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020年連續三年獲得證券時報金鷹獎年度最佳投資家”的時代伯樂董事長蔣國雲,對宏觀經濟、投資選股等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在接受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會以穩增長為主。未來幾年持續看好碳中和、元宇宙、產業網際網路、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2022年還看好疫情受制板塊恢復和新基建助力經濟穩增長。
專精特新領域,他認為新材料以及高度依賴進口的電子元器件、高階裝置、專用裝置、醫療裝置等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還認為,元宇宙的下游終端硬體市場將會在2022年起開始大規模商用,不再停留在炒概念環節。
有著多年研究經驗的蔣國雲分享稱,他在投資邏輯和選股方法上採用典型的“自上而下”方法,從宏觀經濟、行業前景、企業競爭力等方面層層篩選,標的則從行業協會、科技園、產業園、展覽會等多個渠道尋覓而得。
以下為記者對蔣國雲的採訪實錄:
1、記者:您在投資領域研究了20多年,曾準確預言2018年中國股市見底等事件。您認為2022年以及未來三年中國經濟將會怎麼走?
蔣國雲:我覺得2022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大機率在5.5%-6%之間,不可能出現在5%以下,也不可能回到7%以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2022年召開的“二十大”,大機率會採取措施繼續維持經濟穩增長態勢,2022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預計都相對寬鬆,為企業擴張營造了一個良好環境;二是中國經濟本身是有韌性的,增速一下子放緩太多不太現實。我認為接下來幾年中國經濟都將會以穩定增長為主,不會出現爆發性增長、也不會出現過渡低迷的情況。
2、記者:您覺得哪些賽道值得關注?
蔣國雲:有幾個領域未來我們是比較看好的。
從長週期來看,最確定性的增長行業是碳中和、碳達峰,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達成的一致看法,所以確定性最高。這裡面的包含新能源汽車、光伏、氫燃料電池、儲能等在內的清潔能源及技術運用,未來十年都會迎來比較好的發展。
其次,未來2-3年我們比較看好的是能為中國內迴圈助力的專精特新型產業,比如半導體。毫無疑問,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技術之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因此中國一定要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很多人會擔心半導體產業已經出現泡沫,但我覺得還遠遠不夠,有一個簡單的資料足以證明:美國英偉達,單獨一家企業的市值就將近7000億美元,而中國所有半導體企業加起來的市值只有5500億美元左右,顯然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我相信,半導體產業也將重複彩電、冰箱、洗衣機和手機的路徑,從大量進口最終變為出口,成為世界市場的主導者,只是需要時間而已。
第三個比較看好的領域是元宇宙產業鏈,包括虛擬現實、區塊鏈、數字貨幣、雲計算等等。其中2022年最有可能進入大規模商業化的是AR、VR這種產業鏈下游硬體終端,而不是簡單地炒概念。未來這些終端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就相當於現在的電視、手機,市場規模巨大。
第四個看好的領域是作為繼消費網際網路後網際網路下半場的產業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這是對消費網際網路的強化和昇華。產業網際網路的核心是對產業垂直領域的整合,比如把某個製造環節全部打通。從某個角度來說,美團或拼多多也屬於產業網際網路,因為它們整合了某個領域的生態。在這種背景下,越是行業龍頭就越有能力進行整合,也越會被看好。
另外,2022年與新基建相關的產業也會被看好,比如核電、特高壓、5G等等。因為2022年如果經濟要實現保增長、穩增長,就需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肯定不會是簡單的原有設施的投入,大部分會投入到新基建中。
3、記者:您多次談到新能源、光伏這些2021年比較火的概念,部分相關股票漲幅較大,您覺得2022年會有怎樣的表現?
蔣國雲:我認為2022年無論是光伏還是新能源汽車,上半年都會進入調整階段,畢竟股票不可能無止境地漲,部分在2021年漲幅較大的股票需要休息調整。調整並不意味著行情結束,調整後行情會進一步分化,可能繼續往下游領域延伸。
4、記者:您剛剛談到的大多數都是2021年比較火的概念,您覺得2021年有沒有哪些低迷概念會在2022年發力呢?
蔣國雲:有的。2022年我覺得有一個機會需要關注,就是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比較明顯的行業,2022年可能會迎來恢復性增長,比如旅遊、航空、消費這些領域。
還有一個是2021年受政策影響較大的教育行業,k12賽道就不會有太大的機會,但職業教育風口還是值得關注的,大部分受政策打壓的k12企業都轉型到職業教育上去了。
5、記者:在2021年的機構調研名單中,專精特新企業屢屢上榜,您剛剛也談到了看好這個方向的機會。那您覺得,什麼樣的專精特新企業更值得關注和佈局?
蔣國雲: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專精特新企業主要集中在幾個領域:首先是新材料行業;第二個是電子元器件行業,比如高階電容器、高階裝置製造、專用裝置、醫藥抗體原材料等領域,特別是高度依賴進口的高階裝置製造和專用裝置。
這些領域的中國技術與國際巨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或者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還處於比較薄弱環節。在此背景下,專精特新企業承擔著更多的使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值得關注。
6、記者:具體到投資某個標的上面,您先後管理並投資了150多個專案,其中不乏增長曲線亮眼的明星企業。您能否簡單介紹其中一個成功的投資案例,您是如何發掘這個專案的呢?
蔣國雲:投資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要考慮6、7年之後會發生什麼。我們有一個與上市公司洲明科技合作成立的產業基金,就是這麼幹的,僅一個專精特新專案——新益昌,也屬於LED半導體裝置領域,已經實現科創板上市,有十幾倍的收益了。我們在2015年、2016年陸續投資了一批半導體專案,其中投資的一家叫芯海科技的,主要做半導體晶片的企業,我們是2016年投資的,2021年退出,投資收益十幾倍。
當時中美貿易戰還沒真正鳴槍打響,我們團隊當時就覺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之下未來有可能超越美國,這種情況下美國就有可能對中國做出某些技術上的限制措施。然後我們就發現,當時中國是半導體進口大國,半導體進口額已經超越石油了,所以國產半導體一定擁有不錯的前景,所以當時就投資了不少半導體企業。然後梳理產業鏈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家公司,儘管當時市場還是不怎麼看好它,我們還是果斷投了,主要看好這家企業在大健康領域的佈局。
7、您準確預判了不少經濟事件,也投對了不少專案。您可否給我們簡單講講您的投資方法和選股邏輯?
蔣國雲:我做了很多年的研究,當過國信證券的研究所所長,我的投資邏輯實際上就是典型的自上而下:首先看好國家經濟和未來發展的趨勢,然後在整個趨勢中挑選最有發展潛力的行業,最後在行業中尋找優秀的企業。
怎麼尋找優秀企業也需要花費一番功夫,我們一般會透過行業協會、產業園、科技園、展覽會等各種渠道挖掘好專案。另外,我們投資收益比較好還得益於我們內部的競爭機制:我們內部同一個細分賽道會有3-5個研究員或者投資經理進行比賽,每隔一段時間會進行一次“華山論劍”比賽等,確保團隊保持高水平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