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越邊境上,有這樣一座平凡無奇的高地,它位於中國那拉地區的東南側,越南清水縣的西北側,整座高地山根長約75米、寬約50米,面積可謂極其狹小,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註定了它不會平凡。
這便是李海欣高地,又叫142高地,在1984年收復老山之戰中,代理排長李海欣率領14勇士,面臨十數倍於己的敵人誓死不退,用生命與鮮血踐行了何謂忠誠與奉獻。
昆明軍區該排授予“十五勇士”榮譽稱號,他們堅守的142高地後被人稱為李海欣高地。
可就是這樣一座浸染透了中國英烈鮮血的高地,卻在後來的中越勘界中,被劃分給了越南,這頗讓人很不解!
畢竟當年誓死以守的戰略要地,再以英烈威名而冠之,就這樣讓給了越南,這又是為什麼呢?
事情還要從1979年中越邊境戰爭說起,當時的越南掌權者為了所謂的建功立業,棄置中越兩國人民友誼於不顧,悍然侵犯我國邊界。
中國哪怕十數年裡沒經過什麼大戰,可面對這種沒有底線的侵略,仍毅然決然地給予了狠狠還擊。
那場自衛還擊大戰,中國打得很順暢,對,就是順暢!東、西兩線上,我數十萬精銳之師摧枯拉朽,僅僅只用了一個月,各部便均深入越境縱深數十公里,讓越南當局很是吃痛。
人民日報對越南釋出《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文
大戰以中國主動撤兵作結,可越南當局卻不曾就此罷休,趁我邊防部隊回國之際,對邊界上的某些高地進行侵佔,並在此大修工事,想要和解放軍繼續對峙。
為了保證中國南疆的安穩,中央軍委決定對這些被越軍侵佔的據點,擇取有利時機進行拔點作戰。
同時,利用與越軍小規模作戰的機會,將全軍各主力拉到邊境輪戰,以鍛鍊部隊的實戰能力、檢驗新式武器的效果。
1980年10月,雲南地方部隊收復羅家坪大山;1981年5月,第14軍42師126團先後收復扣林山、法卡山。
經過這些戰事,我軍已經摸索出了一定的收復與防守經驗,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經歷了一番精心的準備,這才在1984年1月發起了對老山、者音山、八里河東山的收復之戰,此戰也是1979年自衛還擊之戰後最大規模的戰事。
李海欣便是收復老山的一員,他所在的部隊是昆明軍區第14軍40師119團8連3排,任代理排長,昆明軍區屬於本場作戰,在收復老山的戰事中屬於坐第一把交椅的。
從4月2日起,我邊防部隊對越軍據守的老山陣地防區進行了為期26天的大規模炮擊,在儘可能的摧毀其防禦工事後,於28日對松毛嶺一帶發起了進攻,正式打響了收復老山之戰。
期間,我軍幾度登上了老山主峰,但都被敵軍以優勢火力壓制,雙方陷入了一種拉鋸式的戰鬥模式,對每一個重要陣地都可謂錙銖必較,均想要儘可能的積聚優勢一舉擊潰對方。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5月17日,李海欣排接到了上級任務,奉命鎮守142高地,該地位於松毛嶺地區黃羅方向的最前沿,是當時極重要的146、145高地的警戒陣地。
文章開頭說過,該高地地域狹小,這便註定了其無法駐守太多人,不大的高地最終便只駐守了李海欣排15名戰士,這對於三面皆敵、炮擊常臨的陣地,明顯是有些捉襟見肘的。
142高地位置險要不說,生存條件還極其苛刻,為了更好的做到隱蔽和警戒,輪流躲在貓耳洞裡執勤,每天只能簡單的吃兩餐飯,飲水需要從一公里外的河溝去背。
期間,李海欣嚴密仔細、團結戰友,經常代替戰士執勤,每天堅持巡視陣地,對修築的戰壕和佈置的地雷,一一過目爛熟於心,越軍多次小規模進攻,都在他的英明應對下無功而返。
李海欣以身作則,把危險和苦累當享福的精神,感染了隊伍裡的每一個人,大夥本就都是血性男兒,有這樣的好排長帶領,哪能不做出一些過人舉動呢?
於是乎,在守衛142高地的50多個晝夜裡,均做到了以苦為榮,始終堅守陣地,哪怕重傷都不下火線。
到了7月初,越軍對142高地頻頻偵察,這必然是要發動進攻的前奏,考慮到李海欣排人數少,上級還專門給他們加派了一挺重機槍,以及其他一些適用於防禦的武器,李海欣迅速把這些裝備安排到位,只待敵軍來襲。
當時,李海欣帶領戰士們鄭重宣誓:“請黨放心,我們一定牢牢守住戰地,誓與陣地共存亡!”
每一個字眼都是那般鏗鏘,戰士們的眼神明亮而有力,這是一種源自心底的力量。
12日敵襲果至,越軍選擇了在凌晨出動,進攻142高地的,有越軍316步兵師174團的加強營,以及198特工一部,總計500多人,企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夜襲,在突破142高地後迅速向146、145高地壓去。
142高地是越軍突進路上的攔路虎,如果不迅速突破,必然會遭遇中國軍隊炮火的針對,那時候不光奪取146、145高地的企圖無法達成,還會遭遇重大損失。
是以,哪怕142高地那麼小的一個小山頭,越軍先頭部隊便出動了兩個排計程車兵,先行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並有兩個加強連位於第二線跟進。
面對如此的境況,李海欣他們15位戰士,似乎沒有任何勝算可言。然而,小規模的戰鬥,比拼不僅僅是兵力,還有那地利與人和,以及雙方計程車氣和指揮情況等等。
凌晨4時50分,越軍先頭部隊抵進142高地前沿陣地,開始了排雷作業。
說到中越邊境的地雷,這大概世界戰爭史上地雷戰的集大成者,雙方在對峙期間,可謂是把這一武器發揮到了極致,以致於過了好多年後,雙方竟然需要花費巨大精力,來派除當年埋下的隱患。
回到正題,越軍的夜襲自以為隱秘,可卻在發動之初便被李海欣佈置的警戒哨察知了。李海欣下令全員進入戰鬥狀態,並帶領五名戰士,迅速趕到陣地前某處隱藏起來,準備來個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這不,當越軍先頭部隊自以為闖過了雷區,進入了相對安全的地帶後,便立馬遭遇到了李海欣六人的火力針對。
此行,李海欣可是帶著那挺重機槍的,以有備打無備,用優勢火力消滅敵人,且佔盡地利,這樣的小規模戰鬥,越軍的先頭部隊哪裡還有什麼倖存的可能。
後方的越軍眼見偷襲失敗,沒有任何猶豫便改變了策略,準備以優勢兵力發動強攻,兩個加強連的二百多名士兵,兵分三路向142高地發動圍攻。
面對這種情況,李海欣沉著應對,把自己在內的眾人分成了三個小組,每組五人,分別鎮守在三個方向。而李海欣自己,更是毅然決然的,去到了敵軍最為重視的東線。
此戰之中,每路敵軍少則數十、多則過百,而李海欣他們每路卻只有五人,情勢不容樂觀。
很快,衝在最前面的越軍從南向而來,迅速迫近我方戰壕,向我方投擲了大量爆炸性武器,其間夾雜有不少的煙霧彈,以迷惑我方的視線,打算趁機越過我方挖設的塹壕,向我主陣地發動進攻。
李海欣早有準備,眼見於此迅速收縮防線,在備用的側面陣地集結,待這部分敵軍剛剛躍過塹壕立足未穩之際,下令所有人迅猛開火。
一時間,重機槍再次吐出威猛的火蛇,手榴彈可勁地招呼,其他各類武器迅猛壓上,越軍頓時便被打得沒了招架之力,只得扔下同伴的屍體狼狽逃竄。
第一波戰鬥結束之後,李海欣帶領戰士們再次轉換防區,憑藉著對地形的熟悉,再次打退了其他兩路的進攻,總算得以暫時的安穩下來。
只不過,李海欣知曉這只是暫時的,敵人的下一波攻擊必將更加猛烈。畢竟,在剛才的戰鬥中,我方的諸多佈置已然暴露,敵軍下面的進攻,必然是迅猛而精準的。
李海欣能做的只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讓大家趕緊補充彈藥,同時在越軍的必經之路上,重新設上一些地雷。
李海欣沒有想岔,僅僅在半個小時後,越軍瘋狂而精準的反撲便來到了,對於142高地,越軍憑藉著此前的近距離活動,在確定了有關陣地的精準位置後,以炮火進行了一番精準打擊,然後再讓步兵齊齊壓上。
李海欣排這下的境況更艱難了,在迅速向後方彙報了有關情況後,再次衝上前線帶領戰士們守衛高地,面對數百人的圍攻,他們兵力與火力皆不足的問題,再次嚴重的凸顯了出來。
戰鬥中,李海欣胸部、腹部各中彈一次,疼痛難忍、血流不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堅持著向前爬行了兩米,引爆了一顆敵人前進路上的定向炸彈。
這時,班長楊國躍湊進到李海欣身邊,想要為他包紮傷口,卻被李海欣嚴辭拒絕:“別再為我浪費急救包了,現在,我就把高地交給你,告訴戰友們,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守住陣地,不能給咱三排丟臉。”
說完,李海欣一把把楊國躍推開,用最後的力氣毅然撲向了不遠處的一顆定點地雷,掙扎著爬到壓火點附近,按下電鈕將敵炸退。
然而,這樣的舉動卻徹底暴露了他的行蹤,敵軍頓時一個炸彈就扔了過來,隨著一聲轟隆巨響,李海欣排長壯烈犧牲,時年22歲。
排長的死訊傳出後,所有人都悲痛慾望,義憤填膺之下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為李海欣排長報仇!哪怕是坑道里的重傷員,也抄起了武器爬出坑道,勢要與敵人進行最後的搏鬥。
這時,我後方炮兵部隊也發威了,此前李海欣彙報的有關情況裡,便包括142陣地前,敵軍進攻最容易聚集的幾個重要座標,這時候成百噸炮彈決然傾瀉而下,越軍當場遭遇重大損傷。
全排戰士們順勢衝出陣地,向敵人發起了反衝鋒。這時越軍哪怕人數仍佔優勢,可他們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趕快跑,根本沒有一點戰心了,是以竟然被3排戰士們打得狼狽不堪。
及至戰鬥結束,142高地的15名戰士,犧牲了5人,重傷了5人,其餘人等輕傷。而高地的陣地,除了陣地的主坑道之外,其他地方的工事皆被夷為平地,與後方聯絡的渠道也已然被破壞,這意味著他們與後方失聯了,若敵人再次發動進攻,那麼極有可能將會面臨最壞的結果。
然而,大夥沒有一人產生退意,排長李海欣幾個都犧牲了,他們這些活著的人,怎麼能讓戰友失望呢,一定要守住陣地!
於是,他們把犧牲戰友的遺體移入坑道,然後再儘可能地收集起武器,準備繼續與敵周旋。
越軍經過了一番休整後,在炮火的掩護下,順利登上了142高地,攻陷了地表陣地,而楊國躍帶領著戰士們,在坑道中繼續堅守,越軍便留下了一個排的兵力,對坑道口進行攻擊,其餘人等則兵分兩路向146、145高地進擊。
然而,因為李海欣部的頑強阻擊,敵軍在突破142高地時,都已經到5時50分了,這給了我後方的兩個高地以充足時間準備,最終的結果便是越軍慘敗而歸,退居到了142高地進行防禦。
而以142高地主坑道持續堅守的3排戰士,竟然先後打退了敵軍發動的二十多次攻擊,始終如一枚楔子般,插在敵人的重要部位,讓他們心驚膽戰。
當日13時30分,145、146高地聯合向142高地的敵軍,發起了大舉攻勢,仍然是炮火先行,然後步兵壓上。
楊國躍根據外間的交戰聲,判斷出最合適的時機,帶領仍能戰鬥的戰士們,衝出坑道與援軍們一起,對敵軍展開了兩面夾擊,敵軍再也沒有任何機會,只得全線倉惶退逃。
之後,越軍又發動了幾次攻勢,可均被我方擊潰,及至當日24時,該部越軍這才全線退回了越北,7.12戰鬥終於落下了帷幕。
在這17個小時的連續戰鬥中,據守142高地的15名戰士,面對十數倍的敵人頑強以對,成功打退了其多次大舉進攻,哪怕地表陣地丟失仍誓死以守,前後共殲斃敵軍104名,繳獲各類槍支185支,戰果不可謂不輝煌!
戰後,全排有三名戰士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他們15人被譽為“15勇士”,而他們所在的連隊(步兵119團3營8連)從此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老山十五勇士連”!
此後的數年裡,中國持續以輪戰的方式,派出全軍多軍種的主力,趕赴到中越邊境,在保衛邊疆的同時,不斷磨礪自身的戰力,就這樣持續與越南糾纏對峙。
這一時期的中國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不斷地向前邁進,經濟實力帶動著國防實力穩步上升,中國的本錢越來越大;可越南卻越來越窘迫了,蘇聯已經不復當初的強盛,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對於越南的支援有心無力,而多年戰爭又牽扯了越南太多的精力,整個經濟走勢持續下降,國內反戰聲音持續走高。
到了1989年的時候,越南當局再也撐不下去了,開始主動向中國低頭,希望停止邊境上的對峙,結束這種不正常的雙邊態勢。
越南此舉正合我方心意,畢竟當時的改革開放正值高潮期,能早日結束邊境用兵,頗利於中國的發展大計。
在停戰談判中,有重要的一項便是對邊境進行協商劃分,中越邊境不像中印邊境,並沒有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大範圍爭議地區。
中越兩國自1887年的《中法續訂界務專條》簽訂實施以來,邊境一直極其明朗,雙方大多數時期也遵守得極好。
是以,當時所謂的協商邊界,便只是現有的實際控制區,與一些界樁限定出的邊界有所差異,其間爭議地區僅為227平方公里,可謂新中國成立以來領土面積最小的一次爭議。
不過,尺土雖小卻涉及國家主權,斷然沒有輕慢處置的可能!
中越兩方經過詳細的聯合勘界,以及多輪協商,最終把老山主峰在內的114平方公里地域劃歸我國,其他113平方公里土地劃給越南。
而李海欣高地地處老山東南一線,更靠近於越北一帶,自然而然地就被劃歸給了越南。
其實,不光李海欣高地,還有其他10多座解放軍曾捨生忘死戰鬥過的高地,都位於劃歸給越南的113平方公里以內。
聯合勘界的結果傳出後,在軍內引起了一定的波瀾,畢竟各軍都曾先後輪戰中越邊境,都曾在那兒為國鎮守邊疆,更是有不少的戰友永遠的留在了那兒,誰又願意這些用命守護的地方,如今歸於曾經的敵寇之手?
這些同志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這樣劃分也並沒有大問題。要知曉,中國出兵在中越邊境作戰,不是奔著侵略的目的去的,一直以來都是出於“止戰保疆”的目的,而今和平的曙光到來,根據兩國的既定方針勘定的邊界,沒有任何的原則問題。
其次,這麼多年的持續作戰,讓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是有一些負面聲音的,越南主動向我示好,我方以一個公正平和的態度去對待,這正好讓那些心有不軌的國際勢力收聲,更加利於中國向外發展的良好態勢。
最後,十年大戰中,中國因改革開放而持續發展,邊境持續練兵國防也得以提升,更是在此期間完成裁兵百萬的大業,實現瞭解放軍的歷史轉型。
相反,越南卻一直被戰爭牽引了太多,兵員數量一直維持在一個大的基數,1979年我軍撤退時更是摧毀了越北的大量工業基礎,讓其錯過了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把其發展潛力大大的壓縮。
於是乎,中國以一種陽謀的方式,在儘量不傷及自身權益的情況下,把這個邊境鄰居打到了一個尷尬的地位,讓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發展不起來,進而無力再對中國造成大的危害。
疏忽間,二十多年過去了,曾經戰火紛飛的中越邊境,而今基本上一片祥和,中越人民在邊境大興雙邊貿易,那熙熙攘攘的熱鬧中,會讓人們忘記曾經的種種。
不過,邊境地帶的那一座座烈士陵園,可都是在銘刻著曾經的故事,人們應該會注意,也一定會注意到的,在和平謀發展的同時,也需要時刻警醒,畢竟“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李海欣烈士便埋在其間,是在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城北的麻栗坡烈士陵園,這兒長眠著自1979年到1989年犧牲的959名烈士,排在最前面的是12位獲得“戰鬥英雄”榮譽稱號的英烈,其間有三人是中央軍委授予,均是一級戰鬥英雄,而李海欣正是其中之一。
在李海欣的家鄉河南省臨穎縣王孟鎮墳臺村,臨穎縣政府於1984年,專門修建了一座李海欣烈士紀念碑,成為了當地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同時,縣政府還把墳臺村小學,改名為“海欣小學”,讓每一個後輩學子,時刻感受英烈的精神,激勵著他們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