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智慧,人們才能懂得如何獲得地位、名利等外在的東西,也才知道如何駕馭財富、權力等外在的東西。但究竟什麼是智慧?卻不容易說清楚。
有人說:我們讀書,不就是在增加智慧嗎?其實未必。因為書中告訴我們的大多是知識,而知識只是適應特定的場合,一旦離開了這個特定環境,這些知識就變得毫無用處。可以說,知識都是與特定環境相聯絡,不過是在特定環境才有效的東西。比如,牛頓定律看起來很偉大,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活,但是在量子力學適用的微觀世界,牛頓定律並不起作用。而智慧則與知識不同,它超越環境的限制,在任何的環境都可以指導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對於一個人而言,任何外在的財富都可能失去,唯有一個人的智慧永遠不會丟去。而且,一個人擁有了真正的智慧,就會懂得如何進退,如何看待得失,如何把握機會。當擁有財富、地位的人缺少智慧的時候,財富和地位也許會給他帶來的不是幸福,而是災禍。那麼究竟智慧是個什麼東西?我們怎麼才能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關心的問題。
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歷史,會發現:所謂有智慧的人,總是在恰當的時間,做最該做的事,而且還能夠用適宜的辦法把事情做好。一個有智慧的人,總是能夠很好地處理人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釋疑生命的困惑、正確處理人生面臨的各種關係。但一個人面對的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一個人面臨的問題,也是此一時彼一時;因此,任何個所謂的具體方法,都不過是針對特定環境的特定問題,如果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問題,這個方法就會喪失它的效用。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學一個具體的方法,而是要懂得圓融智慧。只要一個人心中有大智慧,就會根據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情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採取恰當的方式處理好問題,這才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刻舟求劍,更不是固步自封。由此,真正的智慧,不是固守一些什麼方法,也不在於擁有多少知識,而是心靈升起的一種能力,一種對任何問題都能夠恰當處理的能力。
那麼,人們心中如何才能擁有大智慧呢?對此,中國聖賢的很多經典都有所論述,在《中庸》的開篇,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先下之達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呢?從字面上看,意思是說:個人的喜怒哀樂等這些情緒沒有發出是“中”,如果把喜怒哀樂等這些情緒發出來且恰到好處,那就是“中和”的狀態。在這個“中和”的狀態下,人們就有了與天地萬物打交道的智慧,能夠處理好人類面臨的各種關係。那麼什麼地方能夠發出喜怒哀樂呢?很顯然,就是人的心。而且,心在發出喜怒哀樂的時候,不被喜怒哀樂所困擾,而且能夠把各種情緒調控在適宜的狀態,就能夠達到一個智慧通達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