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國,寧願投奔曹操,也不要投奔劉備!理由如下:
1,漢室衰微,失去控制,失去民望,從黃巾到董卓,漢室其實已經在各界的心目中,已經是一條爛船。殘存的號召力也只是名義上的,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穩定北方,力量聚集,佔據天時。
曹氏從政治上,退可奉漢,進可自立,許多文臣武將看到了這點,那戰略空間以及自己的人生空間可謂彈性博大,非常主動。
曹氏從經濟上,不用說,北方只要修養生息10-30年,農業糧食,鐵器製造等基本上無敵。
曹氏從軍事上,從北擊遊牧民族的烏桓上看(此戰役成功後,曹操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得騎兵深得漢家之法,漢家之髓,軍事底子十分雄厚——曹軍騎兵真能打!
2,劉備雖然是皇叔,在傳統保守勢力中有一定號召力,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階層界限打破變化,在動態變化中。何況,此前在漢室系統中,沒權沒錢的普通階層,其實在這種大亂中,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實現躍升。
所以,劉備代表的是傳統保守勢力,一旦恢復漢室,很多在大亂中崛起的人和力量會受到排擠或削弱,甚至按照劉備恢復漢室後,重新排座次,很可能會讓這批人“一夜回到解放前”。何況,他們輔助過曹操或其他軍閥,秋後算賬可不是鬧著玩的。
所以,曹劉之爭,雖然有所謂漢賊漢叔之名,實際上多多少少代表著漢朝新舊權貴、新銳階層群體的一次鬥爭,以及他們各自的依附群體(含普通百姓站隊)的鬥爭。
3,劉備偏西部,固守有餘,進攻底氣不足。要知道當時中原才是農業生產和人口的主力,雖然東漢末年大亂時,北方“千里無雞鳴”,但只要休養生息,田地和人口基數還是很大的,潛力也是很大的。
所以,諸葛亮屢次北伐,就是要打個時間差——因為越往後,主動權越在北方曹魏手裡。曹操重視屯田,是一個大戰略,其實就是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恢復人口。這個大戰略,只要不出大亂子,足以擊敗偏安的東吳,以及難以擴容的西蜀。東吳西蜀,一個靠水,一個靠山,而北方靠能跑馬也能種地的大平原。孰優孰劣,不言自明。
雖兵敗漢中,但曹操下令驅萬百姓到中原就知,曹操是打長期戰,消耗戰的高手。能耗得起,拖得起。
4,從我們現代選擇省份或城市一樣,你要看那裡基礎如何,產業如何,交通如何,以及人才是否聚集。人才聚集度,就是王炸!
先不說前面這些,東吳和西蜀越往後越缺乏人才,直接影響到政權的治理和壯大。
而曹魏不同,文臣武將不斷湧現,充實和壯大著北方實力。這既是人口基礎,也是人文積澱。
戰爭或者說國家戰爭,其本質就是一場數字的博弈,精算的較量,稍微有點博弈算計的人才就明白,曹魏體量大,勝算大,人才濟濟。而東吳西蜀,在人才那裡吃了大虧。這不僅與人口人文有關,也與君主有關。
我們看,曹操之後,曹丕等曹氏家族還是人才精華多,廢柴昏君少,就算曹髦,也是提劍怒氣衝衝欲斬殺司馬昭。
可見,曹氏的家族教育搞得好,有靈氣有血性。
反觀東吳西蜀,東吳出了個超級暴君孫皓,西蜀出了個超級庸主劉禪,這種“人才”百年難見,回天乏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