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分割槽地處喬山山脈南端,北與陝甘寧邊區相連,東、西、南三面同國民黨統治區接壤。所轄赤水、淳耀、新正、新寧縣和雙龍中心區,分屬陝西旬邑、淳化、耀縣、同官(今銅川市王益區、印臺區)、宜君、黃陵和甘肅正寧、寧縣各一部分,總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為北寬南窄、狹長的囊形地帶,是守衛陝甘寧邊區和黨中央的南大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割槽黨委在極端困難和複雜的條件下,領導和組織全分割槽人民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建立和完善各級民主政權,實施一系列方針政策,有步驟的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有效的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的一次又一次武裝挑釁,為鞏固和發展關中分割槽做了巨大貢獻,使關中分割槽成為抗日鬥爭的堅強堡壘,成為陝西國統區各地中共組織的堅強後盾。
關中分割槽的成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主導下,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準備了必要前提,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為促進國共兩黨實現二次合作團結抗日,中共中央決定籌建陝甘寧邊區政府,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改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將工農民主制度改為民主共和國制度,正式宣佈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改名陝甘寧邊區。1937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陝甘寧特區改為陝甘寧邊區。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後,中共中央決定將原由中共陝西省委領導的關中特區劃歸陝甘寧邊區領導。10月,關中分割槽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將關中特區改為關中分割槽;將中共關中特區委員會改為中共關中分割槽委員會,習仲勳任書記,分割槽機關駐新正縣馬家堡(1941年遷到馬欄鎮);將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改為關中分割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霍維德任專員;將關中特區司令部改為關中分割槽保安司令部,張仲良任司令員。關中分割槽下轄新正、新寧、赤水、淳耀4縣和淳化、旬邑八路軍辦事處。
1938年7月,關中分割槽召開第二次黨代表大會,決定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原則下,堅決貫徹以鬥爭求團結的政策和策略。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國民黨胡宗南部對陝甘寧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1940年5月,國民黨軍陸續侵佔了關中分割槽新正、赤水、新寧等部分地區。9月,關中分割槽保安司令部在反擊進犯國民黨軍戰鬥中,相繼攻佔了照金、柳林、廟灣、瑤曲和馬欄等地。10月,關中分割槽將這些新開闢區域劃分為關中分割槽東行政區並設立黨政軍組織,月內關中分割槽改屬陝甘寧邊區中央局領導。
1941年4月22日,鑑於中共陝西省委已從國統區遷入關中分割槽,中共中央決定關中分委隸屬陝西省委領導。5月,關中分委改屬新成立的中共西北中央局領導。1942年12月,關中分割槽保安司令部改為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警備司令部。1943年1月,中共西北中央局決定將中共陝西省委與中共關中分委合併為中共關中地方委員會,張德生任書記,機關仍駐馬欄鎮,統一領導關中分割槽和陝西國統區黨的工作。至1944年,關中地委共轄4個縣委、1箇中心區委、19個區委、157個支部、425個黨小組及關中、陝南國統區的黨組織,有黨員2654名。
關中分割槽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
(一)政治建設。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政策,使抗日民主根據地真正成為政治民主、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政府廉潔的社會。關中分割槽按照陝甘寧邊區政府要求,在分割槽及各縣開展“普遍、直接、平等、自由”的選舉,建立了包括各抗日黨派、各階層人民在內的各級人民代表機關和權力機關參議會及各級政府,有效推行了“三三制”政策,各級政權不斷鞏固和完善;開展了以整風為主要內容的思想建設運動,加強和純潔了黨的幹部隊伍,提高了全黨的馬克思主義水平,增強了團結,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取得全國政權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
在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上,關中分割槽先後進行了三次民主普選工作。1937年5月,關中分割槽各縣進行了第一次民主普選,透過分別召開鄉代表會和區、縣兩級議會,採取差額方式選舉產生了有各界抗日進步人士參加的同級抗日民主政府。至1937年底,關中分割槽所轄各縣經過民主普選,完成了由蘇維埃政府向抗日民主政府的轉變。
1941年下半年,關中分割槽各縣進行了“三三制”民主普選工作。這次普選,透過召開縣、鄉兩級參議會,改選了縣、鄉兩級參議會和抗日民主政府,吸收了相當數量的黨外人士參加了各級政權領導工作,為“三三制”政權建立打下了基礎。1942年3月,關中分割槽各縣根據陝甘寧邊區政府指示召開參議會,對參議員和政府委員作了調整和補充,使“三三制”政策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充實完善了抗日民主政權,調動了各階層人民參政議政積極性。
1945年8月底,關中分割槽進行了第三次普選工作。到1946年1月,分割槽各縣鄉級選舉基本結束。3月下旬,各縣參議會結束。這次普選,在邊區人民政治覺悟程度和民主生活習慣進一步提高和抗戰勝利新形勢下進行,切實堅持了“普遍、直接、平等、自由”選舉原則和“三三制”政策,使抗日民主政權更加鞏固完善。另外,中共關中地委按照中共西北中央局指示安排,1942年底開展整風,先後進行了整風學習、“坦白”運動等活動。透過整風,使幹部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達到了統一思想、純潔隊伍、鍛鍊幹部、鞏固黨組織的目的。
(二)經濟建設。1939年冬至1941年,國民黨頑固派不斷製造反共磨擦事件,對陝甘寧邊區實行軍事挑釁和經濟封鎖,使邊區財政、經濟發生嚴重困難。關中分割槽積極響應中共中央“自己動手、克服困難、渡過難關、支援戰爭”的號召,切實貫徹農業第一、工業第二、商業第三和建立發展手工業與小型工商業等經濟政策,解決了物質上的暫時困難,並領導全區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使全區經濟向著豐衣足食的方向發展。
1943年,關中分割槽貫徹執行邊區高幹會議決議和毛澤東關於“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財政經濟總方針,響應為爭取“豐衣足食”而奮鬥的號召,組織人民群眾和部隊、機關、學校,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方面,僅1943年至1944年,全區軍民共開墾荒地362827畝,為增產糧食打下了基礎。工業方面,建立了碳業公司、鐵廠、紙廠、紡織廠等公營企業。私營工業有各種大小規模的作坊、工廠等。紡織業方面,全區約有紡婦12100名,紡車8522架,年紡織的布料可供給全區人口的63%。合作社也有了發展,社員增加到1萬人。公私營商業日臻繁榮,僅柳林、長舌頭、鐵王、馬欄、湫坡頭5處就增加商業門店58處。經過黨政軍民的艱苦奮鬥,關中分割槽機關、部隊、學校基本實現豐衣足食,初步形成以農業為主的公營經濟、私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三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勢。
(三)文教衛生建設。關中分割槽十分重視教育衛生事業,把教育衛生事業和發展生產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來抓,使全區教育衛生事業得以迅速興起和發展。
1938年至1939年,關中分割槽處在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中,完小教育得到蓬勃發展。1942年,關中分割槽專署按照邊區教育廳“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的要求,採取加強完小和裁併初小等措施,將140所學校合併為117所,有學生3343名。1944年,關中分割槽提出了“民辦公助”的辦學方針,至1944年底,全區有完小4所,中小9所,普小21所,民辦學校99所,夜校62所,讀報識字組282個。關中分割槽在中等教育方面,分為中學教育與師範教育兩種,教育目標是要使教育符合抗戰與民主的需要,符合邊區抗戰、建設及邊區人民的需要。中等學校除各縣中學外,還有先後遷來的魯迅師範學校、陝北公學和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學校。其中,魯迅師範學校從成立到撤銷的兩年半時間裡,畢業和中途分配工作的學生共1093人,為發展邊區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抗日戰爭初期“為爭取國防教育之模範”;陝北公學在旬邑的一年時間裡,先後辦了54個隊,培養了6000多名抗戰幹部,吸收3000多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貢獻;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關中師範學校)從1939年成立,歷時8年半時間,戰勝了險惡的戰爭環境和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先後培養學生470餘人,出色完成了邊區教育廳規定的教學任務,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幹部。
在衛生、文化等工作中,關中分割槽先後舉辦了助產訓練班,成立了醫藥研究會,組建了關中八一劇團,創辦了《關中報》,提高了分割槽幹部群眾的生活質量,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深受分割槽基層幹部和群眾的歡迎。
關中分割槽的保衛鬥爭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對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尤其是對陝甘寧邊區進行嚴密封鎖和軍事包圍,進而不斷製造磨擦事件乃至發起大規模軍事進攻。位於陝甘寧邊區最南端的關中分割槽,東、西、南三面處於國民黨胡宗南部的嚴密包圍和封鎖之中,成為反封鎖、反磨擦的前沿陣地。
1939年12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國民黨胡宗南部在關中分割槽奪地掠城,派遣和縱容土匪搶劫制造騷亂,捕殺革命幹部群眾,大肆進行反共宣傳,企圖蠶食關中分割槽。在這次反共高潮中,國民黨頑固分子發起武裝進攻64起,搶劫騷擾38起,佔領了淳化、旬邑縣城及關中分割槽新正縣四區、六區和赤水縣的官莊、梁莊等地。在反擊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鬥爭中,關中分割槽部隊先後進行了馬欄、廟灣、井村、轉角鎮多次戰鬥,收復了馬欄、照金兩個區,擴大了廟灣、柳林、瑤曲三個區,成立了同宜耀縣;拔掉了國民黨軍10多處據點,消滅了國民黨旬邑縣保安大隊、彬縣保安大隊等千餘人,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打通淳(化)旬(邑)線、馬(欄)旬線,建立碉堡封鎖線,緊縮關中分割槽部隊活動範圍的企圖。
1940年10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企圖先奪取關中分割槽,後直取延安,先後對關中分割槽的職田鎮、馬家堡、井村、馬欄等地展開進攻。關中分割槽軍民奮起抵抗,頑強戰鬥,接連取得勝利,將來犯之國民黨軍趕回原地,保衛了邊區的南大門。
1943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一方面在政治上大造反共輿論,一方面加緊軍事部署,企圖消滅中共的抗日武裝力量,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連續炮擊關中分割槽轄地幾十次。據此,關中分割槽黨政組織號召全區軍民為保衛邊區,實行堅壁清野,堅決而有效地進行自衛戰爭。同時,中共中央及時揭露了國民黨蔣介石打內戰的陰謀。到7月,國民黨頑固派第三次反共高潮被制止。
1945年7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轉入戰略反攻最後階段。值此大敵將潰、勝利在即之時,國民黨頑固派卻肆意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矛頭指向英勇抗戰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公然調集11個師,向陝甘寧邊區大舉進犯。邊區軍民在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領導下,在淳化縣的爺台山地區進行了堅決的自衛反擊,乾淨、徹底、全部地消滅了入侵之敵,一舉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奪取關中分割槽,鉗制陝甘寧邊區部隊向日寇的反攻,進而發動全面內戰的陰謀。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反動派以進攻中原解放區消滅野戰軍為發端,挑起了全面內戰。延安成為國民黨軍隊進攻的重點區域,中共陝西省委和關中地委駐地馬欄成了進攻延安的必經之地。1947年2月18日,國民黨胡宗南部5萬餘人,分五路大舉進犯關中分割槽,實施瘋狂“清剿”。為避開敵人優勢兵力誘敵深入,在黨中央統一部署下,中央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主動撤離延安,中共陝西省委和關中專員公署主動放棄首府馬欄,關中分割槽大部分被敵佔領。為收復失地,3月中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一旅三團、警三旅五團奉命南下關中,在關中分割槽游擊隊和民兵密切配合下,伺機而動、尋機殲敵,進行反“清剿”鬥爭。至同年12月,先後粉碎了國民黨軍四次“清剿”,共殲敵4300餘人,收復了關中分割槽全部失地,所轄區域擴大了將近一倍,人口由12萬人增至17萬人,武裝力量擴大了三分之二,使關中分割槽在國民黨的嚴密封鎖和武裝進犯中不斷髮展壯大。
1948年2月,宜川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人企圖阻止我軍南下的陰謀,改變了西北戰場的局勢,對全國戰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共關中地委在這次戰役的準備工作中發揮了情報和軍事方面的優勢。4月,在關中分割槽配合下,解放大西北的西府戰役取得徹底勝利,收復了延安,給青海馬步芳部以沉重打擊,中共關中地委勝利返回馬欄。同年秋,在中共關中地委指示下,西安地下黨組織繪成敵人城防工事圖,為解放西安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中分割槽是陝西國統區中共組織的堅強後盾
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割槽自1937年10月正式形成後,除領導分割槽人民開展革命鬥爭外,還是陝西國統區各地中共組織的堅強後盾。
(一)關中分割槽是陝西革命的指揮中心。從1937年2月陝甘寧邊區關中特區(1937年10月改稱關中分割槽)黨政軍機關遷駐旬邑馬家堡起,到1941年陝西省委、關中分割槽機關分別遷駐旬邑馬欄,馬欄一度是中共陝西省委、關中地委首腦機關駐地及陝西國統區地下黨組織一切工作的策源地和指揮中心,直至1949年5月各首腦機關遷離。關中分割槽以馬家堡、馬欄為中心,在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工委、中共關中地委領導下,分割槽軍民廣泛開展大生產運動、抗日救亡運動、人民支前運動及關中國統區工作,發展了生產和貿易,滿足了革命根據地發展和軍民所需,建立了廣泛的統戰關係,策動了眾多武裝起義,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計劃,把馬欄建設成了關中分割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46年至1947年,中共路東工委、路西工委、西府工委和河南省委、山西省委先後遷駐馬欄辦公,馬欄曾一度成為陝西革命大本營。
(二)建立和恢復陝西國統區黨組織。1938年3月,中共關中分委在咸陽國統區先後建立了中共旬邑縣工委和中共淳化縣工委。10月,又建立了彬縣新民地區黨小組。1944年下半年,中共關中地委派出一批聯絡員到陝西國統區各地審慎地恢復了各地中斷聯絡的中共組織和黨員關係,並要求一些地下黨員繼續堅持隱蔽,長期埋伏,收集情報,組建武裝,開展鬥爭。至同年8月,共聯絡了韓城、澄城、臨潼、渭南、華縣、華陰、商縣、三原、富平、同官、麟遊等11個縣的黨員或組織。1946年1月,中共陝西省工委(駐關中分割槽)成立後,先後派出300多名幹部到國統區各地聯絡地下黨員,廣泛建立聯絡點,使大批遭敵破壞或隱蔽起來的中共組織得到恢復和重建。1947年3月,中共陝西省工委與關中地委合併為新的關中地委後,為配合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進行內線反攻和轉入外線作戰,積極發展國統區各地中共組織,組建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至1948年底,中共關中地委在陝西國統區所領導的涇陽、三原、咸陽、高陵、耀縣、同官等21個黨組織中,除長柞、陝南兩處工作停頓外,其餘都與關中地委保持著經常聯絡。這一時期,中共關中地委建立和領導國統區中共組織有中共西府工委、渭北工委等8個跨縣區工委、19個縣(工)委、15個黨支部(小組)。同時,還先後建立了渭北游擊隊、西府遊擊總隊、路東遊擊總隊等,並在咸陽、三原等26個縣建立了武裝組織。
(三)為陝西國統區各地培養和儲備了大批幹部。1943年至1945年,關中分割槽將從商洛、西府地區和抗日前線歸來的大批人員組織起來,到幹訓隊、教導團集中學習和培訓,然後派往國統區各縣建立秘密聯絡點,開展黨的工作。並將1940年5月以後,在國統區各地已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和黨員領導幹部都轉移到關中分割槽,對國統區黨的工作實行異地領導。另外,為了解掌握國統區情況,接送來往邊區和國統區的領導幹部、進步人士以及運送物資,中共關中地委還相繼成立了調查站、地下交通站。1946年前後,咸陽國統區各縣中共組織大都在關中分割槽成立,主要領導人也都住在關中分割槽境內。1948年4月至1949年7月,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深入發展,國統區各縣相繼解放,駐關中分割槽的各地中共組織跟隨人民解放軍一同進入縣城,開始了接收舊政權、建立人民政權等項工作。1949年春,隨著關中部分縣的解放,西府地委、東府地委、渭南地委相繼成立。4月4日,奉西北局電令,中共關中地委改稱中0共三原地委,關中分割槽隨之撤銷。
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割槽從成立到結束,在13年的發展歷程中,在習仲勳、張德生、高錦純、趙伯平、楊伯倫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組織領導下,帶領廣大軍民,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派對邊區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粉碎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進行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教建設,為中國革命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人才,為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那巍巍的青山依在,那曾經住過革命先烈的窯洞依在,那為信仰而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依在,先烈們的英雄業績在這片土地閃閃發光,這一切,必將永遠激勵我們為建設關中最美縣而不懈努力!
中共旬邑縣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