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來自巴西的化學家、商人
José Bonifácio de Andrada e Silva
在一個瑞典的Utö小島上
發現了透鋰長石(LiAlSi4O10)
隨後,1817年瑞典化學家
約翰·奧古斯特·阿韋德松
(Johann August Arfvedson)
在分析透鋰長石時終於發現了
其中的特殊元素
他把這個扔到火裡會出現濃烈的
深紅色火焰的“未知”金屬
以希臘文“lithos(石頭)”為源
命名為
Lithium
瑞典化學家Johan August Arfwedson,1792年1月12日-1841年10月28日
但是,
此後的50年裡
一直都沒有人能夠分離出大量的鋰
直到1855年
德國化學家Robert Bunsen和
英國化學家Augustus Matthiessen
透過電解鋰
獲得了大塊的鋰
從此開啟了鋰元素“輝煌的開掛之路”
鋰在化學元素週期表處於第三位
是密度最小的金屬元素
單質鋰為銀白色,又被稱為“白色石油”
小刀就能輕鬆切開
但可千萬別小看它
鋰的化學性質可是非常活潑的
尤其是在燃燒時
像區域性火山噴發,最後變成一團星雲
在吃貨眼裡或許更像一朵花椰菜。
金屬鋰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質十分特殊:
熔點低(180 ℃)、沸點高(1327 ℃)
密度小、熱容量大、導熱性強、
泵送功率小、中子吸收截面大
是可控熱核反應堆的再殖氚(T)的理想材料
除此之外
鋰的原子量小(6.49),電化當量高(3.87Ah/g)
電負性低(-3.045 V),電阻低
導熱性好,利於電極集流
密度小,易獲得高比能量
也是電池的理想電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