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滬深股市勝利收官,年度K線錄得三連陽。
全年,上證指數上漲4.80%或166.71點,深成指上漲2.67%或386.67點,創業板指數上漲12.02%或356.41點,兩市合計成交約255萬億,創歷史紀錄。
雖然指數表現平淡,但是個股和板塊暗流湧動,結構性行情演繹到極致。
年初“茅指數”成分股衝頂,隨後2~3月中期調整,4月略有反彈後再度震盪整理;4~7月,成長賽道佔據上風12月,但8月之後高位震盪,區間換手等待業績證偽或證實;8~12月,增長壓力加大疊加碳中和、碳達峰訊息刺激,週期板塊領舞兩市。
歸納起來,2021年要想跑贏大盤,要麼躲過茅指數的調整,要麼躺平在光伏、鋰電、風電等綠色能源主題裡面。如果追漲殺跌,年底大機率是炒了個寂寞,不虧就是萬幸。
從板塊角度看,更能體現結構性行情的特徵。
申萬28個行業漲跌資料顯示,上漲行業18個,下跌行業10個,其中電力裝置、有色、煤炭、化工、鋼鐵行業領漲兩市,分別上漲47.86%、40.47%、39.60%、37.19%、34.06%、31.38%。而家用電器、非銀金融、房地產、社會服務行業跌幅居前,跌幅分別為19.54%、17.55%、11.89%、10.27%。
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同理也沒有隻漲不跌板塊和行業,從這個角度上說,個人在2022年更青睞低估值銀行金融,地產,券商和調整到位的茅指數成分標的。
北上資金方面,2021年滬股通淨買入1952.93億,深股通淨買入2399.55億,兩市合計淨買入4352.48億,重新整理年度淨買入額新高。
融資融券方面,截至12.30日收盤,兩市融資餘額為17214億,該資料在1.4日錄得15057億,換言之,全年槓桿資金淨買入了2157億。
另一方面,2022年流動性以穩為首要目標,同時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逆週期和跨週期調節相互配合,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與廣義GDP增長率基本匹配。
綜合北上資金、兩融資料、公私募基金髮行、銀行理財產品搬家以及總體合理充裕的定調,頭部券商預估2022年增量資金在1萬億~1.3萬億之間。
微觀企業盈利方面,2022年大機率呈現緩慢下降後走平,年底翹尾。但是宏觀政策對沖後下降幅度可控,且有限。
換言之,驅動A股上行的核心因子流動性向上,企業盈利緩慢下降走平後翹尾,這大機率對應著全年衝高、回落震盪,年底再收復失地。箱體震盪是主旋律,但是重心會明顯提高。
技術上,2022年高點3731點,低點3312點,呈現明顯的箱體震盪。細分看,在52個交易週中,周收盤在3400之下的只有7.30日當週一週,周收盤價在3600之上的時間只有6個交易周。
這意味著2022年有45個交易周時間,上證指數震盪於3400~3600之間。而7.30日當週見底3312之後,周K線低點不斷抬高,高點呈水平壓制,即形成了上升三角形。結合年K線三連陽。
那很顯然,技術形態上驗證了我們前面所說的結論,即衝高。是否回落,還需隨著行情的演繹而相應修正。從這個角度說,春季行情值得期待。
創業板指數2021年全年呈現“N”字形走勢,目前執行在新一個不規則“N”字的中間一筆,即創業板大機率再次回探3100一線,在業績被證實或者證偽後才會抉出方向。這恰好又驗證了我前面的低估值主線或更有價效比。
綜合分析:流動性中性偏松,技術上箱體震盪,大機率構築長期底部,企業盈利緩慢下行後走平再翹尾,那2002年行情大機率前高後低、再翹尾。
再來說說2021年的投資得失:
年初“茅系列”下跌,成功躲過,但是也沒有享受其上漲,即1~3月完全是浪費時間。
原因是:個人投資傾向於保守,且存在認知偏差,坦白地說,不知道富人對茅臺的信仰。同時或多或少有點固執和賭氣。這點2022年需要重點克服,在堅守能力圈的同時,適當交易並無大錯,我並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價投,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趨勢投資者,屬於一個“牆頭草”吧。
不過,本質還是認知有限。
4~6月,核心邏輯是圍繞著中報業績佈局,在非核心成長賽道上賺得了部分收益。但坦白地說,我的邏輯並非追逐光伏、鋰電、晶片等,而是選中的中報預增恰好有前述概念。
7~12月,股固執的堅守券商和低估值,更悲催的是,過早地賣出了堅守的低估值,僅僅喝了一口湯。
全年回報類跑贏大盤。
個人啟發是:單純的價投,單純的趨勢投資在A股,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均不是最佳策略,個人認為基本面為輔助(保證公司大機率不退市),結合技術面和行業景氣度,適當做做交易或許更好。
……
就寫這麼多,順祝諸君2022年收益長虹,新年快樂。
(文章系溯源投資思路整理,僅供參考)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