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閒暇,周未登山己經是我們的習慣。昆明四周知名、不知名或者無名的山峰丘巒似乎已經被我們登遍。八月下旬週末,我們在地圖上查到了昆明棋盤山國家森林公園,看了百度的簡介,感覺還不錯,徐霞客也曾經遊覽過,於是決定第二天開車去。在高德地圖上查行車路線時,發現正好路過筇竹寺,正好一起遊覽。
筇竹寺五百羅漢名氣之大如雷慣耳,前往參拜己是想望之中的心儀之事。去年我和妻子曾去過一次,在電腦上查到在黃土坡車站轉61路車,但下車後卻找不到,問了幾個路人也不嘵,最後碰到三對老年人,其中一人回答說: 我們要去野郊公園,正好路過筇竹寺,跟著我們走吧。去筇竹寺的目的有二,一是遊覽參拜,二是爬山鍛鍊。但有沒有山爬心中無底,於是又去請教。回答是: 要想爬山,最好先去野郊公園,兩地隔一座山,山溝間有一座吊橋,過了橋順著山道,很快就到。即達到了目地,又遊覽了野郊公園,真是兩全齊美,欣然同往。下車告別路友,一邊遊園一邊尋找吊橋,但走遍公園卻沒有發觀吊橋的蹤影,問遊人也不嘵,最後問管理人員才知己成危橋早己拆除。這樣我們就在絕頂聰明之中於筇竹寺擦肩而過
筇竹寺坐落在昆明西郊的玉案山上,距城區十二公里。汽車在峰巒環抱雲霧撩繞的玉案山彎延起伏的公路上緩緩行馳,翻越幾座山崗,轉過石橋開進車場來到筇竹寺。
筇竹寺因地就勢,依山而建。院落前小後大,呈梯形。寺廟坐西向東,佈局四進四院,依次為山門、三合閣、大雄寶殿和華嚴閣。其中三合閣的正面為天王閣,背面是天台來閣和梵音閣,兩邊為齋堂和浴室。大雄寶殿的廂房有祖師殿和伽藍殿。其餘還有客堂、僧房、香鋪、長廊等建築。
車場旁邊有一道院牆,片石砌底,琉璃瓦蓋頂,紅色牆面上寫著筇竹禪寺四個大字。只見牆不見門,只有順著緩坡繞過院牆才可看到寺門。寺門不大,門前有廊,門邊和前廊上有四根木柱,和山牆一起托起房頂。頂微傾,鋪金黃琉璃瓦。左右前柱與山牆之間有木柵,內一邊置赤火金剛,另一邊置避水金剛。門旁有一幅對聯,用詞對仗宮整,深受儒家中庸之道薰染,其文如下: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已不了了之
沒有橫聯,由紅底黃字寫著筇竹寺的牌匾所代替。筇竹又叫羅漢竹,是中國西南地區特有的竹子,也是國家三級保護的珍稀物種。
用筇竹做為寺名,其中還有一段傳說故事。明代文人郭文在《重建玉案山筇竹禪寺》中曰;“玉案山筇竹禪寺,滇之古剎也。愛自唐貞觀中,鄯闡人高光之所創也”。鄯闡是昆明的古稱。文中還敘述了“筇竹傳奇,犀牛表異”的傳說。在唐代貞觀年間,鄯闡候高光、高智兄弟二人到西山打獵,忽見一頭犀牛躍出,於是緊追不捨,追到玉案山北面,犀牛突然不見了,四處尋找,仰望山巔,只見山上雲霧繚繞,有一群鶴貌童顏,形像怪異的僧人立於山上。他們急忙上山,到那裡僧人早已無影無蹤,只有幾支僧人的筇竹杖插在地上,高氏兄弟想拔起來看個究竟,但竭盡全力也拔不動。高光、高智兄弟覺得奇怪,第二天又到玉案山去看,插在地上的筇竹杖已長成青翠的竹林,他們十分驚奇,認為是“山靈顯示”,此珍貴的“佛地”也,於是便在此建寺居僧,取名筇竹寺。因此,天王閣門前兩側柱上有副對聯作了這樣的概括 :
地產靈山白象呈祥青獅獻瑞,
天開勝境犀牛表呈箍竹傳奇。
走進山門,進入前院,院中有兩棵柳杉,樹齡300年以上,樹徑一米有餘,蒼翠挺拔,技繁葉茂。柳杉又名孔雀松,樹冠圓錐形,樹皮紅棕色,纖維狀;大枝平展或斜展;小枝細長下垂,像垂柳故名柳杉。走上臺階,門前有一龍缸,水中有一金蟾,張嘴向上,據說把錢幣投入其中會有好運,銀幣佈滿缸底。
天王閣內四大天王兩兩相對而立。有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胃,手持琵琶。梵文多羅吒意譯為“持國”,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其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有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毗琉璃意為“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也有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胃,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為“廣目”,即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飯依佛教。還有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胃,右手持寶傘,左手握神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四大天王即是四大金剛,原為印度古代神話中人物,借用於佛教。佛法無邊,但還有天敵。四大天王的作用就是抗敵護法,護佑眾生。赤火和避水金剛則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也是佛教傳入後演進的產物。
四大天王之間有一座佛臺,佛臺上貢奉著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叫彌勒佛,是世尊釋迦牟尼的繼任者。彌勒是常見婆羅門姓氏,意譯為慈愛,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佛主是同代人,後來隨佛主出家,成為佛家弟子。其在釋迦牟尼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生前為一菩薩,將是佛主的繼任者,未來彌勒將託生於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之眾生,故也叫未來佛。
走出天王閣,正對面是大雄寶殿,左右是天台來閣和梵音閣。兩邊廂房為祖師殿和伽藍殿。庭院比前院大出許多,院中有山玉蘭和梨樹各兩棵,樹齡都在百年以上。
大雄寶殿長約二十米,寬十米,採用古代重簷斗拱結構,金黃琉璃瓦鋪頂,四角高高翹起,莊重肅穆,氣宇不凡。在佛界,大雄寶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是佛主的德號,大者包含永珍之意,雄者攝伏群魔也。因為釋迦牟尼佛具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幹世界,因此佛教弟子尊稱其為大雄。
藥師佛全稱藥師琉璃光來,也有人稱大醫王佛,為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能治貪瞋痴,可以為眾生祈求消災延壽。釋迦牟尼佛是此娑婆世界現在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現在佛;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現在佛。三個佛同時供奉在大雄寶殿裡面,稱現在橫三世佛。
大雄寶殿的對面是天台來閣和梵音閣。裡面陳列清未光緒九年四川泥塑大師黎廣修應方仗夢佛和尚邀請,同其弟子七易寒暑、嘔心瀝血塑成的五百羅漢。
羅漢最早是指釋迦牟尼的十六弟子,史稱十六羅漢,傳入中國後又增加兩位稱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原指參如釋迦牟尼圓寂儀式的五百信徒,但大都沒有名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及其發展,大致到宋代五百羅漢就名序俱實。中國寺院供奉的五百羅漢源於南宋高道素所撰寫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石刻》,列舉第一羅漢阿若懦陳如到第五百位願事眾尊者,頗為周全。原碑不存碑文收在《嘉興續藏》第四十三函中。他們當中有佛教初創時期釋迦牟尼的弟子,也有其後各時代的高僧、居士;有印度的,也有中國的,均是為佛教事業作出貢獻之人,列於五百羅漢之列供奉。
天台萊閣中堂奉有孔雀大明王菩薩和五十八尊羅漢,左堂和右堂分別有七十五尊,外廊1十尊,共二百一十八尊。梵音閣中堂奉千手觀音和五十七尊羅漢,左右兩堂各七十五尊,外廊十尊,共二百一十七尊。兩閣中羅漢分三層環繞牆壁,第一、三層為坐姿高一米,二展為站端高約十四米。均為單體彩塑,一反傳統佛塑,目神呆之情態而哭泣歡笑,喜怒哀樂,有如常人。兩閣有彩塑四百三十五尊,另外大雄寶履兩側各有三十四尊,共有五百零三尊彩塑。
大雄寶殿雖然開門,但只允許在門口朝拜,不可以進入。從門柵間隱隱約約看到兩側的彩塑,美的讓人驚訝,與兩閣彩塑完全不同,不是單體,而是一面立體彩塑牆。眾羅漢各顯神通,躍如騰雲駕霧,走如行雲流水,坐則穩如泰山動與靜、樂與哀、走與坐完美和諧水乳交融。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和諧。彩塑牆上既有單人的造形,又有眾佛的組合;即有平形佈局,也有圓形構圖,形式多樣,互動使用。色澤豔麗和諧,神態喜怒哀樂、舉止幹奇百態,動作揮酒自如。無可置疑其為舉世無雙,不可估量的藝術珍寶。
繞過大雄寶殿,穿過一座門樓,就到了華嚴閣。華嚴閣是昆明唯一儲存完好的清代重簷斗拱建築,裡面有清代文人錢南圖的對聯,還有畫家黎廣修的壁畫,可惜一九八四年因火災損毀,在政府和佛界的主持下,一九八九年重建。新建前華嚴閣保持原有風格,只是用現代鋼混結構代替原來的土木結構,並且進行仿木處理。重簷斗栱,金黃琉瓦,雕花門窗等依然如舊。殿堂上下兩層,總面積四百多平方米。下層供奉漢白玉的華嚴三聖像,上層供奉緬甸玉雕的施迦牟尼像。
華嚴經所述的華藏世界中的三位聖者是毗盧遮那佛、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毗盧遮那漢譯為平等覺、法界無量,又稱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法系的鼻祖,對中國藏傳佛教影響頗深。
普賢菩薩代表菩薩行願,又稱三曼多踐陀羅。其應化道場在四川峨眉山。文殊曹薩代表聰明智慧,又稱大智菩薩。其應化道場在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脅侍,與毗盧遮那佛一起尊稱為華嚴三聖。和大雄豐殿一樣,華嚴閣也不允許進入,所以無法向緬甸玉雕的釋加牟尼行叩拜之禮。
穿過華嚴寺來到後院,院中建有一排長廊。登上長廊,面前一方池水,幾點浮萍,幾條金魚穿遊其間。池塘邊有三座石塔,兩座建於元代,一座建於明代,當年霞客先生遊記中曾有記述。遊客稀少,安怡祥和,這裡也許就是佛門靜心之地,遠離世俗的紛爭與困擾,片刻小憩,終生難忘。
離開時忍不住又去看五百羅漢,似曾相識,突然想起三十年前似乎曾經來過一次。不過那時懵懂無知,也是走馬觀花,當時的我滿腦正統哲學思想,佛教就是迷信和欺騙,豈不知世間萬物存在即有道理。可悲!否定佛教的我其實是連佛教的常識都不知道而己。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八日初稿
注: 遊記來源阿昌遊記,第一卷、《雲南印象》第一章、《走進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