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談到,未來六代機必然會與電磁發射系統的三大型別之一,也就是海上的電磁彈射大型平臺深入的融合,最終大大強化海基平臺的長距離戰鬥力。由於海基平臺的高度機動性,可以輕易的全球部署;而且當今世界,可以真正有能力打擊海基機動大型平臺的國家其實非常少。嚴格的來說,未來其實只有全球兩大國可以相互對攻,其他的二三流勢力過去的那些反艦的傳統手段,在未來的新概念電磁技術為主和超遠端六代戰鬥機面前,根本不可能摸到大型電磁海基平臺的500公里內層防禦圈之內,因此就談不上對其進行反威懾和反攻擊。因此真正在深海大洋上還基本“趕趟”的,只剩下目前超級大國海軍。但是如果再過20年,如果在電磁綜合發射技術上現有超級大國無法全面突破。那麼他也會從唯一超強最終淪落為第二檔的勢力。而從現在的趨勢來看,
超級大國的發展軌跡,可能90%以上的機率,符合狼山的大致預測。不過有不少的朋友提到,既然6代機平臺會和未來的電磁發射海基大型平臺深度融合,那麼為何不把同樣的電磁彈射設施,同時搬運到陸地上來?而且除了發射措施外,也可以再設定一些短距離的攔阻措施。那麼豈不是可以在陸地上實現對未來的重型飛機,既包括六代機本身,也包括配套的忠誠僚機的快速起飛和短距離攔阻。其實這個想法本身是非常符合戰術規律的。尤其在冷戰高峰年代,在美蘇都有2萬枚以上的核彈處於待發送的狀態下 ,一旦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那麼所有明面上大型機場可能會在戰爭爆發的前24小時就會被核彈全部命中。這樣不論是專業的軍用機場還是大型民用機場,在戰爭爆發的前一個月內肯定都不能用。於是各大國都曾經考慮過如何採取在陸地機場被大規模破壞的情況下,
如何避免自家空軍作戰實力被迫歸零。比如當時就有用鋼製軌道配合大推力火箭幫助戰鬥機直接起飛;同時開始研發多種STOVL戰機等等辦法。能夠研發成功STOVL戰機的,只能是飛機噴氣發動機技術積累比較雄厚的。比如英國方面就成功研發出了鷂式飛機,在當時的全球STOVL戰機中技術水平首屈一指,而且還經歷了成功的實戰。而蘇聯方面幾乎同代研發的雅克38的水平,距離鷂式飛機顯然還有不小的差距。而對當時發動機基礎薄弱的方面,也沒有坐以待斃,比如也搞出過J12這種特殊型號,居然可以實現在500米之內的沙土跑道上就可以完成起降,這已經是對當年發動機技術積累薄弱方的實踐極限了。而作為超級大國,當時並沒有直接搞自家的STOVL戰機,而是更注重採用用陸基彈射器和陸基攔阻裝置實現正規的大型戰鬥機在200米之內的常規水平起降。
直到今天,F15、F22A這些典型的空軍主力型號,而且屬於頂級陸基戰鬥機仍然普遍保留攔阻鉤,其實就是冷戰時代重型戰機陸地彈射和短距離陸地攔阻技術罕見的部分保留。實際上在陸地上設定蒸汽彈射器或者更為先進的電磁彈射器在目前的技術上都已經實現。當今全球的兩大國都有陸地上的此類彈射器和成熟的攔阻系統,在規格上與最終上艦的型號區別並不大。最大的區別可能是考慮到上艦後有甲板風,在迎風彈射起飛或者迎風攔阻降落時,15節以上的甲板風,就相當於彈射器或者攔阻裝置都增加20米以上的有效距離。因此陸地上設定的彈射器的總長,也包括陸地攔阻裝置的鋼絲繩的最大停止距離。都會比上艦型號多出15米到25米。除此之外,兩大類系統區別真不大。那麼既然到目前兩大國都有這類成熟的陸地彈射和攔阻裝置,為何沒有推廣呢?
首先就是其技術極為複雜。比如蒸汽彈射系統的陸地版本,當今只有兩大國有。另外蘇聯時代也曾經搞過一條陸地蒸汽彈射試驗線,但是當今已經廢棄了。後來一直沒有恢復。至於電磁彈射的陸地版本,自然也是隻有兩大國有;但是當今超級大國的陸地電磁彈射裝置一直有克服不了的技術問題,居然從來沒有彈射過30噸以上艦載機。而在陸地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敢直接安裝到了福特級上,結果更沒有在海上實際上哪怕彈射一個架次的30噸級的艦載機。相反,另外一家的陸基電磁彈射器卻可以任意彈射從3噸到45噸的任何飛機。這區別就大了去了。除了技術成熟度外 。兩家的造價和工期也差異巨大,福特號的4臺電磁彈射器整整安裝了3年都沒整利索,而另外一家預計最多用六分之一的時間就可以搞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未來可以在陸地上設定電磁彈射裝置輕鬆彈射六代機的,只此一家,別無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