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豬肉相關行業的關鍵詞就是“降”:“價格降”、“利潤降”。
二者的關係是,降價帶來企業業績下降。溫氏股份虧損100多億元,把4年的利潤虧去了一半。新希望2021年預計虧損100億;天邦股份也把前三年的利潤虧空完了。正邦科技三年的利潤還差25億元才能補上虧空。只有牧原股份依託自養模式,繼續實現了盈利,全年約在100億元以上。
這種情況會持續嗎,雙匯董事長萬隆表示,2022年將迎來豬週期拐點。但多數業內人士認為,2022年,非洲豬瘟仍在持續,且豬肉產能已經形成,產能沒有下降很多,豬價確實還會在低位盤整,豬價有可能在2022年底開始出現趨勢性的反轉。
散養戶、大企業坐過山車,賺得都賠回去了
對河北生豬養殖戶老楊來說,2021年的豬肉生意是三十年來從未遇到過的情況。老楊向藍鯨財經記者感嘆:“豬肉收購價格從上一年的20元/斤,降到8元/斤,養了幾十年的豬,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現在是賠錢養豬。”
據瞭解,老楊每年養殖百餘頭豬,已經幾十年,2020年賺得很開心,但2021年把2020年賺得也賠進去了。“我們這些養了幾十年的沒關係,有賠有賺,都能拉持平了。那些今年進來的估計都得賠光了。”老楊稱。
中國農業資訊網資料顯示,2020年1月,白條豬批發價格為40.79元/公斤,2020年一整年價格都在35元/公斤以上,但從2021年1月逐漸下滑到2021年9月的最低點,僅為16.13元/公斤。較2020年8月的43.29元/公斤,降幅達53.29%。目前的價格有所恢復,批發價為23.68元/公斤。也難怪老楊一肚子苦水。
老楊對藍鯨財經記者表示:“最虧的就是2020年底買的仔豬,2021年出欄的,那會的仔豬價格達十七八元一斤,現在才七八塊錢。”
散養虧損,大企業虧得更多。正邦科技前三季報虧損76.27億元,已經把前三年75.84億元的總利潤全都“虧空”了。天邦股份前三季報虧損26.96億元,也虧完了前三年27.73億元的總利潤。溫氏股份前三季報虧損97.01億,也即將虧去了前三年利潤總額的一半。新希望前三季度也虧損了64.01億元。
豬產業鏈下游的屠宰和肉製品企業也不好過。最典型的是雙匯,前三季度雙匯發展營業收入為509.58億元,同比下降8.5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4.53億元,同比下降30.08%。雨潤食品上半年收入75.36億港元,同比增長1.95%,但依然虧損4.05億港元,同比收窄9.3%。
屋漏偏逢連夜雨,雙匯還上演了父子內鬥的戲份。萬隆之子萬洪建因被罷免一切職務,在網上直接爆料萬隆情人、利益輸送、逃稅等內幕。隨著祝義財的迴歸,並且完成二代接班,雨潤也開始好轉,並開始透過破產重整甩掉包袱。最新的訊息稱,91%債權人已對重整方案投下贊成票。
雖然牧原股份維持了盈利,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562.8億元,同比上漲43.71%,利潤為87億元,但依然同比下降58.53%。
農牧食品產業傳播與市場諮詢平臺“牧食記”聯合創始人舒全登認為:“牧原股份可以內部種豬擴繁,並且可以出手仔豬,其他企業需要外購種豬和仔豬,所以為了擴張外購大量仔豬的企業虧損比較大。”
所以一位業內人士就總結稱:“2021年豬肉價格一路走跌,整個市場豬肉消費疲軟,所以養殖和屠宰都很艱難。”
自釀後果,產能過剩,需求下滑
在諸多企業看來,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有三,其中最大的是產業自身的週期變化:豬價從年初的35元/kg以上驟降至2季度的12元/kg左右。其二是新一輪非洲豬瘟變異毒株給眾多養豬企業,特別是對華北、東北等區域,造成了巨大損失。其三豬產業普遍面臨成本的上漲。包括豬場固定資產投入、環保投入,以及飼料原料價格在2021年上半年出現了明顯的上漲。
就成本而言,2021年的確漲了不少。老楊表示,“飼料價格從一噸3500元,漲到了現在的3900元/噸。”
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每公斤玉米價格從2020年2月1.87元漲至2021年3月2.79元,漲幅近50%,並且全年保持在2.6元以上。每公斤大豆的價格從不足3.6元的價格,漲至目前的6元,漲幅超過50%。
加之豬肉價格下跌,兩頭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減小。
不過,在中國肉類協會副會長高觀看來,造成豬肉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產能過剩,供大於求。
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2021年9月全國規模以上屠宰企業屠宰的生豬數量為2509萬頭,同比增長95.2%,10月份生豬屠宰數量較9月份明顯增加,為3023萬頭,同比增長111%。根據農村農業部監測,3月全國規模豬場每月新生豬仔數量均3000萬頭以上,並還在持續增長中,全國能繁殖的母豬存欄量仍比正常保有量多6%。據以上資料來看,生豬肉生產過剩的情況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從出欄量看, 2021年三季度出欄49193萬頭,高於2020年三季度36%,已經超過2019年三季度出欄量,接近了2018年三季度的水平。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生豬出欄量已達4.9億頭,因四季度生豬產能繼續釋放,四季度出欄量或在2億頭以上,因此2021全年生豬出欄量有望達到7億頭的水平。
產能過剩誰造成的?
舒全登認為,前期由於豬瘟疫情影響,生豬出欄量減少,然後豬價上漲後,資本蜂擁而上,所以產能現在過剩。產能過剩加之成本大幅上升,所以企業出現這麼嚴重的虧損。
以最大的養豬企業牧原股份為例,2020年提出工作重點一是快速擴大養殖產能,二是擴充屠宰產能。隨著公司新建產能的逐步釋放,2021年11月生豬銷售累計3523.9萬頭,增長127.75%。不過,牧原股份收入僅增長不足40%,銷量與銷售額增幅相差較大。
牧原股份還出現了32家子公司付款逾期,涉及逾期商票金額6947.14萬元。對此,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表示:“無論是財務問題,還是市場上關注的現金流問題,存在質疑是正常的。”
再看排名第二的正邦科技,2020年正邦提出了“四搶”戰略:搶母豬、搶仔豬、搶養殖指標、搶人才的策略。2020年生豬出欄955.97萬頭,同比增長65.28%,躍居行業第二。2021年卻落得一個鉅虧的年份。
除了過剩之外,就是需求相對疲軟。雖然豬肉依然是肉蛋白主要來源,但消費者已經從意識上意識層面減少對豬肉的消費。
藍鯨財經記者調查資料顯示,消費者對豬肉的消費是在減少。42.86%的消費者認為較前兩年,2021年豬肉消費是減少的。
對於為何減少食用豬肉的頻次,超過61%的消費者表示是健康化的需求,也有僅20%的消費表示是替代產品的原因。
資料顯示,消費者對牛羊肉的消費持續增加。上半年,全國牛肉產量29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3萬噸,增長4.5%;羊肉產量210萬噸,增加13萬噸,增長6.8%。
企業各顯其能,前途仍然不明
企業也在積極自救,開始出售、剝離上市公司旗下的非核心資產,換取現金支援企業度過難關。
12月20日,正邦科技釋出公告稱,與控股股東正邦集團簽署了協議,將所持有的江西正邦食品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轉讓給正邦集團。12月1日晚間,順鑫農業公告稱,為聚焦主營業務,順鑫農業擬透過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持有的北京順鑫佳宇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
天邦股份也在逐步剝離飼料和疫苗業務。7月5日,天邦股份和通威股份同時公告稱,天邦股份擬向通威股份轉讓水產飼料和豬飼料業務,上述資產業務的合計作價約為12.5億元-15億元。
牧原股份業績壓力相對較小,更多的透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秦英林表示:“面對行業處於週期底部等因素,公司現金流較為緊張也是現實情況,但是大股東的資金支援、定增、暫緩工程建設等手段都是企業快速奔跑過程中所保留的必要應對措施。”
有了這些舉措,對於2022年,企業還是保持樂觀的態度。
新希望相關負責人在回覆藍鯨財經記者時表示,從產量來說,特別是養豬出欄量,會有一定幅度的大增長。但這種增長,更多是基於現有產能,透過提升生產效率,使生產滿負荷率、母豬生產成績、肥豬增重效率等指標得到提升。這種產量的增長也有助於降低各種資產投入的分攤,有助於降低養殖成本。而並不是單純出於搶佔市場份額的擴產。
雙匯董事長萬隆認為,2022年,肉類行業將進入新一輪豬週期拐點,雙匯將根據市場變化科學組織供、產、銷等環節,多渠道並舉擴大采購網路,落實“六個結合”調整產品結構,升級業務管理擴大市場容量,實現廠商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不過,對於2022年的情況,高觀認為,由於影響豬肉價格的因素較多,特別是豬瘟疫情仍存不確定性,2022年豬肉市場前景尚不明朗。從目前看控制的相對較好,但難說不會反覆。”
舒全登也認為,2022年,非洲豬瘟仍在持續,且豬肉產能已經形成,產能沒有下降很多,豬價確實還會低位盤整,就豬肉企業而言,2022年的情況可能還不會太理想。
從消費者角度看,企業還要提升品質,擴大需求。藍鯨財經調查發現,近七成的消費者認為豬肉和肉製品產品品質有待提高。
本文源自藍鯨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