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的評論區,有這樣一種傳說,別看美國現在在和平時期工業能力拉跨,造船能力不行,軍艦普遍超負荷執行且超壽命服役,軍費購買力不足導致艦隊規模不可持續垮塌;但是,只要戰爭一爆發,美國立馬就能像二戰一樣,爆發強大的工業能力,迅速開啟造船產能,下餃子一般的建造上百艘戰艦。
每次看到有人人這麼說我都挺想笑的,這個說法怎麼看怎麼都像10年錢德國油紙包的笑話;只要戰爭一爆發,美國人拿起鏟子就能挖出二戰時美國的造船能力,獲得嶄新的造船廠和嶄新的熟練造船工人;搞笑不搞笑啊,美國除了還有不錯的航空工業外,真的還有製造業尤其是造船業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美國新一批次軍艦當中普遍存在的降配問題,新一批次船塢登陸艦的桅杆從複合材料一體式隱身桅降低配置成了傳統的衍格桅,還有DDG1000的三號艦也類似,複合材料的整體式上層建築變成了金屬製造的;是效能不過關嗎?不是;是國會給錢少了嗎?也不是,單純的就是原本負責給美國海軍制造複合材料上層建築的廠家倒閉了,全美國找不到第二家能夠生產這種結構建築的廠商了而已。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這就是美國海軍面臨的現狀,只要某種裝備短暫停產,想在恢復製造,那就要遭遇廠商倒閉,供應鏈崩潰等等的情況。
所以什麼戰爭只要一來,美國必然立馬能爆產能就是一句扯到不能再扯的空話,二戰能爆產能那是羅斯福新政在前,那是美國還有世界第一大工業產能,是最大的鋼鐵與石油生產國的底氣,是造船業雖然不興盛,但是也在運轉當中的,尤其是歐戰39年爆發之後美國到41年底才參戰,中間兩年多時間利用英國的錢和技術還進行了一輪的造船業擴張,工人以及工廠都已經齊全。
但是現在呢?生產線呢?熟練的造船工人呢?現成的船塢,船臺,船廠呢?這些都沒有,去哪裡去爆產能,全美一共就1個能造航母的大型幹船塢,就兩條能造驅逐艦的生產線,從2000年開始流失了至少2萬名造船工人,且規模還在不斷萎縮。戰爭來了現場擴建?一個15萬噸級的造船用乾塢,中國造還需要起碼兩年的時間呢,現代大國之間正面的高烈度衝突哪能維持兩年啊?等美國人花個幾年的時間把地找到了,開工了,造出船塢了,戰爭也早就失敗了。
就像我開頭舉的例子,有些生產線全美就那一條,海軍訂單一停立馬停產倒閉,找都找不回來,重建都沒有能力,現在都解決不了複合材料桅杆和上層建築的生產,其他的生產線一旦被關停了,去哪裡擴建去?還是說只要戰爭一爆發,這些生產線不需要組建,供應鏈不需要打通,立馬就能源源不斷的給美國海軍提供造船用的配件?
全美現在就剩這一個船廠左側那唯一的船塢能造航母,中間那個船塢能大修航母,戰時暴兵屬於夢裡啥都有
美國自己也不是不清楚20世紀乃至19世紀的上古造船設施並不能滿足現代美國海軍的需求,更不是不知道想要在未來可能的衝突當中獲得又是,那就得重整整個造船業,所以這幾年每年都在找國會審批大筆的預算來進行所謂的造船業重整計劃,這幾年每年也是至少投入了10億美元,未來更是有幾百億美元的大規模重整計劃。
但是這一圈幾百億的投資下去結果如何了呢?講個笑話,美國最大的造船廠,備件庫裡備件不夠用;以至於明年福特號為了能趕上第一輪的實戰部署,要從在建的肯尼迪號航母上拆零件下來用;這種水平的美國造船工業,還談什麼戰時能力啊,還是先把供應鏈體系整理清楚,不至於造船廠倉庫裡連閥門都找不到,還要去拆東牆補西牆再說吧。
普遍性產能不足,供應鏈冗餘度低,造船成本高企,美國的整個造船工業都已經糜爛到骨頭裡了;至於什麼是美國人工貴所以造船不行的藉口,那就更是離奇,美國造船業的人均收入並沒有高於歐洲同行,也並不顯著高於日本;像義大利芬坎蒂尼與法國的已經改名為海軍集團的DCNS,人力成本甚至還要比美國更高,人家一樣能把軍艦的生產成本,軍艦的建造產能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水平上,比我國同配置軍艦貴上一兩億那叫人力成本差距,比我國造船貴上兩倍乃至數倍,也不用強行找理由,就是簡單的美國造船業不行而已。
至於什麼美國可以開啟印鈔機隨便印美元的,那這說法就更是離奇了,說美元可以隨便印的人都忽視了,美元實際上是過去30年當中通脹率最低,印錢最剋制的貨幣,幣值最穩定的貨幣,而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想印多少印多少;美元的幣值穩定才是他作為全球貨幣最穩定的根基,多印幾萬美元的鈔票那除了讓通脹繼續推高軍艦造價,同時讓美元根基不穩外,還有什麼實際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