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這對中國老百姓來說是一個記憶深刻的日子,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於北京去世,享年78歲。
時至今日,周總理離開我們已經有四十六年了,但提前周總理,生活在中國這片熱土上的中華兒女們,卻總是對他飽滿熱情,而縱觀世界歷史上,也鮮少有像周總理這樣式的偉大人物,在逝去這麼多年後,還能讓無數後人懷念。
當然中國老百姓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尊敬周總理的為人,更是難忘他對新中國的巨大貢獻,但對於這些,周總理都不得而知了,與之相反的是,他在生命最後時刻,還叮囑妻子鄧穎超同志,自己死後喪事儘量簡辦,屍體火化不保留骨灰。
對於周總理的這些期許,其實中國老百姓很難答應,因為他們不願意周總理悄無聲息的離開,十里長街送總理,正是這種特殊情感的真實流露,當然黨中央更不可能讓周總理悄無聲息的離開,對於這樣功勳卓著的我黨偉大人物,黨中央更是成立了以毛主席為首的治喪委員會,以此來送別周總理的最後一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周總理治喪委員會成立後,人們卻在名單裡發現了一位特殊的人物,為什麼說他特殊呢?因為他既當過軍閥,又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我紅軍有過作戰,他便是曾經統治西康省多年,後來率部於解放戰爭中起義的川系軍閥劉文輝。
實際上能進入周總理治喪委員會的人物,不是我黨我軍的重要領導人,就是民主黨派的重要人物,而劉文輝雖然是民主黨派人士,但在那個年代也絕對算不上重要人物,因為當時好幾位民主黨派的黨主席,也未能進入周總理治喪委員會,至於我黨我軍的領導人,劉文輝更不是了。
在這種情況下,按照道理來講,劉文輝是不可能成為周總理治喪委員會成員的,更為重要的是,當年紅軍長征的時候,時任國民黨第二十四軍軍長的劉文輝,還曾帶領部隊同我紅軍作戰,企圖阻止我紅軍渡過大渡河,當然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紅軍飛奪瀘定橋,因此奉蔣介石命令列事的劉文輝並沒有得逞。
可現在周總理去世了,劉文輝卻受到如此禮遇,名列治喪委員會其中,而這不單單是一種榮譽性的象徵,更是國家對其的肯定,那麼這樣一個當時未身居要職賦閒在家的人,緣何有幸能成為周總理治喪委員會的一員呢?
要說起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還得從起草周總理治喪委員會名單說起,那是周總理去世的第二天,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稽核透過,成立了以毛主席為首,包括朱德鄧小平等一眾老同志在內共107人的治喪委員會。
而當時針對成為周總理治喪委員的標準,也有明確規定,除老一輩還健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外,各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的知名人物也要名列其中,之所以有這個規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周總理生前交際廣泛,新中國很多事業他都有所涉及,因而讓這些人能進入治喪委員會,其實也是對周總理功績的肯定。
從這裡來看的話,以上這兩點劉文輝明顯都不符合,但是後來之所以將劉文輝加入到周總理治喪委員會,其實是考慮到了一個空缺問題,這便是誰來代表那些國民黨起義將領。
實際上這批人和周總理可以說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能夠投身新中國,幾乎都是周總理爭取來的,所以周總理去世後的治喪委員會,他們中間也必須要有一個代表,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劉文輝便成了最佳人選,並且以劉文輝為代表,負責此事的黨中央同志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例如當時很多起義國民黨將領,都已經相繼離去,但是在解放戰爭中爭取國民黨將領起義,又是周總理歷史功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解放戰爭時期的雲貴川,像龍雲、盧漢等人都是周總理爭取過來的,而這些人中僅存的,便是劉文輝,所以將他列入到周總理治喪委員會,一來體現了周總理生前的統戰貢獻,二來又彰顯了我黨不忘這些起義人員的胸懷。
事實也證明了黨中央此舉的正確性,據劉文輝兒子劉元彥回憶,周總理去世的時候,自己的父親正重病住院,聞此訊息後他非常傷心,但更讓他父親萬萬沒有想到,並且激動的是,黨中央居然會讓一個早已經賦閒的人成為總理治喪委員會的一員。
而劉文輝當時已經身患絕症,但他對於我黨的如此禮遇,是激動萬分,直言自己就算不能走路,讓人抬著也要去向總理做最後的告別,也正是劉文輝的這種堅持,最終在周總理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出現了這麼感人的一幕,身患絕症的劉文輝被人抬著,向周總理的遺體進行了最後的告別。
當然這一幕,也感動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瞭解周總理為人的一些民主黨派人士,更是淚流不止,彷彿又想起了新中國成立前後,那個奔走四方,精明能幹遊刃有餘的周恩來。
綜上所述,想必大家也明白了黨中央此舉的用意所在,但令人遺憾的是,劉文輝在送別周總理後,也於同年的六月份離開了人世,說到這裡,其實筆者有必要給大家澄清一個事實,這便是在劉文輝的一生裡,對於國家還是有所貢獻的,之所以講這些,還是因為很多人可能覺得劉文輝是軍閥出身,故而做了不少錯事,但事實絕非如此。
簡單來說的話,筆者認為劉文輝對於國家的貢獻有兩點,首先是他在四川當軍閥時期的作為,用一個特殊的詞語來形容的話,他算得上是一位“開明”軍閥。
這主要體現在一點,這便是他主政西康省時期,非常重視教育,例如劉文輝曾經就對自己所轄地盤的政府部門有過明令要求,如果一個縣的政府辦公用房,要是比當地學生們上課的房子還要好,那麼這個縣長就要被槍斃。
也正是這種以開民智為主的教育理念,使得劉文輝在西康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更值得一說的是,這劉文輝還是一個比較考慮民眾意見的人,例如當年紅軍過大渡河的時候,只有一座鐵索橋,如果將其直接拆除了,那麼紅軍必然過不去,他也能完成蔣介石的命令。
可劉文輝之所以不這樣做,是因為他考慮到了民意,因為當年的大渡河上這座鐵索橋很是關鍵,修建更是花費了大力氣,如果破壞掉了,這對當地老百姓的生活來說是一大麻煩,所以貿然拆除這座鐵索橋,或許能將紅軍阻攔在大渡河以南,但是不利於民生,在這種情況下,劉文輝最終沒有拆橋,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劉文輝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
其次劉文輝還有一點貢獻,這便是他的一生始終堅持“親共反蔣”,早在1938年的時候,我黨其實就和劉文輝有過接觸,後來到1942年,經過周總理的運作,劉文輝更是在自己的家裡安裝了秘密電臺,可以和我黨直接聯絡。
而當時負責此事的聯絡員叫做王少春,據他回憶,自己是被周總理派到劉文輝身邊開始工作的,當時劉文輝部隊裡有我黨聯絡員的事,在西康也只有劉文輝夫婦知道,由此可見,早在解放戰爭之前,劉文輝就開始秘密反對蔣介石了。
到解放戰爭時期,劉文輝也一直在伺機而動,等待起義的時機,最終我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的時候,劉文輝果斷響應解放軍的號召,率領自己的部隊參加了和平起義,為我軍解放大西南,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然劉文輝的開明和積極不光體現在政治上,他對於新中國建立後實行的很多政策,也是高度擁護的,例如土地改革時期,劉文輝就率先做起了表率,他曾經在土改工作中對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表態,讓大家放心工作,自己雖然曾經是大軍閥大地主,但現在自己是新中國的一員,自己家族的所有土地,都會按照要求分給廣大老百姓。
以上筆者所述的這些事情,其實也是劉文輝鮮為人知的一面,當然他的這一面,周總理在活著的時候都是知道的,因此周總理在很多問題上,也給予了劉文輝足夠的關照,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劉文輝晚年深受周總理關照,他能在總理最後一程,前去送別,也算是一段歷史佳話。
走筆至此,文章也算是結尾了,筆者今日所講這段歷史,其實是希望大家透過那些民主人士的角度,去了解一個更加立體的周總理,從劉文輝名列周總理治喪委員會一事,去感受新中國那段慷慨激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