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一、
其實問題本來不是這句話,是“中國為什麼要把房地產當做支柱產業?”我沒敢拿這當標題,怕過不了審。
這問題是前幾天一個粉絲提出的,我覺得問的挺好,但想了一天也沒想明白怎麼回答。常規講就用官話套話解釋就行,但總覺得沒意思,所以還是從歷史角度想了想,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畢竟歷史雖然不會重複,但總能合拍。瞭解了歷史,未必能預測未來,但或許真的能理解現在。
二、
遠的不提了,從周朝說起吧,不過才3000年,家裡有老人的可以回去問問。在當年有一個周文王姬昌,在渭水河邊把姜子牙給請了出來。文王扶車808步,保了大周808年,中國信史上年代最長的一個朝代。
以周代商是革命,不僅變革了天命,到戰國的時候也革了地命,土地的命運從此改寫。在商朝和西周,乃至春秋時期,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和集體所有制。所謂國有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土地都是周王的,沒有私有這麼一說,也就不能隨意買賣。
但是,周王可以把土地賜給各個邦國,諸侯也就成為周王的代言人。諸侯拿到土地授權之後就“封土建國”,封建制度由周朝開始,大小103個封國。然後諸侯再向下分封,相當於各級領主。這和西方的古代制度一樣,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下級只向自己的上級負責就行了,所以從這點來說也是集體所有制。
王有王田,侯有公田,民有籍田,大家都按照井田制在幸福的生活。但在任何一個朝代,天子手中最值錢的資源就是土地,隨著西周的各種危機,周王的土地不斷的賜給了諸侯。中間的各種故事不提了,反正到了周宣王時期,王田控制的土地就不足千畝了。國王沒地沒錢了那就國將不國唄,公元前771年,平王東遷,進入更加動盪的春秋戰國時代。
三、
春秋時期的公田制度就已經開始大面積鬆動,土地私有化的情況普遍出現。以制度來加以承認的如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都打破井田制,開始對土地徵稅,也就是承認了土地私有。其中最著名的是魯國的“初稅畝”,上學時都學過,就是所有土地就要“開始按畝收稅”的意思,前594年實行,標誌著土地公有制走向衰亡。
那這些諸侯國為什麼要進行改革?很簡單,一切都是為了錢,為了財政收入。那讓百姓努力多創造財富的前提就是財產私有化。私有制當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到目前為止,是人類社會最有效率的制度。
春秋時期的社會制度已經夠亂的了,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但好歹這還是春秋,各個諸侯保持著貴族範兒,打仗也是要講禮儀有規矩的。這和歐洲的貴族傳統一樣,寧死也得保持貴族精神。
但到了戰國時期的規矩就變了,殺人盈城殺人盈野。什麼扯淡的貴族精神,殺戮才是文化,戰爭的法則就是弱肉強食,勝者為王。於是為了富國強兵,更是為了在亂世中自保,各國紛紛展開變法。
領頭者是魏國李悝(kui)的變法,於是“魏武卒”崛起於亂世,威震天下,稱雄諸侯50年。之後齊國鄒忌、楚國吳起都開始變法,趙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更出名。當然最著名的就是前350年前後的商鞅變法了,這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四、
商鞅為什麼要變法?
因為國君秦孝公想變法。
那他為什麼想?
因為當時的秦國雖然戰爭實力不弱,但山東各國看不起秦國,把他排除在了主流文化圈之外,無論搞什麼活動都不帶秦國玩兒。尤其是在經濟上對秦國實行了封鎖,這讓秦孝公感覺到了侮辱,同時也意識到了危機。如果自己不真正強大,那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話語權。
那當時的秦國是什麼社會情況?
貴族把持朝政,各方勢力勾心鬥角,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隨著鐵器牛耕的出現,新興地主階級迫切希望得到政治地位,底層更是想改變階層但沒有通道。社會動盪不安,必須進行改革,甚至是革命。
於是,商鞅上場了,先後兩次改革,逐步推進。其中和土地有關的就是“廢井田開阡陌”,從法律上認可了土地制度私有。這就相當於打破了大鍋飯,開始分灶吃飯,自負盈虧,百姓的積極性才被調動了起來。
這其實都沒什麼好解釋的,誰都明白這個道理。東西是自己的才會去真正愛惜,在保證收益的情況下挖掘出最大化的利潤。公家的東西誰也不會愛惜,或者是沒人理,或者是竭澤而漁的毀滅性開發。
改革的結果是什麼也誰都知道了,百姓十年而富,勇於為國而戰,不再進行私鬥,秦國從此真正崛起於戰國。
賈誼的《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第一世就是秦孝公。也就是開篇所說的“秦孝公……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然後“商君(商鞅)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最後才有了始皇帝“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五、
在戰國時期當然是沒有房地產業了,那會兒還是“重農抑商”呢。但是土地卻是農業的根本啊,這其實和房地產的本質一樣,都是財富。按照英國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的說法:土地是所有社會財富的真正來源,土地是財富之母,一切財富都基於在土地上的勞動,而課稅的最終物件也只能是土地。所以,土地是國家財富的根源,沒有之一。
商鞅變法影響了中國後世2300年,毛主席就曾經說過“百代皆行秦政治”。時至今日,中國依然在沿用著郡縣制和戶口制度,這都是商鞅的遺留。其他的統一文字度量衡,更是導致中國在2000年來一直以統一為目標,短時的分裂並不是常態。統一的文字使得中國人成為一個共同體,統一的度量衡使得收稅更加便利和公平,為國家獲取財富。
而土地制度的私有化,更是在所有改革中成為重點。當然,土地私有就意味著能自由買賣,雖然能促進經濟發展,但時間長了必定出現貧富分化和土地兼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所以歷朝歷代也在限制大地主的規模,防止他們做大到威脅政權的程度。
六、
其實不光是中國,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從房地產開始,未必是房產,但肯定是地產,不動產。
英國的“羊吃人”運動爭得的是什麼?土地唄,有了土地才能擁有財富。美國崛起的真正根源是什麼?西進運動,以血腥屠殺印第安人來奪取土地。到了林肯執政時期更是頒佈了《宅地法》,堪稱美國版的土改,1000畝土地的誘惑讓美國人瘋狂,瘋狂的對印第安人進行種族滅絕。這背後自然就是對財富的爭奪,一塊塊印第安人的頭皮就意味著財富,能換取獎金和土地。
商鞅變法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是滅六國,是奪取土地。這也是人類社會所有戰爭的根源,都是為了爭奪財富,而土地就是財富。中國任何一個帝王的最大功績就是“開疆拓土”,新中國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收復臺灣。
歐洲大航海甭談什麼尋找香料,扯淡,奧斯曼土耳其本來就是商業民族,阻斷個屁的貿易通道。所有的海外探險就是尋找殖民地,為了領土擴張。直到今天法國總理都承認,如果失去非洲,法國就是第三世界國家。
俄羅斯為了尋找出海口而瘋狂擴張,至今普京還為了北方四島說出“俄羅斯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就因為土地是一個國家的財富。
七、
而對於個人來說,不動產是家庭的最大財富,是產生和維護財富的最主要工具,古已有之。孟子說“有恆產者有恆心”,沒有了不動產,也就談不上什麼創造財富的動力了。
共產黨為什麼能得到民心,真的是百姓們聽懂了馬克思主義嗎?未必,可能土地革命的打土豪分田地更讓人擁護。土地革命在內戰之前本來是緩步推進的,但內戰爆發,為了兵源和補給,土改突飛猛進,讓共產黨更加得到了民心。有了土地的農民自然怕失去,於是必須幫助解放軍打倒蔣介石。(當然這只是簡單解釋,真正原因要複雜的多)
而蔣介石敗退臺灣,如果不是也發動了土改,那他在臺灣都未必能坐得穩。讓人們擁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房子,這樣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新加坡為什麼要實行“居者有其屋”計劃,80%的人住在政府興建的組屋裡。那是因為李光耀發現,百姓們在沒有財產的時候,根本不在乎破壞,稍有鼓動就上街打砸。而一旦他們有了重要財富,哪怕是輛腳踏車都會先搬回家裡。所以,如果讓人們真正愛護這座城市,這個國家,那就必須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房子。
八、
總之,房地產只是一個產業,是經濟的組成部分,把這行業是否當成支柱都無所謂,它就在那裡,無論你怎麼看待。
相信中國政府吧,咱們是社會主義,更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傳統。讓百姓擁有財富和平靜的生活,這是任何時代統治者的法理依據。以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目的並不是為了讓開發商發財,也不是為了兩級分化,而真的是讓百姓擁有自己的房子。雖然這條路還很遠很漫長,但任何一屆政府都在努力,在探索。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