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說,她晚上和她隊友就要去工作的地方了,她女兒不讓他們走,哭得驚天動地的。
光是想象,我都能感覺到,妹妹肯定暗自抹淚,心裡無限愧疚和不捨。我很瞭解我這最親的妹妹,她很感性,性格比較溫和,不像我,相對比較活脫,她屬於有什麼事,除了有時和我說,基本都自己默默消化。
她在市區工作,公婆在鎮上的家裡,幫忙帶她的女兒。工作的地方和家裡得有快一小時的車程,說近也不近,總之也沒法每天來回奔波,太累。原本早早想著,她休完產假,就讓公婆一起到市區住,這樣她工作和照顧女兒都能兼顧。
奈何,計劃趕不上變化,原本對於這事就模稜兩可的公婆,根本就不打算跟著去市區,只想待在家裡,因為習慣,因為各種便利。
她的公婆,屬於很能說會道的那類人,是早年就發家致富的“土豪”,多年來穿梭於生意場,圓滑著。但後來這些年,各種變故,家裡大不如前,現在很多貨款也被拖欠著,有間廠也關了,賣了在原本在市區的房子……總之,就是待家裡等著收不知猴年馬月能回來的貨款,一日渡一日的感覺。
即便如此,他們身上也有很多“毛病”改不掉,比如,比較強勢,不受人安排。
單就這點,就讓妹妹再次感受了親子間的分別。
因為公婆的“不配合”,她這幾年都要面臨和女兒的經常性分離,開始孩子比較小,除了她單方面比較難受,分離顯得好像也不那麼突出。但現在孩子三歲了,已經比較懂事,知道要找媽媽爸爸了,而且他們比較能帶她玩,待一塊就捨不得分開,於是就經常性地上演“生離”,每每孩子都要哭得很傷心,連帶妹妹也經常要“撕心裂肺”的。
她在銀行上班,一週基本都要工作六天,然後好不容易有一天休息,出於彌補的心理,她就都儘量把這時間留給她女兒,不停地買衣服,買玩具,無條件地陪伴她。
即便如此,這種心理的“創傷”,我想,是多少物質和拼命地陪伴都很難能治癒得完全的吧。
說是再次,是因為我倆在童年共同經歷的和父母的“重大分離”。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歷系列變故,加上奶奶身體不好,照顧我一個算勉強可以,再多一個就夠嗆了,於是她被送到外婆家寄養。
其實外公外婆也很疼愛她,是我都能直接感受到的,他們對她的偏心,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有很深的寄人籬下的自卑感。她比較內斂,不善言辭,不愛表達自我的性格,形成的很大原因也許就是因為這段經歷。
其實,她和爸媽相處的時間比我多,直到現在,我都會開玩笑,酸酸地說,雖然你沒在奶奶家,但是你和爸媽待一起的時間比較久。
是的,她的童年裡,還是蠻多時間有媽媽的陪伴。而我,從斷奶後,就基本不知爸媽為何物了。但是,也許因為她和他們的時間待得久,不像我分離得那麼幹脆,反而在面臨一次次分離時更難接受。
特別隨著她日漸長大,更懂事了,每每面臨和媽媽的分別,想必她心裡是很難過的,那種難受,我也許還能慶幸,我不幸,但亦有幸不用經常去面對。
童年的這些經歷,也給她造成很大陰影,也許一生都難治癒,她現在只是轉換了角色,卻依然要經歷如此類似的事,想想我都覺得很心疼,很希望能幫助她點什麼,排解一些也好,但可悲地發現,我這個做姐姐的,實在無能為力。
她和我說,希望我們一生都不用經歷這樣。
這句話的背後,是無限心酸,是一個成年人對於自身身不由己的悲哀,是一個大女孩還沒法和過去和解,是歷史的“殘酷”輪迴……
有時我也不明白,單純不想面臨親子分離,怎麼這麼難?現在都什麼年代,什麼社會了,新一代的我們難道還不能有自主權,不能做到雙向平衡嘛?
答案是,是的,不能,至少做不到完全。
如果放眼全中國,多的是還有許多家庭,因為生計,因為其他原因,被迫產生“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多少無奈、心酸,只有經歷過的當事人才能體會。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就算妹妹婆家這種其實不太為生計發愁的家庭,也依然要上演這樣讓人難受的分離。
妹妹不太可能直接辭職回家帶孩子,她的公婆也不太可能放棄舒適的家跑到市區去和他們住一起了。
所謂,自古忠孝難兩全,我想,忠於自己和配合他人,何嘗不是?
我做不了什麼,那是她的家庭,我只能退居局外人的位置。但我永遠都要祝福我的親妹,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