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華北敵後戰場(三)
第一節 晉冀魯豫根據地
戰略相持階段到來之時,晉冀豫根據地正式擴大為晉冀魯豫根據地,它包括晉冀豫、冀南、冀魯豫三塊區域,東至津浦路,西到同蒲路,南達黃河和隴海路,北抵正太路和滄石路,都是晉冀魯豫敵後武裝的活動區域,它是連線華北與山東、華中敵後根據地的樞紐地區。此時129師下轄385旅、386旅、晉冀豫軍區、東進縱隊兼冀南遊擊軍區等部,另115師344旅也歸其指揮。日寇在晉冀魯豫區兵力最高峰是10師團另4個旅團,這裡無疑是它重點要對付的地區,日寇的策略還是先平原(冀南根據地)後山地(晉冀豫根據地),另外也在加大對冀魯豫根據地的“掃蕩”力度。晉冀魯豫無疑也是頑軍活躍的地區,它靠近國軍一戰區,晉南、冀南、冀西、冀魯豫等都是摩擦不斷的地方。敵有萬般變化,我則堅定依靠和發動最廣大人民群眾,堅持和鞏固既有陣地,並不失時機地擴大陣地。
晉冀豫根據地(太行和太嶽根據地)
冀南和冀魯豫根據地
日寇對晉冀魯豫的“掃蕩”從1938年11月就斷續展開,先是對晉冀豫山區搞了幾次區域性性“掃蕩”,11月15-30日對冀南進行了半個月的“掃蕩”,出動兵力3700餘人,我冀南部隊作戰28次,斃傷敵600餘人,敵未能佔領根據地中心區,但許多邊緣城鎮和魯西北聊城等地落入敵手,此次反“掃蕩”中,著名愛國人士範築先壯烈犧牲於聊城保衛戰。配合日寇“掃蕩”,冀魯豫三省頑軍乘機而起,打壓、驅逐甚至進攻我抗日政權,氣焰日盛。
12月下旬,劉伯承(隨後鄧小平也到來)率129師主力(師直、386旅主力、344旅688團等部)進入冀南,開始直接領導平原地區的鬥爭。129師確定了依靠群眾,依託鄉村,堅持平原地區,鞏固抗日陣地的行動方針,一面協助冀南根據地繼續實行減租減息和合理負擔政策,改造鄉村政權,加強群眾的教育和組織,一面分遣部隊積極向日寇出擊,掩護根據地軍民屯糧擴兵,拆城牆圍寨,挖地溝改造地形,準備反“掃蕩”,準備長期艱苦鬥爭。對頑軍勢力,則既動員群眾,堅決鬥爭,又分化瓦解,打拉結合,以便集中力量對付日寇“掃蕩”。另外,派部進入魯西北,重整這裡的抗日秩序,打擊頑偽勢力,發展武裝,發動群眾,掌握政權,擴大影響,將共產黨武裝和原範築先部合編為築先抗日遊擊縱隊,組織了地方武裝,建立了魯西區黨委。
1939年1月,日寇集兵3萬開始對冀南“大掃蕩”,還是老規矩,從根據地周圍各據點分路出動,穩步推進,壓縮根據地,冀南和魯西北各縣城盡陷敵手,然後構築據點,修築公路,建立偽政權,大肆燒殺,反覆合擊、“掃蕩”。我軍的方針依然是,正面集中對敵不行,那就背後分散遊擊,打敵薄弱,打敵補給,打敵交通,瞅準一切機會打擊敵人,動員一切力量打擊敵人,採取一切辦法打擊敵人。2月10日,我386旅充分掌握敵之行動規律,誘敵深入,在威縣以南香城固,經八小時激戰殲敵二百餘,創造平原反“掃蕩”的光輝範例。1-3月的反“掃蕩”中,我軍進行較大戰鬥100餘次,斃傷敵偽三千餘眾。接下來敵人“掃蕩”依舊,我之鬥爭依然艱苦,但在我廣泛游擊戰的打擊下,敵人仍侷限於點線,廣大鄉村依然在我手中,抗日軍民有信心有力量把這場平原游擊戰堅持下去。日寇“掃蕩”一起,頑軍的表現是:或一見日軍,望風披靡,或乘機再起摩擦,或乾脆投敵當漢奸。
“掃蕩”冀南之時,敵人對晉冀豫也沒有閒著,不斷進行中小規模“掃蕩”,向根據地延伸其據點,顯然為更大規模“掃蕩”做準備。3月,129師主力回師晉冀豫,一面整軍,一面展開反“掃蕩”準備。7月,敵集5萬大軍開始了新的“大掃蕩”,重點是沿晉冀豫內白晉【注1】、平(定)遼(縣)、邯長等幾條主要交通線推進,顯然是想分割根據地,並尋我主力作戰。我之反“掃蕩”準備業已完成,空舍清野,拆城破路,群眾充分組織和發動。主力行動則是:一部配合民兵和地方武裝不斷伏擊阻擊,疲憊消耗敵人,一部直接到敵人大後方破其平漢、正太、同蒲等路,一部集結待機,先後在榆社西雲簇鎮、遼縣西石匣村、涉縣西河南店等予敵重創。在這樣的打擊下,敵人總算打通了平遼、邯長以及白晉路北段,另外已經佔領的一些縣城被迫放棄,集中於上述點線。至8月下旬,“掃蕩”基本結束,最終我軍大小戰鬥七十餘次,殲敵兩千餘。【注1: 白晉路從白圭到晉城的公路,白圭是祁縣與太谷間一村莊,白晉路北段是從白圭到長治。】
接下來晉冀魯豫根據地繼續在日寇和頑固勢力兩條戰線上鬥爭著。首先,此時日寇兵力已分散於各據點,特別是10月以後,一些部隊調走,兵力更形薄弱,於是在晉冀豫根據地,我軍主動出擊,打擊敵深入根據地的交通線(白晉、邯長路等),8月上旬至12月初,作戰兩百餘次,斃傷俘敵2800餘人。12月8-26日,我軍乘敵換防之機又發起邯長戰役,再次沉重打擊這條交通線,並收復該線黎城、涉縣二城和23處據點,敵深入我根據地交通線已成癱瘓半癱瘓狀態。與此同時,在敵據點日增、“掃蕩”頻繁之下,我冀南軍民堅守平原之廣泛遊擊作戰,襲敵據點,斷敵交通,毀敵政權,打敵出擾部隊,有力消耗牽制了敵人,配合晉冀豫作戰。
這段時間,頑固勢力這條戰線日益激烈起來,更大的反共高潮由此展開。晉冀魯豫的頑固勢力可用“多有牛毛”來形容,閻錫山圖謀晉東南,鹿鍾麟、張蔭梧、石友三、朱懷冰等盤踞冀西、冀南地區,而這些勢力背後還有蔣介石的中央軍。他們各懷鬼胎,但在反共摩擦上卻是一致的:打壓、屠殺、破壞、進攻敵後抗日力量,反對抗日民主團結進步;與日寇勾勾搭搭,不時合謀對付共產黨抗日力量;排擠抗日政權,大搞“第二政府”,橫徵暴斂,欺壓百姓,摧殘進步。我黨的方針依然是有理有節有利,既堅決鬥爭,又服從抗日大局;依然是以抗日大義依靠和發動群眾,爭取和團結一切力量,使頑固派的一切反動行徑不得人心而歸於失敗。就晉冀魯豫根據地而言,針對敵頑勢力異常強大但其內部還未緊密勾結,特別靈活運用了“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鬥爭策略,既爭取國軍中的進步力量,而對其頑固派也區別對待,集中對付其最反動者,從而有力地終結了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
8月反“掃蕩”結束後,我軍已經打敗或消滅了一些頑軍(張蔭梧等)。進入12月,第一次反共高潮到來,各派頑軍蠢蠢欲動,加緊勾結。閻錫山在晉西挑起事端,也沒忘記在晉東南與我黨我軍爭奪抗日政權和新軍的控制權,他勾結蔣介石國民黨軍,進攻我太嶽(即白晉路以東太嶽山地區)、太南(專指邯長路以南地區)根據地。我則以抗日進步爭取多數,穩住行動不積極的蔣軍,集中力量於1940年1月中旬擊潰或剿滅多支閻錫山頑軍,穩定了晉東南局勢,屢戰屢敗的閻錫山最終與我握手言和。在此期間,在平漢路西的冀西,我軍以抗日嚴正立場穩住鹿鍾麟等其他各部,集中力量剿滅了侯如墉、喬明禮等頑軍,此頑軍本受進入冀西的朱懷冰部挑唆而囂張,因而此次剿滅孤立朱懷冰而迫其南撤。在冀南,石友三頑軍也跟著囂張起來,他除了欺壓百姓、殘害抗日軍民外,試圖與冀西和山東頑軍連成一氣對付我軍,我軍則爭取或牽制其他頑軍,然後於2月中旬集中力量發起冀南反頑戰役,在清河、威縣、曲周等地重創石友三頑軍,該頑軍最後在日寇掩護下南撤南樂、清豐地區而逃脫剿滅。
然頑軍不甘心失敗,在總頭目蔣介石的策動下,朱懷冰、石友三準備聯合鹿鍾麟、孫殿英、龐炳勳、丁樹本等部發起更大規模的反共行動,同時蔣介石正從黃河南調兵加入行動。我軍的方針是乘其勾結未成、集結未畢之時,集中力量打擊最反動者。當時頑軍各部基本都在根據地南部邊緣處,唯朱懷冰、孫殿英、鹿鍾麟等部盤踞磁縣、武安、涉縣、林縣地區(晉冀豫根據地),孤立突出。我軍還是爭取孫殿英、鹿鍾麟等部中立,而後於3月5-8日展開了更大規模的磁武涉林反頑戰役,集中打擊朱懷冰部,殲其萬餘,徹底摧垮其反動氣焰。同時,乘石友三立足未穩,2月22日我軍發起衛(河)東戰役,在清豐、濮陽、東明等地再次重創石友三等部頑軍。之後,蔣介石仍在調兵遣將,試圖展開新的反共行動,但頑軍已成強弩之末,我軍也適可而止,主動後撤,最終頑我雙方展開談判,議定以臨汾屯留公路和長治-平順-磁縣為界,南為衛立煌一戰區防區,北為八路軍防區。至此,國民黨反動派在華北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基本畫上了句號。反頑鬥爭的勝利緣於我黨我軍正確的方針政策和鬥爭策略,緣於我們始終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而成抗日大局的領導者和維護者,緣於頑固派逆勢而動的反動本質,同時也緣於民族矛盾終究高於階級矛盾,頑固派終究不敢讓自己成為漢奸,敵頑雖有勾結,但遠未密切,於是敵之“掃蕩”與頑之反共總是呈“此起彼伏”的關係。
進入1940年,不管敵之“掃蕩”,還是頑之反共,氣焰都暫被打下去了,晉冀魯豫根據地整體進入鞏固建設期,展開了建黨、建軍、建政的各項工作:成立了太行軍政委員會,全面領導根據地各項工作(晉冀魯豫根據地黨的領導機構是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整頓了黨組織,加強了黨員的思想教育;設立了冀南太行太嶽聯合行政辦公室(冀太聯辦),劃分冀南、太嶽、太行(白晉路以東)3個區,完善了政權組織;頒佈了施政綱領,進行了基層普選,為實行民主政治打下了初步基礎。
全面推進整軍工作。整軍運動1939年就已展開:加強軍隊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整頓了軍隊的供給衛生制度,推進軍隊正規化建設,開展軍隊生產運動,減輕群眾負擔;總結兩年的敵後作戰經驗,加強技戰術教育,提高軍隊的軍事素質。1940年則突出政治整軍,加強階級教育,提升幹部戰士的階級覺悟和政策水平;加強幹部教育,提升幹部的工作能力;加強軍隊黨的建設,提高黨的政治工作的創造性,完善黨的組織、制度和各項工作,同時整頓了黨的隊伍。在整軍基礎上,軍隊進行了整編,此時129師下轄9個旅(385旅,386旅,新編1、4、7、8、9、10、11旅),三個軍區(太行、太嶽、冀南),13軍分割槽(太行和冀南各5個、太嶽3個)。到1940年底,晉冀魯豫根據地共有35個團、約11萬人馬。
進入1940年,晉冀魯豫敵我作戰緊緊圍繞“囚籠”政策展開。敵人暫時無力“大掃蕩”,全面轉向“囚籠”政策,加大力度構築點線,分割封鎖根據地,實現對面的控制。二百多個據點林立於根據地,石家莊到南宮、內丘到鉅鹿、邢臺到威縣、邯鄲到大名等一大堆公路正在把冀南分成小塊,而搶修中的白晉鐵路,籌謀中的德州石家莊、邯鄲濟寧和臨汾邯鄲鐵路正在成為加在根據地軍民身上新的枷鎖。敵乃帝國主義機械化軍隊,有了交通,就方便“掃蕩”,四處摧毀,不斷燒殺,交通就是它實現對面控制的有力武器。
實行主力軍、地方軍、民兵和人民群眾相結合,採取重點破襲和全面破襲、大破襲和經常性小破襲相結合的辦法,展開一場交通鬥爭,毀敵“囚籠”,挫敵企圖,這就是當前根據地新的軍事任務。4月冀南數萬軍民首先展開對平漢路的破襲,破敵鐵路五公里多,毀敵公路百餘公里,並粉碎了敵人一次兩千人的“掃蕩”。6月中旬,敵脅迫數千民工開始修築德石鐵路,我之破襲隨之展開,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數萬群眾動員起來了。在7月22-27日連續六天破擊中,作戰21次,斃傷敵二百餘人,破壞鐵路路基12.5公里、公路90餘公里,之後對該路破襲規模縮小但從未停息。在晉冀豫,5月5-7日,我軍突然發起白晉戰役,出動主力部隊,動員兩萬群眾,對這條一年才修了130公里的鐵路展開了大破襲,徹底破壞鐵路50公里,毀掉橋樑50餘座,斃傷敵350餘人,並奪取和燒燬大批軍用物資,打擊了敵人分割太行、太嶽的企圖。之後對該路的破壞持續不斷,其始終處於時斷時續的半癱瘓狀態。6月下旬,我軍又發起武(安)沙(河)戰役,把打擊重點轉向平漢路,破壞敵之進一步割裂太行和冀南交通聯絡的企圖,破公路6公里和鐵路5.5公里,斃傷俘偽軍700人,同時還粉碎了敵人對根據地北部的一次四千人“掃蕩”。1939年冬到1940年8月,晉冀魯豫根據地軍民交通破襲戰取得巨大成功,敵人的築路計劃要麼破產,要麼推遲,其“囚籠”政策日趨乏力,我根據地軍民對付這一政策的戰略戰術則日漸成熟。
冀魯豫根據地
冀魯豫根據地在平漢東、津浦西、衛河南、隴海北,具體包括魯西北、泰西、魯西南、湖西、直南等。這幾個地區我們上一卷介紹山東和冀南敵後抗戰時有所涉及,進入戰略相持,這裡的敵後抗日力量繼續壯大,例如,魯西北抗日武裝改編為築先縱隊,泰西的抗敵自衛團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湖西的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改編為山東縱隊挺進縱隊,直南【注3】和魯西南有344旅特務團等部活動,等等。但黨和八路軍在這裡的抗日影響依然薄弱,抗日政權和組織極不健全,更談不上鞏固,而正在成為頑固派的國民黨勢力卻很強大,不過日寇對這裡的控制也很薄弱,只侷限於主要點線。於是,115師主力從晉西南千里挺進的第一站就是冀魯豫,就是與其他兩師挺進任務一樣,改變薄弱地區的抗日局面,改變山東敵後武裝初創以來沒有主力作骨幹的局面。【注2:直南是南樂、清豐、濮陽、東明、長垣五縣構成的狹長地帶。】
115師主力(師部率343旅)於1938年底開始全面進入冀魯豫,它與這裡的抗日力量,兵合一處,共同戰鬥,大致開闢出三塊抗日根據地:菏澤濟寧公路以北、津浦路以西的魯西區,徐州、商丘、濟寧三角地區的湖西區,直南和魯西南構成的冀魯豫區(此處所說的冀魯豫區為冀魯豫根據地一部分,下同)。115師主力重點進入魯西區,該區以黃河為界,黃河北就是魯西北,是築先縱隊等129師部隊活動區域,黃河南又以運河為界分為運西區和泰西區,這兩個區就是115師重點部署的地區,它來到這裡後就與當地武裝聯合起來進入了緊張的戰鬥。115師另一部則進入湖西區,與當地武裝合編為蘇魯豫支隊,隨後它以湖西區為起點,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迅速席捲以徐州為中心,西至商丘、南達宿縣、東到邳縣的蘇魯皖豫廣大地區,南通新四軍,東連山東縱隊,發展出一塊勾連東西南北的樞紐地區。冀魯豫區是344旅部隊發展的地區,它在這裡早有基礎,1939年向這裡派出更多力量,與當地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重點是從直南向魯西南推進。
和其他根據地一樣,它們發展這裡的根據地有戰和建兩個方面。在戰的方面,它們破交通拔據點,摧毀偽軍偽政,粉碎日寇大小“掃蕩”無數次,著名的戰鬥有以傷亡二百餘斃傷敵一千多的陸房村戰鬥(肥城南)、誘敵深入並殲敵四百餘的獨山莊戰鬥(梁山西南)、攻克虞縣戰鬥、鉅野大劉莊突圍戰鬥、襲入金鄉城戰鬥等。這裡的國民黨頑固勢力十分強大,同樣是“多如牛毛”,冀魯豫有丁樹本、盧翼之等,魯西有沈鴻烈、李樹椿、齊子修等,湖西有馮子固、黃體潤等,另外石友三也在這裡東山再起。對這些東西,我黨我軍繼續本著正確的方針和策略,或打擊或摧垮或爭取或孤立或驅逐,逐步清除頑軍勢力。
八路軍打出了聲威,贏得了民心,激發起抗日正義之力,根據地建設也就有了基礎。它依靠和發動群眾,團結一切進步和中間力量,發展統一戰線;它傳達中央指示,明確指導思想,推動黨政軍群等各項工作迅猛而健康發展。根據地日益連成一片,抗日局面迅速開啟,建黨建政成績斐然。它不斷勝利的同時不斷壯大自身,它幫助山東抗日武裝提高軍政素質,它帶領群眾破路挖溝,改造地形,適應平原游擊戰爭。到1939年底,冀魯豫根據地擁有3萬抗日武裝、17個縣的抗日政權,更高一級的政權也已建立,根據地的統一局面正在形成。群眾組織發展壯大,擁有群眾五十萬人。黨員隊伍不斷擴大,共產黨更有力地領導這裡的建設和戰鬥。減租減息和民主選舉等各項抗日政策在一些地區也開始貫徹。不過,在政權建設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波折,1939年8月在湖西區,混入黨內的壞分子假借中央名義,以肅清“託派”罪名殺害或被捕數百幹部,導致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政權大部坍塌,敵頑挑撥黨群和軍民關係,我軍被迫退出一些地區,之後湖西根據地進入艱難的恢復期。
進入1940年,八路軍第二縱隊【注1】率部進入冀魯豫區,並與該區的冀魯豫支隊合編為新的第二縱隊,同時冀魯豫軍區(只包含冀魯豫區,不含湖西區和魯西區)由第二縱隊兼,下轄3個軍分割槽和4個旅。這一年,冀魯豫區戰鬥比較頻繁,處於日偽頑三方的打擊下。6月日寇進行了1.5萬“大掃蕩”,佔據了直南的中心區。7月,八路軍總部統一組織冀魯豫、魯西、冀南、冀中部隊展開了二次打擊石友三的直南反頑戰役,頑軍比較強大並欺騙群眾,我軍只能採取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方針,戰役一直持續到年底,頑軍勢力才逐步失去人心並大部瓦解。期間,日寇進行了數次“掃蕩”,魯西南頑軍也乘機而起,最終均被我軍粉碎或打敗。【注1:因反閻錫山頑軍,第二縱隊於1940年2月在太南區成立,下轄新編1旅、晉豫邊支隊、獨立遊擊支隊、決死3縱等太南部隊。】
1940年上半年,蘇魯豫支隊主力回師湖西區,與敵偽頑各方進行了戰鬥,逐步恢復了因“肅託”事件造成的損失。6月,魯西區黃河支隊進入湖西,接替南下華中的蘇魯豫支隊,隨即挫敗了兩萬人的數股頑軍聯合進攻。
1940年,魯西區也成立了軍區,下轄4個軍分割槽和2個支隊。除了參加直南反頑戰役外,魯西區武裝主要與敵人小規模“掃蕩”、“蠶食”作鬥爭,並殲滅和瓦解了數千受日偽操控的反動道會門武裝,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這一年魯西區30個縣有了抗日政權,魯西抗日武裝已經成為一支可以獨當一面的八路軍隊伍(1939年9、10月間,115師主力離開魯西區南下魯南)。
第二節 山東根據地
進入戰略相持,年輕的山東敵後抗日武裝在與敵偽頑的戰鬥中繼續成長,在抗日各項建設中不斷壯大,同時黨中央和八路軍也高度重視並不斷指導山東抗日力量的發展,派出115師主力加強之,派出大批幹部充實之,組建以徐向前、朱瑞為首的八路軍第一縱隊,全面主持山東抗日大計。日寇在山東的力量就是12軍,它再加上週邊的力量,約有十萬人馬不同程度地用於對付山東抗日力量,山東偽軍偽警有8萬人,其行動思路同樣是瘋狂“掃蕩”,打造“囚籠”,實現面的佔領。山東頑軍同樣“多如牛毛”,沈洪烈、秦啟榮等大大小小的頭目遍佈山東各地。當然山東國軍也有如於學忠(蘇魯戰區總司令)這樣的與共產黨合作的抗日愛國者,我黨在山東國軍中也有一定影響力。
1938年底,山東敵後抗日武裝正式整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正式變成一支統一的隊伍,形成自己的最高領導指揮機構,張經武和黎玉分別擔任縱隊指揮和政委,司政後等機構也迅速健全起來。從此以後,在山東縱隊的旗幟下,這支共產黨抗日武裝更加奮發有為於戰鬥和建設中。緊接著成立,1939年2-5月,山東縱隊進行了第一期整軍,作為一支年輕的隊伍,山縱特別重視整軍,從1939年到1942年實施了五期整軍,並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提升部隊素質。第一期整軍著重抓了這支剛脫胎於老百姓部隊的紀律教育,並初步開展了軍政訓練,建立健全了黨的組織和制度,盡力改善通訊保障、後勤保障、兵工生產等物質條件。在組織編制上,將成立時的10個支隊整編為7個支隊,並突出骨幹力量建設,打造一批發揮關鍵作用的主力部隊。縱隊整編後,1、2、4支隊在魯中,3支隊在清河,5支隊在膠東,6支隊在魯西,隴海遊擊支隊在隴海路兩側。
魯中作為山東根據地最大的部分,是日寇重點“掃蕩”區,1939年上半年,它對這裡進行了兩次兩千人的區域性“掃蕩”和一次兩萬人的“大掃蕩”,我來自和依靠人民的隊伍自會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對付之,以堅定有力的意志打擊之,粉碎其圖謀。同時我還主動出擊,多次破襲膠濟、津浦等敵交通,策應其他方面作戰。我大小戰鬥70餘次,殲滅日偽軍兩千餘人。這期間,于學忠蘇魯戰區部隊也入駐山東(主要在南部),與我共同應對了“大掃蕩”,其雖有實力,但敵後戰略戰術不對頭,傷亡較大。
這段時間清河區的行動方針是以膠濟路南的魯中山區為後方基地,積極活動於路北平原地區,發動群眾,擴大武裝,在鄒平、長山、桓臺、壽光等建立了群眾武裝和地方武裝,取得了岳家莊伏擊戰(臨淄北)斃傷敵百餘、劉家井子突圍戰(鄒平西北)斃傷敵八百等多次勝利,不過其依然侷限於敵重兵把守、據點林立的膠濟路兩側,也屢次陷入敵人包圍,遭受了不少損失,未能實現縱隊要求的開闢小清河北新區的任務。
在膠東區,1939年1月,日寇陸海空三軍“掃蕩”蓬黃掖根據地,我軍戰鬥十餘次、斃傷俘日偽270多人後主動放棄這一根據地,依託大澤山、艾山等膠東山區展開了新的鬥爭,並參加了魯東抗日聯軍,單獨或聯合其他抗日武裝收復了棲霞、萊陽、掖縣等多個縣城(隨後讓與其他抗日武裝或放棄)。1939年1-8月,膠東我軍戰鬥45次,斃傷俘日偽近兩千人。不過魯東抗日聯軍魚龍混雜,大量消極抗日的頑固分子和勾結日偽之徒參與其中,隨著頑我矛盾激化,我軍不再受其束縛,而在更廣範圍展開自己的鬥爭。
魯東南我軍實力繼續薄弱,繼續利用一切機會和形式深入發動群眾,建立抗日團體,發展抗日武裝,各縣基本都有了自己的武裝,主力部隊也在壯大。我黨繼續搞好與這一地區各方特別是傾向於抗日的國軍的統戰關係。日寇對魯東南的“掃蕩”主要是打通了莒縣日照公路和高密徐州公路,進一步分割該區。
隴海遊擊支隊1938年底成立於邳縣,活躍於隴海路和津浦路兩側的蘇皖地區,在邳縣、運河等多次勝利作戰,半年時間殲滅日偽1300餘人,聲威大震,西至徐州、東達連雲港、北至臨沂、南到淮安廣大地區內的各色抗日武裝紛紛接受改編,隊伍迅速從幾百人擴大到幾千人,蘇皖邊敵後抗日遊擊區正在形成中。
1939年下半年,山東根據地有兩大變化:9、10月間,115師主力挺進魯南;8月,徐向前和朱瑞率領的幹部隊伍已然入魯,八路軍第一縱隊成立。在這兩支力量幫助和領導下,它的發展將更加健康明晰。同時成立了山東軍政委員會(山東黨的最高領導機構是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受北方局領導。),由一縱、山縱和115師領導組成,它將全面領導山東抗日的一切工作。隨後一縱和山縱進行了領導機構合併,一縱直接領導和指揮山縱。正是在它的領導下,山縱高質量展開了第二和第三期整軍(1939年8-12月和1940年2-5月),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不斷加強幹部隊伍,不斷整理、改善和充實部隊的組織編制,不斷提升紀律、團結和戰鬥水平。由此,山縱的面貌煥然一新,軍政素質、戰略戰術水平、正規化水平均大大提升。
1939年下半年到1940年,在一縱直接領導下,山東根據地進入了一個進一步開闢、發展和鞏固期,這一時期,日寇的“掃蕩”有所減輕,但頑軍的摩擦卻迅速興起,山東抗日力量在敵偽頑的夾擊下壯大著。魯中區逐漸形成沂蒙、泰山、沂魯三塊區域,沂蒙區在臨沂、費縣、蒙陰、沂水之間,是2支隊活動區和山東黨政軍機構所在地,我與敵在此多次戰鬥,粉碎了其一千多人和萬餘人的兩次“掃蕩”,消滅了其大批據點,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泰山區在濟南、泰安、萊蕪、淄博之間,是4支隊活動區,這裡靠近敵中心,敵我爭奪激烈,我軍多次粉碎其幾百到幾千人“掃蕩”,並實施了著名的楊家橫戰鬥(萊蕪附近),多次破擊敵交通線。但是我軍未能很好堅守沂魯區(益都、臨朐、淄川、博山之間),面對敵數千人“掃蕩”,1支隊悉數撤出,結果讓頑軍鑽了空子。
那麼,魯中區當然也是頑我爭奪的中心區,我山東抗日力量積極貫徹黨中央的方針政策,最大可能爭取抗日進步和同情力量,堅決回擊頑固派的軍事進攻,先後實施淄河流域反頑戰役,大崮山反頑作戰,在淄川、博山殲滅翟超作戰等行動。特別是1940年6-8月,沈洪烈、秦啟榮、吳化文等部糾集數千乃至上萬之眾不斷進逼我泰山區,我軍奮起反擊,殲其一部,收復失地,挫敗其企圖。在這些反頑作戰中,山東抗日力量在一縱的領導下也逐步克服了對國民黨妥協有餘、鬥爭不足的問題。
膠東區逐漸形成西海、北海、東海三塊抗日根據地。西海即招遠、掖縣、昌邑、平度之間的大澤山區,此時已成5支隊的立足點。針對魯東抗日聯軍破裂,日偽頑三股勢力勾結向我反撲,膠東黨組織和5支隊迅速調整自我,以打擊頑軍為重點,挫敗趙保原、張金銘等多股數千頑軍;挫敗日寇幾百到幾千人的“掃蕩”、突襲等行動。我軍也多次主動出擊敵點線,斬獲頗豐。由此西海區得以鞏固和擴大。東海區(文登、榮成、威海衛地區)本為“平靜”的國統區(我黨曾有過一些抗日活動),1940年初日寇“掃蕩”迅速使這裡的國民黨統治崩潰,我黨也迅速發動群眾,組織武裝,興起這裡的抗日行動,西海區也派出力量支援東海區——上級也一直要求膠東抗日不能侷限一隅,必須掌握東海。我東海武裝一面與日寇戰鬥不斷,一面粉碎頑固派捲土重來,恢復其反動統治的企圖,由此東海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蓬黃掖老根據地的北海區雖為日寇所佔,地方武裝依然堅持戰鬥,主力部隊也不斷進入,多次攻克敵據點,一度襲入蓬黃二城,日偽之統治不得安寧,我之根據地不斷擴大。
對清河區,一縱和山縱要求3支隊不應眷戀於膠濟路兩側,大踏步地向北邊清河平原發展,要敢於堅守平原根據地。清河區黨組織和3支隊隨即研判情況,展開動員,堅定信心,在膠濟路北各縣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先佔壽光北的百里清水泊,再西跨小清河,多次勝利戰鬥,挫敗敵頑多股部隊的阻擾企圖,振奮了民心,打開了局面,開闢出黃河東、渤海西、膠濟北的廣闊抗日區域,使清河區成為與魯中區、膠東區互成犄角的山東縱隊三大抗日區域。
這一時期,魯東南(濱海區)的鬥爭主要在頑我雙方間展開,我主力一部返回魯東南,準備更有力地發展這裡的抗日根據地,這引起了頑固諸君的不安,糾合起來不斷向我進攻,我軍也不斷加強魯東南力量,主要戰鬥在莒縣日照公路以北進行,我軍雖多次挫敗頑軍,但頑軍勢大,我軍最終放棄莒日公路以北,著重發展以南地區,最終開闢出一塊南至隴海路、西到沭河的抗日根據地。
根據黨中央指示,一縱和山縱決定組建蘇皖縱隊,開闢隴海南、津浦東的蘇皖根據地,隴海遊擊支隊和這一地區活動其他武裝歸其指揮。成立以來,蘇皖縱隊及其隴海支隊多次勝利作戰,協助新四軍在皖東北挫敗韓德勤頑軍,挫敗日寇的江橋圍攻戰,隊伍發展到近萬人,開闢了廣大根據地,後蘇皖縱隊和邊區劃歸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領導。
隨著根據地的擴大,廣泛建立抗日政權和開展根據地各項建設也提上議事日程,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一縱和山縱不遺餘力地推進這項工作。到1940年底,魯中、膠東、清河、魯東南已經建立了三十多個縣政權【注1】和數個專員公署,工農青婦文等各界群眾抗日組織也建立起來了,群眾已更深入地組織到抗日事業中。1940年7、8月間,在沂蒙區召開了全省國大代表複選大會、民眾總動員委員會成立大會、各級抗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和工農青婦文各救國會總會成立大會,這些大會不但成立了全省各界群眾抗日組織,還成立了全省抗日民主政權機構——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山東省抗日最高行政機構——戰時工作推進委員會(戰工會),還頒佈了《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其中規定了抗日民主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方針政策。這一切標誌著山東抗日事業正在呈現出更加高昂的局面。【注1:此處縣政權多數是在沒有佔據縣城情況下建立的新民主主義政權,以對抗偽政權。】
7月間,山東縱隊召開了自己的黨員代表大會【注1】,總結了經驗,選舉了黨的領導機構,並部署了第四期整軍。第四期整軍(1940年9月-1941年2月)的任務是:實現主力部隊全部正規化,加強戰略戰術理論學習,大力提拔戰鬥磨鍊中誕生的大批工農幹部等等。到1940年底,山東縱隊擁有基幹部隊和地方部隊6萬人,整編為4個機動性作戰的旅、4個地方性作戰的支隊,合計5個各方面最優的主力團,18個軍事素質較好的基幹團。【注1:此時黨中央對徐向前另有任用,一縱實際已停止工作(1941年1月被正式撤銷),山縱又恢復了自己領導自己的局面,不過它已成熟了,能夠對自己實施更好的領導了。】
115師
下面我們再說說115師的情況,進入山東的115師與山東縱隊實際上是一種共同戰鬥且分工協作的關係,根據黨中央和八路軍的總體部署,115師主要負責開闢魯西、魯南、冀魯邊、豫皖邊等根據地,處於山東根據地的外圍。
1939年9、10月間,115師主力進入並開始全力開闢魯南根據地(以抱犢崮山區【注1】為中心),它對共產黨武裝和其他抗日武裝進行改編,混合組成了6個支隊,它消滅當地反動武裝,爭取一些地方武裝保持中立或向自己靠攏,初步打開了抱犢崮山區的局面。它南進郯(城)碼(頭)平原,與隴海支隊協同行動,攻克臨(沂)郯(城)公路上的偽軍據點,奪佔頑軍重鎮碼頭,大量作戰,繳獲頗豐,基本控制了郯碼地區,鞏固了抱犢崮東南的這塊外圍陣地,並溝通了與蘇北地區的聯絡。之後它東跨沭河,增援魯東南,打擊頑軍,幫助其鞏固和擴大根據地,打通了由魯南向濱海發展的通道。它西攻滕(縣)東地區,在馮卯、山亭、東江、駁頭山(均為滕東村鎮)等地消滅頑軍申從周部,它滕費(縣)公路上的險要隘口兌頭溝伏擊日軍,殲敵百餘,繳獲頗豐,擴大了抱犢崮西北地區。【注1:抱犢崮在今棗莊市山亭區,即棗莊北部地區。】
它從反動地主武裝中解放了魯南中心城鎮白彥【注1】,它三次挫敗日寇百餘人到兩人千人奪佔白彥的行動,解放了費西廣大地區。1940年4月中旬,日寇八千人“大掃蕩”魯南,115師沉著應對,內外線結合,積極作戰,勇猛作戰,大小作戰三十多次,殲敵兩千人,粉碎了其“掃蕩”。之後,它北上天寶山,打敗勾結日寇的反動武裝,受到當地人民歡迎,打通了魯南與魯中根據地的聯絡。它與日偽頑多次作戰,向鄒滕以西地區和津浦鐵路東西兩側擴充套件,打通了魯南與湖西區的聯絡。進入魯南一年多來,115師勝利地實現了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向四外發展的戰略構想,打通了與周邊所有根據地的聯絡。1940年5月下旬,中共魯南區委和魯南專員公署成立,其下已經有嶧縣、鄒縣、郯城、費縣、臨沂、邳縣等縣級抗日民主政府,魯南抗日根據地由此正式形成。【注1:白彥鎮在今平邑縣(大平邑)西南部、費縣西部,白彥與平邑之間為天寶山區,白彥和棗莊之間為抱犢崮山區。】
早在1938年6月,115師第5支隊和129師津浦支隊就進入津浦東、天津南的冀魯邊,和當地武裝合編為115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對付日偽頑三股勢力:消滅偽軍劉彥臣部,消滅頑軍於志良、王淮川、趙芙亭等部,粉碎了日寇1939年1-2月的兩次萬餘人“大掃蕩”,多次破襲津浦鐵路,突破兩千日寇對陵縣大宗家的包圍戰,積極活動於寧津、樂陵、滄縣、慶雲、鹽山、東光、南皮、臨邑、德縣、平原、禹城等;成立了軍政委員會,成立了多個縣政權,黨政軍群各級組織不斷髮展,根據地初具規模,至1938年底,冀魯邊人民抗日武裝擴大到2萬餘人。後因種種原因,縱隊主力調離冀魯邊,分批南下魯西、魯中和魯南,留守1500人的隊伍繼續堅守根據地,並再次擴充到4500人,多次與日偽頑作戰,並參加了百團大戰。
隴海路南以津浦路為界,路西為豫皖邊,路東為蘇皖邊,之前我們說了,這塊以徐州為中心的區域是由115師蘇魯豫支隊(協同新四軍和山東縱隊的部隊)開闢的。1939年3月中旬,蘇魯豫支隊主力離開湖西區南跨隴海路,開始了它橫掃津浦東西的行動,首先它半個月時間就消滅了虞城、蕭縣、宿縣、永城、濉溪、夏邑地區的漢奸和土匪武裝。4月上旬,又挺進路東,以突然動作攻克重鎮時村(靈璧西北);5月底6月初,連續突破日軍包圍,殲敵七百,重返路西。短暫休整後,其各部開始分散活動於湖西、豫皖邊和蘇皖邊,破敵包圍,拔敵據點,屢創敵軍,堅決反頑,協助地方,發展自己,與新四軍、山東縱隊蘇皖縱隊多次協同行動,在東西六七百公里地區撒播抗日種子。11月,支隊主力重返湖西,應對“肅託”事件造成的嚴重局面。1940年6月初,蘇魯豫支隊主力奉命南下支援新四軍,開始了新的鬥爭。蘇魯豫支隊在縱橫馳騁於以徐州為中心蘇魯豫皖邊區一年多以來,同日偽軍進行大小戰鬥70餘次,斃傷俘敵一萬多人,自身也擴大到萬餘之眾,並建立了多個抗日政權。
1940年9月,115師在魯南召開了高階幹部會議(即著名的桃峪會議),這是該師入魯以後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全面總結了成就和經驗,也對自身問題進行了批評和分析,在黨的工作、群眾工作、地方工作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部隊紀律鬆懈,破壞黨的政策、損害黨的傳統等現象不斷出現。為此,115師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對自身的整頓,展開了第四期整軍,提出了建設鐵的模範共產黨武裝的任務:加強部隊的軍政建設,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認真執行黨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完成黨所給予的任務;普遍深入地建立與群眾血肉相聯的關係,成為愛護根據地與民主政權的模範;實現高度的政治團結,建立無產階級的友誼,自覺地遵守紀律,不斷地求進步;保持靈活、機動、果敢、堅決的戰鬥作風,發揚部隊英勇善戰的光榮傳統等等。
在整頓的同時,115師也展開了隊伍的整編,將魯西、魯南、冀魯邊、豫皖邊、蘇皖邊等分散各地的武裝統一整編6個教導旅、18個團,合計7萬人馬。原蘇魯豫支隊整編為教導1旅,魯南的部隊整編為教導2旅和5旅,魯西和湖西的部隊整編為教導3旅和4旅,冀魯邊部隊整編為教導6旅。另外,隸屬115師建制的還有4個軍區,即魯南軍區、魯西軍區、湖西軍分割槽和冀魯邊軍區。
115師與山東縱隊既分工又團結戰鬥,分工本身即是團結戰鬥,它們努力開闢發展各自的根據地,積極打擊敵人,就是相互間最大的支援,而在戰役戰鬥中雙方也有諸多協同,如1940年8月魯中反頑戰役、1941年的青口戰役以及1942年三次甲子山反頑戰役等。115師積極幫助指導山東縱隊推進整軍和正規化建設,向其輸送了大批幹部,而山東縱隊也向115師選送了一批知識分子幹部、撥出大批部隊和經費幫助115師解決困難,增強其實力。在接下來的戰鬥歲月中,兩隻軍隊將更加密切協同,並最終合二為一,共同戰鬥於齊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