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初期,恐怕是最為艱苦的時刻。因為,萬事開頭難。從定居下一子變成居無定所,而且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心理承受能力差點兒的,很可能驟然崩潰。而且,對於紅軍來說,不光是旅途的艱辛,更要命的是還有4道封鎖線,那都是真刀真槍的戰場,弄不好,就會賠上性命。我的紅色自駕之旅第5程,是從江西于都到廣西興安,所經歷的,正是昔日4道封鎖線的歷史遺蹟。
上篇說到,毛澤東在1931年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到了1934年,由於大兵壓境,再加上決策失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不得不轉移。
轉移是從於都開始的,這地方距離瑞金只有80多公里。
于都是個縣,緊靠著貢水,也叫于都河。當年各地的紅軍,來到于都集結,然後過河,踏上了長征之路。
據渡口不遠處,是毛澤東在出發前的居住地。
我的紅色自駕之旅第二階段——重走長征路,也在於都河畔拉開帷幕。按照計劃,10多天以後,我將抵達長征的終點:陝西吳起鎮。
從下圖可以看出,紅軍離開蘇區,往西的路上,有4個藍色的圈,那便是4道封鎖線。第一道在信豐,第二道在汝城,第三道在宜章,第四道在興安。我這麼說是為了讓您容易理解,真實的封鎖線,當然絕不只是一個點,而是N多點所構成的一條線。
今年春天為了此次自駕遊做準備時,讀了數本回憶錄,其中記載相對齊全+完整的,是肖鋒將軍的《長征日記》。我把日記中的時間、里程和地名,都抄了下來,並與地圖進行了對照。因為最開始,我的設想是完全按照那本日記,百分百地進行再現。不過,因為時間等原因,未能如願,只得改為挑重點。比如,穿越四道封鎖線是個重點,我基本上是按照《長征日記》裡記載的路線行走的。
這樣的行走方式,自然比較辛苦,因為有不少路段,僅僅是村莊與村莊之間的小路。對於我來說,這點兒辛苦實在算不上什麼。因為我曾有過許多類似經歷。比如,抗戰勝利70週年時,我曾按照曾昭掄先生的《緬邊日記》,幾乎絲毫不差地全程走了滇緬公路。滇西抗戰學者戈書亞知道後,大為驚訝。他接待過許多媒體,可任何一家展開重走滇緬公路、或重走遠征軍之路時,都是沿著高速公路走。
這樣做,對人、對車,都是考驗。人必須得有相當的承受能力,並且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理性思考;車必須可靠,能保證把我安全地帶回家。所以,從事車評多年,我對動力一直不太在意,我的關注點在於品質好、故障率低,這是最基本的,此外還要足夠大的空間,以及比較舒服。
我的這個觀點,是在經歷了許多次自駕遊之後,所形成的。有人對此不理解,認為動力最重要。而我認為,隨著限速越來越嚴厲,探頭越來越多,馬力大與加速猛,雖有樂趣,但只適合少數愛好者,對於多數人來說,品質、舒適、空間等,比單純追求馬力更靠譜。在一點上,我對這輛捷途很滿意,它的特點,恰好是我所注重的。
跨過於都河,往南走了大概60多公里,來到一個叫百石的地方,老遠就看到有個新建的廣場,廣場上有紅軍的雕像。
紅軍剛出發不久,就在這裡打了一仗,被譽為長征第一仗。
打這場仗的指揮,是紅三軍團四師師長洪超,他奉軍團長彭德懷的命令,擔任開路先鋒,在戰鬥中不幸犧牲。
山頂上,有個堡壘,不知是當時的遺蹟,還是後來修建的。
還是沿著曲折的小路,在山裡七拐八拐,走了1個多小時,來到信豐河畔,也叫桃江。
信豐河是第一道封鎖線,也是紅軍渡過的第2條河。
紅軍過河不止一處,其中有一處,是王母渡鎮。
鎮後一個小山上,有座當年的碉堡。據說,為了封鎖蘇區,這樣的碉堡修建了好幾千個。
紅軍跨過信豐河,第一道封鎖線也就被攻破了。繼續往西,渡過了章水。
繼續往西120多公里,是汝城,此處是當年第2道封鎖線的所在地。
在接近汝城市區時,無意中看見一處毛澤東的遺蹟,原來,毛澤東為了策應湘南起義軍上井岡山,帶部隊來到這裡,短暫停留過。
過了汝城,繼續往西,下一站是宜章,那裡是第3道封鎖線的所在地。
途中,在白石渡鎮經過了鍾水,這是紅軍渡過的第4條河。
宜章是個縣,但規模龐大。事實上,這些年開車圍著全國不知跑了多少圈,最大感受是每個地方都人山人海。比如,前些年經過的某個縣城,挺安靜,沒多少人,可隔了些年再去,人煙極為密集。
宜章城西側,有條宜章河,但水量不大。中央紅軍渡過的22條河裡,沒有把它計入。
宜章往西200公里,是道縣。這其間,還有嘉禾縣、藍山縣等。接近道縣時,首先跨過的是蕭水,這是紅軍跨過的第5條河。下圖所示,當年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在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先是泅渡,然後又搭起浮橋,成功佔領了道縣縣城。
如今,這裡依然有座浮橋。
紅四團攻入縣城的南門,依舊存在。
南門西側800米處,有座“紅軍牆”,牆上儲存著紅軍的標語。
離開道縣,繼續往西,途經灌陽縣時,此處有紅軍長征時時過的第6條河:灌水。此外,在新圩鄉還看到一處紅軍紀念園。
這裡是湘江戰役中三大狙擊戰之一的新圩狙擊戰發生地。當時,有100多傷病員沒能與部隊撤走,竟然被敵人活活扔進此處的一個溶洞。
過了灌陽縣,很快就來到湘江。這是紅軍長征時時過的第7條河:湘江。
渡過湘江最主要的渡口,是一個叫界首的地方。
界首的老街,基本上保持著昔日的風貌。
老街盡頭處,有個廟宇,紅軍跨過湘江後,朱德等人的指揮部,就設在這裡。
因為,紅軍雖然過了湘江,可週圍全是重兵,情況不容樂觀。
中央派出紅一軍團往北,在覺山鋪阻擊從全縣過來的敵軍;派紅三軍團往南,在光華鋪阻擊從興安過來的敵軍。
這就是光華鋪阻擊戰的戰場遺址。
戰場遺址旁,是紅三軍團的烈士墓。
紅一軍團在的覺山阻擊戰(亦稱腳山鋪),打得同樣很慘烈,紅軍陣亡至少2000多人。雖然損失巨大,可畢竟打破了封鎖,至此,4道封鎖線全被突破。
血戰湘江發生在1934年11月底,距紅軍離開于都才1個多月,可就在這1個多月中,紅軍已由8.6萬餘人,減為3萬多人。如果繼續這樣走下去,再過1個月,紅軍可能就要打光了。
幸好,出現了轉機。當然,這個轉機的過程,也很艱辛,它將是我下一程要去探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