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臭氧有哪些難度?
大氣中臭氧形成機理複雜,它既可以遠距離傳輸,也可以在傳輸過程中生成。
在前體物排放地和臭氧汙染出現地,往往出現不同步的現象。而且各個城市不同區域間也存在差異,甚至還會發生覆蓋上百個城市,持續十天以上的大範圍區域性汙染。目前,臭氧汙染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的重要汙染物,並且還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為了讓公眾和相關政府部門提前瞭解臭氧汙染的變化情況,讓對空氣汙染敏感的人群及時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安排戶外活動,就需要透過高密度、高強度、大範圍的監測,準確掌握臭氧的汙染規律。
臭氧是如何預警預報的?
根據2012年我國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基於環境空氣中臭氧的1小時平均濃度最大值和8小時滑動平均濃度最大值來評價一天的臭氧汙染水平。
當預報的臭氧日最高小時濃度超過200微克/立方米或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超過160微克/立方米時,預報的臭氧空氣質量分指數就會超過100,預示會出現臭氧汙染。如果預報的臭氧濃度或者AQI達到預警級別時,環境管理部門就會向公眾和相關政府部門發出警報。相關部門會根據預警資訊及時啟動本地及周邊地區聯防聯控及有關應急措施,最大程度減輕汙染天氣影響。
根據預報的汙染物濃度水平和汙染持續時長預警分為黃色、橙色和紅色不同的預警級別。
預警級別不同,應急方案也不同,相關部門會根據預警級別啟用針對性應急方案,這樣就能在控制汙染的同時,降低應急措施實施的成本。只有事先做好了監測預報,才能確保這場臭氧汙染攻堅戰的最終勝利。
來源: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編輯:衛雅琦、馮延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