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便開始積極開發飛機、坦克這一類的新式兵器。當時已在工業建設上小有成就的日本同樣不例外。不過,此時的日本還在使用從英國購買的馬克IV、“惠位元犬”(Whippet)及法制“雷諾”(Renault)輕型坦克。為實現坦克國產化,日方開始積極與英、法等國交涉,以求獲取更多的先進技術資料。
經過多方比較後,日軍技術部門最終決定採購法國人“雷諾”NC-27輕型坦克。經日、法雙方交涉,日軍購買了10輛該型坦克運進國內,開始系統地進行測試、技術研究。
【日軍使用的馬克IV重型坦克(上)及“惠位元犬”中型坦克(下)】
在日軍中,NC-27被稱之為Otsu-Gata Sensha (即“第二款現代化坦克”的意思)。該車是一戰時期的“雷諾”FT的升級版,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傳動裝置。NC-27有12個行走輪及3個垂直螺旋彈簧懸掛,裝在加長版的“雷諾”FT車體上。其動力系統採用“雷諾”公司製造的62馬力四缸直列式汽油水冷發動機,車速為每小時17至18.5公里。
NC-27主武器原為一門“皮託”(Puteaus)37毫米低速坦克炮,另配有一挺7.5毫米的“霍奇基斯”機槍自衛。全車成員2人,分別是車長、駕駛員。駕駛員坐在車體前部,而車長則在炮塔裡。除了指揮作戰外,車長還要肩負裝填、射擊的任務。不過以1920年代的標準來看,其實也足夠用了。
NC-27本是法方準備推銷給瑞典、波蘭、南斯拉夫的產品。但瑞典人認為,NC-27的制動系統、離合器在他們那種多山地形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故障,所以並未批次採購。日方同樣知道這一點,但此時他們還沒有開發出自己的輕型坦克,且有些迷信“雷諾”的牌子,最終下單了23輛。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最終只有10輛運到了日方的手中。
開上NC-27後,日方隨即開始對該車進行一些改動:原本的“雷諾”汽油發動機被三菱的75馬力發動機取代,使該車時速提至20公里。武備方面,“皮託”炮換為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步兵炮。較原版的“皮託”炮而言,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步兵炮的炮管更長、彈藥初速更快,擁有更強的穿透力。有些NC-27還配備了三年式6.5毫米機槍,同時正面裝甲的厚度也增至30毫米,足以抵擋20毫米小口徑機炮的掃射。
歷史上,NC-27一車只有兩個國家用其參加過實戰。一個是南斯拉夫,另一個就是日本。在九五式輕型坦克、九四式超輕型坦克尚未出現之前,NC-27就是日軍使用頻率最高的輕型坦克,除它之外,便是八九式中型坦克。
【學習、操作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的日軍炮手。該炮為法制M1916TRP 37毫米步兵炮的日本授權版本,每門炮編制11人(下士1人,士兵10人,由於下士擔任炮長,而炮手、裝填手有8人,另有2名馬伕),編有2匹馱馬。火炮既可以由1匹馬馱運,也可由4名炮班成員抬運,在拆解後更能由7人攜帶。根據測試,該炮在發射十二年式榴彈時,可在600米距離內擊穿“英制八號坦克”15毫米的鎳鉻裝甲】
【正在進行越野測試的日用NC-27輕型坦克。該車一度被誤認為曾被中國軍隊使用,實際上根據筆者查證的資料,中方使用過法制車輛的無非就是滇軍、奉軍兩大派系為主,前者曾使用過“雷諾”UE炮兵牽引車、“雷諾”ZB輕型坦克,而後者則只使用過“雷諾”FT輕型坦克,從未有過使用NC-27的記錄】
日軍的NC-27首戰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其次便是1932年1月對哈爾濱的入侵行動。此戰中,NC-27與八九式中型坦克同時編入第1特別坦克中隊,由百武(Hyakutake)上尉指揮,配合第2師團給予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中國守軍巨大殺傷。
而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NC-27同樣與八九式中型坦克混編入第2獨立坦克中隊,在石井上尉的指揮下向駐守廟行的中國守軍發起進攻。
實戰後,日方發現,NC-27的懸掛系統難以適應東亞複雜的地形,且離合器常出故障,無法像八九式中型坦克那樣好修、耐用,還非常耗油!因此,日軍決定將部分NC-27作為訓練車,留給久留米(Kurume)的第1坦克聯隊當訓練車使用。後來,隨著九七式中型坦克的加入,八九式中型坦克也逐步退出一線,轉入訓練。
儘管在戰鬥中沒發揮多大作用,但NC-27對日軍裝甲兵的影響還是十分深遠的。正是有了NC-27的技術經驗,日軍才能為設計出己方的輕型、超輕型坦克(前文所述的九五式、九四式等)鋪平道路。而九四式超輕型坦克也是日本在二戰時期產量最多的超輕型坦克,其底盤也衍生出諸多變種車型。
【支援步兵作戰的NC-27輕型坦克,注意樹叢中還藏有一門大正十一年式37毫米步兵炮】
【駐久留米地區的日軍第1坦克聯隊官兵正對坦克進行一次例行維護,除NC-27輕型坦克外,照片中還有一輛八九式(甲)中型坦克】
【上色照“一二八事變”中,掩護日方步兵向中國守軍發起攻擊的NC-27輕型坦克】
遺憾的是,沒有一輛日軍使用的NC-27保留下來。不過,我們仍可在瑞典的坦克博物館中一睹該車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