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鄉間集市
文/ 王有金
鄉間的集市,是農家商品交換的地方,是農村人做買賣的地方,是農民根據需要買東西的地方。
鄉間的集市起始於什麼年代,很少有人考證清楚,但它存在了千百年,遍及祖國各地,城鄉之間,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我從小就對集市感興趣,也願意趕集,覺得集市上人多熱鬧,又有那麼多平時見不到的東西,還能看見那麼多人,吸引著童年的眼球,直到參軍離家。
我的家鄉最近的集市是坊子集,距郭杲村三華里路,在村正西方向,自幼不知趕過多少次集。
坊子集是陰曆四九,每到這一天,通往坊子的鄉間路上,人來人往,如螞蟻搬家,早上往那裡彙集,午時又開始回散,到下午三時左右,集市上的人基本上是灘也淨,人走光。
集市上從來都是熱鬧的,整個東西長街,灘連灘,人挨人,從不斷流,春秋和冬閒時人更多,夏天忙時人略少些,但也是熱鬧的。
集市上的商品是分割槽塊的,有人為區劃的因素,也有自然形成的原因,想買什麼東西,人們自然就去向那裡,成了鄉人的習慣作法。
記得坊子集北頭東側下邊一片窪地是肉市,排排肉架,倒掛著片片早上剛宰殺的豬肉,往西上沿是雞市蛋市和兔市。
鄉人們將雞蛋或自養的雞,分別用筐子盛著,擺排在街路兩邊,大都是農家婦女來賣,雞又都是拴著雙腳或雙翅膀,防止飛跑。
主街兩側是各種雜品,有瓜菜和應季水果,有多種吃用小灘,也有樣式不同的手工藝品,如鍋蓋,鐵物農具,各種糧豆,針織鞋襪。
主街的兩側是滿滿的,五花八門,無所不有,街北東側的楊家包子,熱氣騰騰,香味四散,肉味極濃,有錢人在那裡大口吃著,來回趕集的人眼饞地瞅著,大多數人是想吃沒錢買。
主街的南側是木料門窗市,牛羊豬驢市,各種木料門窗擺放在那裡,一排排,一堆堆,人們轉來轉去,討價還價,大都是中年男人,修房蓋屋的主家人。
那些豬牛羊馬驢,被主人牽拴著,等待新主人,不知又歸誰家,還有那些稱為斤斤的中間人,用手指在買和賣兩家暗喑地出示著動作,盼望成交,賺取中介費。
有些豬和羊,是被捆拴著用車拉推到集市來的,張著嘴,紅著眼,在地上哭天喊地,四趾蹬踹,不知去往誰家,更難知死活。
鄉間集市上的人,大都是周圍村莊的農民,賣得是自己養、種或自制、自做的東西,買得也是需要用或吃的物品,大都不是商業者,只有少數是買賣人。
而真正的買賣行為是集市上的供銷社,生產資料門市部,而且還不是利潤至上,為人民生活服務,為農業生產服務才是宗旨。
純樸,誠實,互信是那個年代鄉下集市的基本特證,誰也不想坑誰,更沒有人想沾多大便宜,只是追求平等與需求,集市上幾乎聽不到買賣的糾紛與爭吵,體現出鄉間濃濃的純樸與誠實,信任與互涼。
記得每到年節的臘月二十四大集,木料市和豬牛市變成了鞭炮市,如同激烈的戰場,場內鞭炮震耳,空中兩響炸天,人們手捂雙耳,眼瞅高空,斜著腦袋,觀賞空炸。
有一年,兩響在空中沒炸,而是落在了鞭炮大車上,炸聲一片,亂作一團,聽說還炸傷了人,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事。
鄉間的集市很多,也熱鬧非凡,即方便了周圍村民,也促進了物資流通,調劑了商品餘缺,活躍了鄉間市場。
近幾十年間,鄉間集市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商品品種多了,物資來源廣了,什麼東西也能買到,在一個集市上,能體現吃穿住行的各個方面,能買到吃喝玩樂的各種東西,體現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
除了坊子集市外,家鄉寧津縣城周圍還有好多集市,自古繁華,延續至今,如農曆一六日的縣城、杜集、道口。
二七日的孟集、大柳、常窪、田莊、郭營伍、相衙鎮、張宅、西塘。
還有三八日的時集、長官、西大曹、雙碓、大祁。
四九日的寨子、張大莊、尤集、後魏等。
另外逢五排十的還有柴胡店、相衙鎮、小店、虎皮張、劉營伍等。
家鄉寧津八百三十八個村莊,據說有近百個民間集市,是鄉間的道道美景,真是條條鄉路通集市,集市處處是商品,商品件件顯智慧。
在趕集的自然行為中,流動著鄉間的人口,融合了民間的文化,傳承了古老的美德,延續了鄉村的傳統,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壹點號 春燕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