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一個“三觀”正確的人都會喜歡接近好人,遠離不好的人。因為好人一般不會有害人之心,用不著時時處處防備;而壞人心存不善,與他們打交道,處處是陷阱,不得不防,讓人活得很累。
遠離不好的人,一是擔心受到他的傷害,二是怕“近墨者黑”,被他帶壞了。我們一般的人都會這樣去做,而老子認為,好人固然值得我們學習,不好的人也有他存在的意義。
《道德經》第27章:“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師,老師;資,憑藉,引申為借鑑。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鑑。
善人是指有道德的人,品德好,是社會所倡導的正能量形象的人;不善的人,當然是品行有問題的人。
善人有好的品行,對那些不善人來說,應該成為他們的榜樣,從善人那裡得到有益的教導,透過向善人學習,改掉自己不善之處,逐漸向善人看齊。
善人對於不善的人,不應該持捨棄的態度,而應該成為不善人的導師,勸導、引導不善的人,糾正他們的毛病,使他們一步步地向善成為一個善人。
善人即使沒有改造好不善的人,也不要以為不善的人就沒有一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應該把不善的人作為反面教材,從他身上吸取教訓,對照反省自己,警示自己不要犯不善之人的錯誤。
據史料記載,魏徵向唐太宗李世民諫議有50次,多達“數十餘萬言”,勸誡唐太宗以史為鑑。唐太宗採納了魏徵的建議,在短短几年時間裡,迎來了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
貞觀元年,魏徵任尚書左丞。有人嫉妒他,就奏告他任人唯親,提拔親戚作官。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是子虛烏有,純屬誣告。
唐太宗派人轉告魏徵:“以後要遠避嫌疑,不要惹出同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君臣之間應該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
唐太宗被魏徵的忠心所感動,當魏微去世後,唐太宗說:“人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以防己過。今魏徵逝,朕亡一鑑矣。”
意思是對照銅鏡可以整理衣帽,以歷史為鏡子能夠預知世代興衰,以人為鏡子才能明瞭自身得失對錯。我就是憑著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發生過失。如今魏徵病逝,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不管是善人,還是不善的人,都是一面鏡子,從對照中可以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
從善人這面鏡子中可以看到善,兩個相對照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努力向善人學習。
從不善人的那面鏡子中發現了惡,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這些惡。如果有不好的表現,要及時改正;如果沒有,要以不善的人為戒。
老子認為,善與不善,皆可為師,孔子也有相同的觀點。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到品德優秀的人,不是羨慕嫉妒恨,而是向他看齊,虛心向他學習,學習他的優秀品德,讓自己的行為與他一樣好。
看到德行不好的人,就要對自己進行反省,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不賢者的毛病,如果有這些壞毛病,就要及時改正。
向賢者學習,可以學到正面的東西;把不賢者作為反面教材,時時警示自己,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恰好就是老子所說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我們的教育往往注重正面教育,反面教育則較少,或者避之不談,只害怕被汙染了,而忘記了不善也是一種反面教育,沒有把不善當作一面反而教材去警示人們,教育人們不去犯同樣的錯誤。
老子接著又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貴,看重;愛,珍惜;一個人既不重視以善人為老師,向善人學習經驗,又不珍惜從不善的人身上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即使他看起來很聰明,其實是很糊塗,會走向迷途。
因為一個人不懂得向善人學習如何為善,不以不善的人為鑑,就不能辨別善惡是非,卻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做人做事,這個人看起來很聰明,也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
老子在《道德經》第27章最後總結說:“是謂要妙”是,這;謂,叫做;要,主要、重要;妙,玄妙、奧妙。這就叫做精微玄奧的之理。
要妙之理是什麼?就是以善人為師,以不善人為資,這是為人處世的良方。懂得了這個道理,就知道如何為人處世少犯錯誤。
學習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看你向誰學習、怎樣學習。向善人學習善,這是一般人正常的選擇,很多人也會努力去做的。而面對不賢與不善時,是以惡為戒,還是學惡,這是區分一個人是否善學的標準。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一個複雜的人物,歷史上稱他為梟雄,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著名。
他正的一面,雄才大略,掃平中原,滅掉群雄,統一北方,使戰亂平息,使百姓不再流離失所;他也有反的一面,挾天子而令諸侯,欺君罔上,獨霸朝綱,常有不臣之心。
曹操在歷史上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在民間很不得人心,就是因為他在道德人品方面確實存在很多汙點,以致戲曲舞臺上的大白臉奸臣就是曹操的形象。人們某個人心術不正,為人心地不善,就會說“這個人心真操”,或者說“這個人真曹操”。
有人學曹操,沒有學到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雄心壯志,偏偏學的是他陰險狡詐,讓歷史上的一些英雄豪傑走向反而,變成了人們眼裡的“黑心腸”和“厚臉皮”,這就是不善學的表現。
一個人要正確地為人處世,就要以善人為師,向他學習正確地做人做事的原則和道理;就要以不善的人為鑑,引以為戒,不讓自己學壞。懂得了這樣的處世良方,一生向善,就很少有過錯。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