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在合肥之戰當中,這一場戰爭,孫權其實損失並不大,但是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士氣上的打擊特別嚴重。
尤其是張遼幾次衝殺到孫權眼前的這個可怕場景,給江東諸將留下了一生當中的心理影。
於是孫權沒辦法之下最終找了一個藉口,拿著瘟疫當幌子撤了回去。
這一場戰爭的東吳可謂是精銳盡出,所以,連常年在南方鎮壓山嶽悍匪的蔣欽等人都被調往前線。
東吳的軍隊制度,是孫氏和江東各大家族妥協的結果,本地的武將,大多都有自己的私軍。
這些部族,都是將軍們自己招募的,有家族的,也有當地的。他們被稱為江東計程車兵。要知道,江東的人,就是因為這個稱號。
這些部族,都是由各自的統帥統領,孫權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越過他們,直接對那些中低階的軍官發號施令。
所以呢,江東集團在保衛傳統勢力於自己的主將範圍之前,可以說這些為自己的利益為本土作戰的將領,往往來說會爆發出很強大的戰鬥力。
但是一旦說需要在江東以外的地方去打仗,他們的這個動力就會顯得不足。而且,私兵只聽用於自己主將。
於是在大規模作戰的時候,東吳集團軍作戰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各部門各部隊之間協同起來特別難。
所以需要有所謂的臨時主帥,也就是著名的都督這個職位,負責統帥和協調主將。
合肥之戰很有意思,孫權如此看重這一戰,沒有都督,沒有設定這個官職。就是因為孫權原本打算由自己擔當所謂的中間協調人。
結果就是,孫權的軍事能力真的非常一般。孫權沒有辦法,這一次打算撤回,沒想到又低估張遼。
孫權本以為自己的撤軍會讓曹軍鬆一口氣,那畢竟兩三千人的這麼一個城池,我不打你了,你就該老老實實待著。
孫權也覺得曹軍不會冒著生命危險進攻,所以,孫權決定親自斷後,讓自己的軍隊撤退。
但是在撤退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東吳必須要從逍遙津調到肥水。
孫權、呂蒙、蔣欽、甘寧三人,都留在了北岸。
曹軍見孫權大軍與南岸大軍拉開了一段距離,張遼、李典、樂進三人又帶著八百名死士追了上去。
淩統甘寧一馬當先,蔣新呂蒙緊隨其後,掩護孫權向南岸逃去。這一戰,孫權輸得很慘。
過去之後淩統麾下500人的凌家近衛軍死傷殆盡,淩統本人也遭了重傷。呂蒙、甘寧的這哥倆可以說勉強是逃難,蔣欽是透過沉船的方式才逃回了南岸。
這一戰過後,孫權的損失極大。然後孫權拜蔣欽為蕩寇將軍,領領濡須督。
濡須口作為巢湖,進入長江的入水口。可以說戰略地位是極其險要的。堪稱是東吳在江北往外的主要基地,毫無疑問是除了荊州之外江東的重要門戶之一。
我們都知道按照歷史記載呢,這個蔣欽當都督的時間實際上要比呂蒙還早一些。
由此也能夠看出,在三國演義小說裡邊,其實不怎麼出眾的蔣欽,在江東武將的歷史地位當中是非常高的。
呂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個典故就出在他的身上。當時大字不識幾個的呂蒙,被譏為“吳下阿蒙”,隨後發現呂蒙在談吐之間引經據典,變得很有文化。
於是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原因是因為呂蒙受到主公孫權的規勸。在幾天之內的發奮讀書。
讀完書之後,發現書很有意思,於是越讀越深入,越深入越思考,越思考越讀。
這個故事呢,可以說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也許大家可能不知道,孫權真正勸學是同時勸兩個人學的。另外一個勸說的就是蔣欽。
孫權一邊勸說呂蒙,一邊勸說蔣欽,孫權在看到蔣欣的身手之後,也是讚不絕口。 而呂蒙,則是改變了自己的行事風格。
可以說,蔣欽的實力提升了不少。 呂蒙和魯肅的關係很好,再加上他的故事實在是太出名了。於是,蔣欽的名字就被刪掉了。
而且,《三國演義》裡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也沒有提到蔣欽,很多人都不知道蔣欽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將軍。
這蔣欽呢,在濡須鎮上大概呆了一年多時間,被孫權召回,又提級拜為右護軍將軍。同時,呂蒙當的是左護軍將軍。
蔣欽在被孫權召回的期間,這個濡須口的位置,是由周泰來接任的,但是這個任命激起徐盛等諸多的將領的不滿意。
逼得孫權親自前往濡須口,命周泰脫衣服,露出滿身傷疤,然後才讓所有人知道。周泰何等的忠勇無雙,為救孫權而奮不顧身。
當然,這個側面也反映出一個問題,蔣欽、周泰的小說裡邊總是一塊出現,那蔣欽沒什麼太多出彩的地方,周泰似乎很不錯。
但是周泰實際上在歷史當中的軍中威望,跟蔣欽差距是相當之大的,所以說脫衣驗傷是其次,主公親自扶持才是最重要的。
儘管說史書對蔣欽的記載特別的簡略。但是,能夠同為江東大族的朱然,同樣為上將的徐盛,這些諸將甘願聽命。那麼蔣欽的聲名和聲望,能力是得到他們認可的。
蔣欽返回建鄴時,孫權特地登門拜訪。蔣欽是東吳的一員大將,按理說,他的家族應該很有錢才對。
孫權卻是大吃一驚,蔣欽的母親只穿了一件簡單的棉被,蔣欽的幾位夫人都穿著一件很普通的布衣。
當即讓御府給蔣欣的媽媽做了一床錦緞和棉被,並且給蔣欣的妻子們送了許多錦緞、綢緞和首飾。
孫權儘管這個人性格有問題,做事很顯然是有個毛病,要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但是他這個用人朝前的時候。
對用人之道的精準把握,曹操可謂是不遑多讓。當然,他比起曹操更大的問題在於用人之後怎麼處理。
總而言之孫權還是一個以才能為先,包容手下小毛病,能做大事的人。當然,大事做得有多大,這就不同的說法有不同的表現。
公元的217年,著名的濡須口之戰,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孫權以蔣欽呂蒙為主將,在濡須口一帶指揮作戰。
我們說呢,原本週泰在這個地方擔當濡須都督,當孫權聽說曹操來了之後,立馬就增派蔣欽呂蒙到前線指揮。
說明周泰確實是猛將,但是當統帥還是有差距的,緊要關頭孫權首先想到的還是蔣欽和呂蒙。
這場戰爭,東吳猛將董襲被狂風把船吹沉了,但是狂風,實際上也給曹軍也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進攻停滯。
再次交手時,在呂蒙的猛攻之下,擊敗了不知名的曹軍先鋒將領。隨後,呂蒙蔣欽聯手鎖住了張遼這些曹軍猛將。
這場戰爭呢,實際上對曹操和孫權雙方來說,其實都是比較難受的。
首先,這個時節本來是正月,但是江南一帶非常潮溼,難受啊,北方之人本來就不習水性,可以說,造成了很多人水土不服。
東吳這邊由於剛剛吃了合肥敗仗,而且,精銳士將死傷不少,這士氣不怎麼高。所以說打起來也是比較難受的。
可以說,這場戰爭雙方在一陣混戰之後。激戰到兩個月多了,三月份的時候孫權開始受不了的。
於是,主動向曹操請降。再加上這個時候春季到了,土地泥濘不堪,曹操行軍也極為困難,不少人得到瘟疫。
這回是真的軍中瘟疫橫行了,他也知道孫權這個投降的就是形式上的一個請降,於是雙方達成了議和,各自罷兵。
這場戰役,曹軍那邊主要將領是夏侯惇,張遼等人。吳軍則是呂蒙,蔣欣,周泰,朱然,徐盛,其中的呂蒙蔣欣兩個人是主帥都督。
說起這一次的戰爭,《三國志蔣欽傳》之中,蔣欽與徐盛之間的私人恩怨,也是毋庸置疑的。
這要追溯到蔣欣在豫章郡剿匪的時候,徐盛當上了蕪湖縣的縣令。蔣欽等人,被徐盛抓了起來,送到了孫權的面前,請求按照律法處死。
孫權考慮到蔣欽在外打仗,擔心影響士氣,所以並沒有同意,多年後,蔣欽以總指揮的身份來到了濡須口,而徐盛則是蔣欽的首領。
由於之前這個事,徐盛心裡邊總是擔心害怕,害怕這個蔣欽找茬害自己,但是蔣欽卻經常當眾誇獎徐盛,讚歎徐盛帶兵有方,作戰勇猛。
於是呢,徐盛就被蔣欽的氣度深深折服,後來逢人就說,這是個好領導啊。
公元的219年,著名的荊州之戰,孫權趁關羽北伐的時候襲取荊州,蔣欽沿淮水一帶上游續上而阻擊關羽。
最終的吳軍班師回朝的過程當中,蔣欽因為感染暴病,而最終病死於途中。不難看出歷史上的蔣欽,更多的時候作為統帥出戰,而不是身先士卒的主將。
不過蔣欽的實力毋庸置疑,身為一名將軍,他的身份和呂蒙是一樣的。荊州之戰後,呂蒙的身份比蔣欽還要高,蔣欽更是在山嶽區征戰多年。
所以,蔣欽的事蹟並不多,只有蔣欽的名聲還在。這讓他的身體,變得更加的虛弱。
據說,蔣欽在半路上得了一場大病,其實就是他在山嶽裡打了這麼多年。落下了病根,後人認為與骨關節病有關,也有可能是骨癌。
當然,如果蔣欽還能再活一段時間,那麼,他的實力就會提升到大將級別。蔣欣無疑是吳軍十二虎將之中,實力最被低估的一個。
他為東吳的整體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東吳之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與魏軍抗衡,就是因為蔣欽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