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知道她的名字少說已經有二十餘年。當年在學校學到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在老師講解那裡得知這首詩是寫給他心愛的人、他的知己——林徽因。但是真正瞭解她,是從讀這本書開始的。林徽因的傳記很多人寫過,比如,中華書局出版的作家張清平寫的《林徽因傳》,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傳記作家程碧寫的《林徽因傳:人生從來都靠自己成全》,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暢銷書作家趙一寫的《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堅強》,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作家白落梅寫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傳》等等。
作者不只在寫人,而且分析其成長、成才的背景與過程,既有治學、建築等大的方面,也有愛情、生活的種種小事,更主要的是作者還對林徽因的作品進行了分析,比如對詩《秋天、這秋天》,對小說《窘》《九十九度中》和《公告》,對劇本《梅珍同他們》等。看完作者的講述,我發覺自己時下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買一套林徽因作品集。
林徽因小巧、靈動,是江浙一帶女子典型代表,她是柔弱與精美集合體,也是才情和智慧的化身,有著典型的倔強和堅強,有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中的“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之感。突然想起網上的一句話:“一見面就心軟,多看一眼,就想擁有”,一見鍾情都可不必述說,反正有一種看一眼能打動人的美。林徽因的愛情故事,裡面可能牽扯三個人,作者其中的筆墨最多的也許是徐志摩,然而我們都知道,徐志摩,金嶽霖,梁思成,是三個性格迥異但是都同樣優秀的人,林徽因選擇誰我們無法評判,也不可預測未來的走向。也許這就是愛情,雖沒有完美的結局,卻有著刻骨銘心的過程。
林徽因的優點多不可數。她對專業精益求精,建築專業不僅要紙面功夫厲害,更要有實際操作,她認為每個石頭都是會說話的,在她的眼裡,沒有一塊石頭是冥頑不化的。林徽因多次外出考察,在美國大學畢業之際,她和梁思成去了歐洲,到了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在中國,更不用說,各個古代建築都有她的身影,比如在山西, 300餘里的路程多是步行,一路上風餐露宿,沒有絲毫怨言。他們去了大同考察遼金時代的華嚴寺和善化寺、雲岡石窟等,比如龍門石窟,比如近郊的河北正定隆興寺、開元寺、陽和樓等;走過太多的地方,見識更多的建築,自然而然就有了很深的學識,展現在她在燕京大學中做的關於《中國的塔》的演講中,如數家珍,詳細又具體;展現在她的著作《中國建築常識》。她有著嚴謹地教學,比如她作為老師在東北大學授課時強調做學問要“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她還有精準的記憶力,比如她喜歡蕭乾的《蠶》,並且第一次見到蕭乾的時候就大段大段的背誦出來,不僅令我們大吃一驚且為之點贊,更讓作者蕭乾震撼、感激;她對事物有著自己的理解,更有著非與常人的獨特的見解和感悟,比如在“太太客廳”和“星期六碰頭會”上她多次上演與眾人對作品的點評,針鋒相對只對事,關鍵說的很有針對性,更加體現了林徽因高超的文學素養,她對於卞之琳的《斷章》的解說,對於梁宗岱翻譯的瓦雷裡的詩《水仙辭》探討對“美”的解讀;她還有著敏於發現、善於總結、注重細節的心思,比如林徽因做了臨摹,他們在山西發現古建築40餘處,她和梁思成寫了《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供後人查閱。她是個文學家,會寫詩、寫作。當然,作為常人,她也有缺點,書中說的不多,簡單的可能就是脾氣不好。
忍一時但不能忘。過去的終將過去,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比如不讀此書,根本不知道張歆海,他是張幼儀的哥哥,對中美關係。另外還有許多人,除了一些書上有記載,在網際網路暢通的現在根本查不到他的資訊,還有沈從文的弟弟沈嶽荃,同日軍作戰負傷,也無其他資訊。比如梁啟超的主治醫師楊繼石,這個在當時應該是個醫術高超、名聲顯赫的人,但是在我們的網際網路上卻查不到這些人。
我沒有給5分的原因是因為有些事情早已平凡,然書中仍未做修改,實屬不應該。在此我用匹夫之力給其平反。比如書中第99頁寫到的,協和醫院指定著名的外科教授、博士劉瑞恆為梁啟超做的腎切除手術,值班護士在肚皮上標錯了地方,且劉大夫沒有仔細核對X光片,誤將健康的腎切除。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但事實並非如此,2006年8月10日,協和醫院專門舉辦了一次病案展覽,其中就包括梁啟超的病案,病案中還附有梁為避免人們誤解協和而寫的《我的病與協和醫院》一文。至此,“割錯腎”一說乃屬無稽之談!該書銷量100萬冊,經此一傳,對劉瑞恆醫生影響甚大,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你可知道,劉瑞恆醫生其實為我國公共衛生事業貢獻巨大,是我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建立者,近現代醫學巨星,他治好的人千千萬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