來說變得至關重要。” Ready Player Me的CEO也在一次採訪中稱,“元宇宙並非是某個單一的應用程式,而是會有成千上萬的應用程式。建立頭像並以一致的身份探索虛擬世界,這就是進入元宇宙的通行證。”
上述言論無疑都表明了一個共同的理念,即數字頭像/身份之於元宇宙時代的重要性,這同時也凸顯了數字化身的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對使用者個人身份的建構。
在Web2.0時代,以ID與賬號為核心的“身份”表徵了網際網路居民的在虛擬世界中的“在場”,不同的ID代表使用者們不同的數字身份,但這一時代的存在的缺陷也十分明顯——應用場景一旦轉換,使用者也將要註冊新的ID,隨之而來的就是原先ID社交關係鏈的斷裂。
面對這樣的境況,以OpenID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網上身份認證系統便開始出現,進而解決了不同網站之間的登陸問題——任何網站都可以使用OpenID來登入,任何網站也都可以作為OpenID身份提供者。
然而在面對Web3.0時,隨著虛擬資產、NFT包括使用者日常支付、錢包等需求的出現,2.0時代的“身份”在面對這樣的變化時,在功能層面顯然已經逐漸捉襟見肘,於是,像FaceBook、微信等這樣的“國民級”應用也逐漸誕生,在繼承了了2.0時代的“遺產”的同時,開始對個人身份以及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了多方面的整合——如跨平臺登入和微信錢包等等。
然而在元宇宙時代的腳步愈發逼近,使用者“身份”的要求也在逐漸攀升,以數字資產和NFT為代表的概念和事實的出現也對未來的“賬號/身份”系統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同時在凸顯個人身份的集體意識的影響下,更為具象化的身份標識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物件。除了實現現實世界中各項功能的整合之外,在虛擬世界中,賬號同樣也要兼顧更多功能——數字化身無疑成為了最佳載體。
Ready Player Me毫無疑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的樣本,以虛擬化身為代表的“賬號”形態會將成為未來社交身份的核心,以字元化的賬號為代表的身份標識或許也會在Web3.0的洪流中逐漸跟不上腳步。
從這一層面而言,Ready Player Me帶給我們的啟示也許不僅僅是數字化身在未來的應用場景,更重要的是在面對Web3.0時代時,一個重要的思維轉變。這種轉變無論是對意圖在元宇宙發力的初創公司,還是已經擁有海量使用者積澱的科舉巨頭而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結語
國內關於數字化身的應用場景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米哈遊在去年推出首位虛擬偶像“yoyo鹿鳴_Lumi”、以及樂華娛樂推出的虛擬偶像團體“量子少年”,都展示出了數字化身技術在虛擬偶像層面的作用;再如百度也推出了數字員工的理念,讓透過AI驅動的數字化身員工幫助客戶提升工作效能等等。
但若是聚焦於每一個使用者的身份需求,數字化身顯然會成為一個更加巨大的賽道,Ready Player Me無疑是這條賽道上領跑者之一,但微信、Facebook同樣也是重量級選手,誰會成為第一個邁過終點的贏家,也值得我們期待。
巨大的賽道,Ready Player Me無疑是這條賽道上領跑者之一,但微信、Facebook同樣也是重量級選手,誰會成為第一個邁過終點的贏家,也值得我們期待。
文章轉發自GameLook,版權歸其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社群立場和任何投資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