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書買了一本又一本,確實也讀了好多,感覺自己也懂了不少,但是當被人問及一些稍有深度的問題時,就會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
我們也同樣聽過這樣一句話,讀過好多書,也聽說過好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難道我們讀的書都餵了狗了嗎?
還有些書我們在讀的時候,覺得有些段落,句子真好,讓我們很激動,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有些方法很好,當時很想照著去做,可是一段時間過後,我們什麼也不記得了。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我們到底如何讀書才能對我們有幫助呢?
偉大的哲學家叔本華在《孤獨讀書術》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讀書不能純粹的讀,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有一個轉化的過程。
01 讀書時,對思考內容產生“興趣”
我們好多人在讀書的時候,在讀的過程中,能根據書中的故事情節調動自己的喜怒哀樂。
比如讀《簡愛》讀到10歲的簡愛在舅媽家受到表哥的欺負後,被關在小黑屋,那種孤獨、害怕、無助、不甘,你內心一直在為簡愛鳴不平,也很恨簡愛舅媽沒有憐憫之心。
如果你是這樣,你可要當心,這意味著你在讀書的時候嗎,你精神的一切活動都被你讀的書支配,這些喜怒哀樂本不屬於你,在讀的過程你只不過在消磨你的時間。
那麼怎麼把他人的知識轉變為自己的?那就是在讀的過程中,對讀的內容產生興趣,對興趣進行思考,不斷的刺激他,不斷的提問,比如,簡愛為什麼被關,一方面是表哥和舅媽原因,另一方面,簡愛是一個倔強的女孩,她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孩子。
對你感興趣的內容在思考的瞬間,你的精神和外界完全是隔絕的,隨著你的思考而活動,那麼你讀的內容透過你的思考就會刻在你腦海裡,變成你的東西,經年累月,也不會消失。
02 讀書時,找到思考的“引繩”
對於我們讀的書籍,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是應該的,在閱讀的時候,我們得找到一根引繩把我們導向某個方面。
但這跟引繩要選對,如果選錯,就會讓我們誤入歧途,所以我們心中得有個“守護神”,靠它來指點迷津,引向正道。
只有正確思考的人才能具備。如果只是讀書而不思考的人,那就是用別人的頭腦來取代自己的頭腦,後果是什麼呢?就是讀書時你的腦海中會有一堆便利貼,每張便利貼上是一位作者的思想。
他們橫七豎八地貼在你的腦子裡,沒有章法不成體系。能想象出,你的腦子多亂,根本記不清自己讀過什麼東西了。
如果相反,你帶著思考讀書,有引繩來指引你讀書,能讓你把讀的書所學的一丁點知識和自己的思想融合,你會變得有主見,有判斷力了,這也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和思考想結合。
03 讀書時,最好的思考是寫讀書感悟
書籍,記述著別人的思想,讀書實際上是不斷接收別人思想的一個過程,長時間只讀書不思考,你腦子裡只是別人凌亂的思想。
為了讓別人的思想,在你腦子裡不凌亂,或者能更好的轉變成你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嘗試跟著書中論述的過程思考一遍,再努力找出其中你覺得精彩精妙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複述出來。
可以寫讀書筆記,讀後感,讀書是輸入的過程,寫是輸出過程,輸出過程就是你最好的思考過程。當你把一你讀過的書,某個片段某句話,某個場景,用你的感悟寫出來。你發現,這些東西,融入你的骨血裡,沉入你的靈魂,一點一滴的積累之後,就變成了你由內散發的氣質談吐。
在這個知識獲取空前容易的時代,思考能力才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所在的關鍵。
讀書學會思考,不僅能讓你及時審視你的內心,還會讓你成為一個有溫度,有趣,會讓你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