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迥,字薄居羅,代地人(差不多是現在的山西代縣轄地區)。先祖是北魏拓跋氏的支脈,號稱尉遲部,所以便以尉遲為姓。其父尉遲俟兜為人寬厚,性格豪放,有鑑物識人之才。因此得關隴集團第二代首領、西魏權臣宇文泰青睞,將姐姐昌樂大長公主嫁於尉遲俟兜。所以尉遲迥也是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有一個親弟弟尉遲綱,比他小一歲。
尉遲迥自幼聰明,且相貌俊美。長大之後胸懷大志,不吝嗇財物,喜好結交英雄人物,之後擔任宇文泰的帳內都督。西魏元寶炬登基後,娶金明公主為妻(元寶炬之女),授駙馬都尉,封西都侯。
大統二年(536年),東魏趁西魏新帝登基不久,又逢關中大旱發動攻伐戰。於是東、西魏第一場、第二場大仗爆發(小關之戰、沙苑之戰)。尉遲迥隨軍出征,戰東魏、復弘農、克沙苑,均立下汗馬功勞。憑軍功升任尚書左僕射,兼任領軍將軍。當時以尉遲迥的聰明才幹,以及身世背景,因此兼任文武兩職,而且頗有好評。宇文泰對他很是信任,並加以重任。
547年,高歡病重,臥榻時,鄭重囑咐兒子高澄“在自己死後,侯景必然不受控制”。因此高澄對侯景起了殺心。同年,侯景南逃南梁。當時誰也沒想到,這一逃,竟然將剛恢復生機不久的南梁推向了懸崖的邊緣。
侯景投梁後,高澄以此為藉口,向南梁發動攻擊。雖然說當時南梁在蕭衍的治理下,逐漸好轉起來,但本身的實力還是和北朝有著不小的差距。見東魏來襲擊,蕭衍便想交出侯景,以求和平。
此事為侯景所悉後,果斷髮動叛亂,史稱侯景之亂,蕭衍也因此命喪黃泉,時549年。
國君一死,南梁大亂。
蕭衍的第七子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號召各地的藩王聲討侯景。身在蜀地,蕭衍第八子蕭紀也想從蜀地發兵,蕭繹對此深為憂慮,急忙制止蕭紀發兵。
552年,蕭紀稱帝。
同年,侯景死後,蕭繹即位於江陵,即梁元帝。8月,蕭紀出川東伐江陵。
蕭繹畏懼蕭紀,不得不向西魏求救,並希望西魏能攻伐西蜀。
宇文泰見蕭繹求救,認為伐蜀的時機來了,而且奪取蜀地後,還能有效地制約南梁。於是宇文泰便與朝臣們議論這件事,但當時朝廷之上,眾議紛紛,意見不一,並且多持不同意見。
只有尉遲迥認為,蕭紀既然出動全部精銳東下,蜀地必然空虛。只要西魏大軍至,那麼必然唾手可得。
宇文泰很贊同尉遲迥的觀點,並就伐蜀之事,詢問他有何計策。須知蜀地自古以來極易產生軍閥,主要原因就是其地理位置易守難攻。
尉遲迥分析道:“蜀地與中原隔絕百餘年,因仗恃其山川險要,所以一定沒有預料到我軍前去。我們應當用精銳之師,趁夜突襲。路好走的地方加倍趕路,路不好走的地方緩兵慢行,這樣就能出其不意,直搗要害。”
宇文泰聞後大喜,當即命令尉遲迥督率元珍、乙弗亞、俟呂陵始、叱奴興、綦連雄、宇文升等,統兵一萬二千人,前往伐蜀。
553年春,尉遲迥從散關出發,經由固道、白馬,指向晉壽,開闢平林舊道。當時鎮守潼州的楊乾運見南梁大亂,有心歸附西魏,早就密上降表給宇文泰。尉遲迥大軍到達劍閣後,楊乾運的女婿,安州刺史樂廣,舉州投降。之後,楊乾運也向西魏投降。
六月,尉遲迥抵達潼州,大宴將士,繼續率軍西行,渡涪江,至青溪,駐上南原,制定規約,修整器械,依軍功犒賞軍士。
此時正值蜀川盛夏多雨之際,軍中將士疲憊生病者十有二三,尉遲迥親自慰問這些病員,並送上湯藥。
益州刺史蕭綽率萬人前來阻擋尉遲迥,據城而守,不敢應戰,尉遲迥將其圍住。
之前蕭紀聽說西魏來襲,便派遣譙淹、趙拔扈、史欣景回兵救援。尉遲迥分別派元珍、乙弗亞等人率輕裝騎兵將其擊敗,譙淹、史欣景投降,趙拔扈逃走。
援軍不至,蕭撝無奈出城迎擊。雙方先後交戰數十次,皆為尉遲迥所敗。被轉五十多天後,蕭撝率眾舉城投降,尉遲迥依照禮節接待他們,並將他們官復原職,只是沒收了他們的財產,用來犒賞西魏軍士。
伐蜀勝利後,朝廷下詔命尉遲迥為大都督、益潼等十二州諸軍事、益州刺史。
554年,增加督管六州,加上原來的共十八州諸軍事。因平蜀的功勞,朝廷加封尉遲迥的一個兒子為安國郡公。
至此自劍閣以南,尉遲迥可以根據朝廷制度封位和降免官吏。尉遲迥賞罰分明,恩威並舉,安撫川民,經營那些暫時沒有歸附的地方,使得漢人和夷族的百姓都真心歸順於他。
尉遲迥還十分孝順,侍奉老母從不敢懈怠。雖然行軍打仗時常在外,但只有要時令美食,一定要先送給母親食用,方才敢自己吃。
那時尉遲迥的母親(長公主)年高多病,尉遲迥回京後,每次退朝都要去探問其起居,每每都神色間都充滿了焦慮。其母為了使他安心,總是和顏悅色地進食。宇文泰得知此事後,就調他入京,以便他侍奉母親。
尉遲迥離開蜀地後,當地人為了紀念尉遲迥,為其立碑歌頌功德。
557年,宇文護逼拓跋廓禪位給宇文覺,建立了北周。尉遲迥被升任柱國大將軍。又因之前的平蜀之功,被封為寧蜀公。又遷任為大司馬,不久,以現有的官職鎮守隴右。
559年,宇文毓繼位後,尉遲迥進封為蜀國公,出任秦州總管、秦渭等十四州諸軍事、隴右大都督。
宇文邕繼位的第二年,也就是562年,宇文護東征北齊,命尉遲迥率軍十萬圍攻洛陽。宇文憲、達奚武等人駐紮在邙山。當時連日天陰大霧,北齊軍偷渡黃河向北周軍攻來,北周軍一擊即潰。尉遲迥率數十騎奮勇抵抗。危急之時,幸得宇文憲、達奚武趕至。兩軍大戰至夜幕降臨,方才收兵。戰後,尉遲迥升至太保、太傅。
578年,宇文贇繼位後,任命尉遲迥為大右弼,還轉任大前疑,出任相州總管。
579年,宇文贇禪讓給年僅七歲的宇文闡。
580年,宇文贇駕崩。楊堅黨羽偽造遺詔,請楊堅輔政。當時尉遲迥的名望地位一直很高,楊堅對此頗為忌憚,便以會葬的名義徵調尉遲迥回京。同時命韋孝寬代替尉遲迥擔任總管。
而尉遲迥認為楊堅有謀朝篡位之疑,拒不接受替代。楊堅命侯正破六韓裒去尉遲迥宣讀聖旨,再次讓尉遲迥回京,並且密書給總管府長史晉昶等人,讓他們早做安排,用武力接管。
此事為尉遲迥所悉,當場就殺了侯正破六韓裒和晉昶,立刻召集文武官員等登上州城的北城樓,對眾人說道:“楊堅這個平庸之才,憑藉皇后父親的權勢,挾幼主而令天下,作威作福,賞罰不分。其不臣之舉已昭然若揭。我身居將相之職,又是國君的舅舅,自當與他休慼與共,同為一體。先帝讓我牧守於此,本來就寄託著安危大計。如今我打算與各位將士,集合義勇之人,匡復國家。進可以享榮名,退可以終臣節。各位以為何如?”在場眾人皆同意,於是尉遲迥自稱大總督,根據制度設定官司,正式發動叛亂。
當時宇文泰第七子宇文招已入朝,留下了一個兒子在自己的封國,尉遲迥便奉此子以號令天下。時任青州總管,尉遲迥侄子尉遲勤,也聽從尉遲迥起兵叛亂。
尉遲迥所管轄的相、衛、黎、毛、洺、貝、趙、冀、瀛、滄,勤所統青、膠、光、莒諸州,皆都聽命於他,反叛軍人數達數十萬之多。
除尉遲迥所轄之地外,滎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東楚州刺史費也利進、東潼州刺史曹孝達,徐州總管司錄席毗與前東平郡守畢義緒(據兗州及徐州的蘭陵郡),也都各自據州響應尉遲迥。
永橋鎮將紇豆陵惠向尉遲迥獻城投降。
尉遲迥不僅有國內官員的支援,還向北交結高寶寧,聯絡突厥。向南聯絡陳國,答應割讓長江、淮河一帶的土地,以便獲得這些人的支援。
很快尉遲迥這邊反叛運動有了相當大的成績。先是派遣大將軍石孫心進攻建州,迫使刺史宇文弁獻城投降。又派韓長業攻陷潞州,生擒刺史趙威,任命城人郭子勝為刺史(這一段《李穆篇》中有涉及)。
上儀同赫連士猷攻晉州,即據小鄉城。
紇豆陵惠攻破定州的鉅鹿郡,圍攻恆州。
宇文威攻汴州。
莒州刺史烏丸尼、尉遲俊率膠、光、青、齊、莒、兗等地的軍隊圍攻忻州。
大將軍檀讓攻取曹亳二州,駐紮在梁郡。
大將軍、東南道行臺席毗率眾號稱八萬,駐守藩城,攻佔昌慮、下邑、豐縣。
申州刺史李惠自申州進攻永州,將州城焚燒後撤退。
滎州刺史宇文胄駐紮在洛口,開府樑子康進攻懷州。
面對尉遲迥的叛亂,於六月,楊堅命令韋孝寬前去討伐。陰羅雲負責監察各路軍隊,梁土彥、元諧、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楊素、李詢、於仲文等人為行軍總管。北周官軍一路收復不少失地,一直到了河陽。
就在這時,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統軍十萬進入武德(今河南武陟東南),在沁水東岸佈陣二十餘里。與韋孝寬隔水相望,相互對峙。見韋孝寬等眾將領不敢前進,高熲主動請纓。楊堅順勢,趕緊派高熲前去督戰。
高熲在沁水上架橋,尉遲惇在上流縱火筏燒橋,高熲則命人填“土狗”以阻火筏。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尉遲惇下令部隊稍稍後退,想趁高熲渡江過半時發動襲擊。(從這一點來看,就說明尉遲惇沒有好好地吸取前秦苻堅的教訓了。)
高熲趁尉遲惇退兵之際,知道機會稍縱即逝,急忙命大軍迅速前進,渡過沁水,並下令焚燒浮橋,與尉遲惇背水一戰。結果可想而知尉遲惇大敗。韋孝寬乘勝追擊,進抵鄴城城下。
尉遲迥與尉遲惇、尉遲祐又出動全部兵力,共十三萬人,在城南列陣。尉遲迥另外統領一支頭戴綠巾,身穿錦襖的軍隊,號稱黃龍兵。侄子尉遲勤也從青州前來赴援,並先派三千名騎兵率先趕到。
尉遲迥久在軍中,年歲雖老,但仍穿著厚重的甲冑上陣。其部下計程車兵,都是關中人,因此都為他奮力作戰。韋孝寬的失利退卻。
而就在這時,鄴城的牆頭突然變得人山人海,原來城中的百姓都爬上城牆觀陣打仗。高熲見狀,與宇文忻、李詢兩人謀劃,向城牆上的百姓射箭,硬生生地製造了一場混亂。宇文忻趁機大呼:“賊兵敗卻!”官軍聽聞,士氣復振,趁亂進擊。尉遲迥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戰敗,被迫逃入城中,並退到北城固守,韋孝寬縱兵包圍。
李詢、賀婁子幹首先登上城牆。尉遲迥登上城樓,用箭射殺數名敵人,最終寡不敵眾,引頸自刎。
尉遲勤、尉遲惇等向東逃跑,但都被抓獲,其餘部眾在一個多月以後都被處死。楊堅因尉遲勤當初有誠意歸附,特意將他釋放。
武德年間,尉遲迥的從孫、庫部員外郎尉遲耆福上表,請求改葬。經商議後,朝廷認為尉遲迥忠於周室,便答應了尉遲耆福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