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制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這裡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這裡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來到這裡朝聖祭祖。很多人一提函谷關,首先想到的就是這裡,老子出關之地。
到此地才知道,這裡打造的是一個集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公園式景區。
我想還是按我們在這裡遊覽的順序介紹
我們去的那天天空格外晴朗,偌大的景區人不多,微風習習,我們心舒氣爽,這裡是我們期盼很久要來的地方,這次終於成行,雖然這裡的環境不是我們想的那種的淳樸厚重的氛圍,但是來到這裡已經實現了我們的一個心願了。
我猜想這裡可能是景區設定的兒童區域吧,沒有別人,老頑童寶哥在這裡左看右看很是開心。
老子像是景區的核心,這尊高28米、重60噸,紫銅鑄造的貼金像,極其雄偉壯觀。在這裡我們有種很敬仰的感覺,特別想靜靜地停留在此,彷彿在聽老子授業解惑一般。
最後這張照片在拍攝的時候,寶哥凝視著老子脫口大聲說:道可道非常道,沒想到那個穿綠衣服的人也大聲對到:名可名必成名。我想他們都是脫口而出!從此再無交集,有點意思。
站在老子像前,寶哥大聲朗讀老子寫的《道德經》。
“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這是老子留給後人的智慧。據說老子五十六歲那年,騎上青牛,離別家鄉,一直往西,準備到秦國講學。要去秦國必經函谷關,此時函谷關令尹喜,夜觀天象,見紫氣橫空,知道有貴人來臨,派人豎起吊橋,想留下仰慕已久,道高得崇,學問淵深的老子。沒想到,青牛身下雲朵湧動,錯落連環,自東向西,在函谷關上空搭起一座紫色的“天橋”,馱著主人,出了函谷關,繼續西行。關令尹喜不忍高人過門不入,追趕老子十二里,再三懇求,噓寒問暖,一天三宴的伺候,數日,老子感其虔誠,回到函谷關寫了五千言《道德經》。書稿完成後,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從此杳無音跡。
太初聖宮始建於西周,原名太初觀,後被唐玄宗李隆基御賜為天寶觀,宋崇寧四年,改為太初聖宮,宋、元、明、清朝均有修繕。太初聖宮是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
這口千年古井,千年不枯,猶如“瓊漿玉液”。當年老子寫《道德經》時的飲用水。
大道院是仿秦漢建築,2001年1月10日落成。殿內主要供奉無極混元三聖大天尊等31尊神像。
現存關樓,系1992年按照四川青羊宮出土的漢畫像磚上的“函谷關東城門”影象所建,為仿秦漢建築,因兩主樓頂端各飾一隻丹鳳鳥,俗稱丹鳳樓。
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經歷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無論是涿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都是從東入關中的重要通道,可見函谷關的重要性。
函關古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崤函古道,是通往東西兩京洛陽與長安的必經之路,函關古道是其中一段。站在關樓上,我望向老子離開的方向想著老子到底去哪了?
關樓旁曾經的藏兵洞
華容道
一次愉快之旅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