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因為建文帝朱允炆的一系列作死行為,才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發生。
在朱棣之前,雖然為了爭奪皇權,有不少藩王起兵造反,但無一人取得成功。藩王造反成功機率為零。朱棣已經身為藩王,位高權重,所以即便他對朱元璋傳位於朱允炆心存不滿,但也不願自找死路,去反抗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後,卻不願放過他的叔叔,立即揮起了削藩大棒。
有5位藩王,被朱允炆剝奪爵位,貶為庶民,還被軟禁了起來,其中湘王朱柏不願受辱,選擇了舉家自焚。5位藩王的下場太慘,不是被朱允炆剝奪得一無所有,就是被朱允炆逼迫自殺了。朱棣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他不願失去現有的權勢財富,所以選擇了起兵造反。
朱允炆才能平庸,最終被燕王朱棣擊敗,奪取了皇位。由此可見,朱元璋傳位於朱允炆,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其實,朱元璋生前,捨棄朱允炆,傳位給朱允熥,就可避免靖難之役的爆發。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由於短命,在朱元璋之前去世了。朱標死後,朱元璋想傳位給朱棣,但大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都建在。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也應該由他們繼承皇位,還輪不到朱棣。朱元璋擔心,自己去世後,朱樉和朱棡為了奪回皇位,會起兵造反,導致兄弟手足相殘。
最終朱元璋放棄了朱棣。不能傳位給朱棣,就只能傳位給朱標的兒子了。朱元璋也有兩個選擇,朱允熥和朱允炆。
朱標的原配妻子是名將常遇春之女常氏,她為朱標生下了兩個孩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朱雄英是朱標的嫡長子,可惜,他在8歲的時候,就夭折了。朱雄英死後,朱允熥成了朱標的嫡長子。紅顏薄命,常氏不久也病逝了。常氏去世後,朱標將妾室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呂氏扶正了。
呂氏成為太子妃之後,她所生之子朱允炆,就由庶子變成了朱標的嫡子,擁有了繼承皇位的資格。
朱允熥和朱允炆,都是朱標的嫡子,但朱允熥有一大優勢,是朱允炆不具備的,就是朱允熥母親的孃家勢力,實力遠勝於朱允炆母親的孃家勢力,他們能給予朱允熥更多的幫助。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之女,朝中勢力一般。朱允熥的母親常氏是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的女兒,開國六公常茂的姐姐。同時,明朝開國名將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是朱允熥的舅祖父。
朱元璋將朱允熥冊封為皇太孫,鄭國公常茂,大將軍、涼國公藍玉都會成為朱允熥的堅定支持者。
藍玉因為是朱允熥的支持者,對鞏固朱允熥的皇位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朱元璋在生前,也不會因為忌憚藍玉等功臣,對他們大開殺戒,包括藍玉在內的很多開國名將,也能夠活下來。
只要有藍玉等名將在,朱允熥就不至於因為害怕藩王威脅皇權,而開始削藩。即便朱允熥和朱允炆一樣,也覺得藩王尾大不掉,威脅到了皇權,選擇削藩,但藍玉等人的能力,遠非李景隆可比,朱棣在各方面實力不佔優的情況下,要想擊敗藍玉等名將,奪得皇位,基本沒有可能。
所以朱元璋在生前,捨棄朱允炆,將皇位傳給朱允熥,因為有藍玉等名將在,朱棣是不敢造反的,即便他選擇造反,發動了靖難之役,也可能和吳王劉濞等人一樣,落得個兵敗被殺的下場。
當然,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不選擇朱允熥,也有自己的考量。
首先,朱允炆的母親呂氏被朱標扶正之後,嫡長孫就被變成了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朱元璋應該傳位給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其次,朱允炆性格仁慈、善良,對朱元璋更孝順,朱元璋的內心更喜歡朱允炆,所以他去世後,也想將皇位傳給朱允炆。
最後,朱元璋不信任外姓大臣,更信任自己的親人。他稱帝之後,將自己的兒子悉數分封為了藩王,讓他們到各地去為大明鎮守邊疆,對於幫助他打下天下的功臣,朱元璋展現了殘忍的一面,他透過製造胡惟庸案、藍玉案等案件,將他們大部分給殺掉了。朱元璋如果將皇位傳給朱允熥,藍玉等外戚,可能會權勢滔天,威脅到朱家的江山,所以朱元璋不願傳位給朱允熥。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雖然朱元璋生前,為了穩固孫子朱允炆的皇位,大肆屠殺功臣等,為孫子做了很多事,但他不曾想到,孫子朱允炆的皇位,卻被他最信任的兒子,燕王朱棣給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