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加工食品,如香腸、肉丸、薯條、泡麵、炸雞塊、餅乾、速食湯、碳酸飲料……是很多人喜愛,但卻對健康有害的食物。之前已有多項研究發現,常吃超加工食品與乳腺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風險升高有關。
近日,一項發表於《臨床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研究,為超加工食品有害健康添加了新證據。研究結果顯示,食用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風險升高相關。
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是一組病因尚未明確的慢性非腸道炎症性疾病。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患者腸道免疫失衡,腸粘膜持續性炎症損傷。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就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時會出現嚴重的腹痛和腹瀉,其兩次辭任首相均與該病有關。
圖片來源:123RF
來自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美國3個佇列研究的資料進行了分析,共納入了245112名受試者,他們的年齡在25-75歲之間,83%為女性。
研究開始時,收集了受試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身體活動、飲酒量、吸菸狀況,以及非甾體類抗炎藥、口服避孕藥等藥物使用資訊。同時,還收集了受試者不同食物的食用量,包括未經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的食品;加工的、用於烹飪的食品;加工食品;以及超加工食品。
研究開始後,每2-4年對受試者進行1次隨訪,以更新基本健康資訊和生活方式等資訊,並統計炎症性腸病發病情況。
統計發現,超加工食品食用量較高的受試者,往往體重指數(BMI)較高,總的能量攝入也較高,身體活動較少。在平均長達22年的隨訪期間,共新發炎症性腸病857例,其中潰瘍性結腸炎488例,克羅恩病369例,發病率分別為6.7/10萬人-年和8.9/10萬人-年。
調整其它因素影響後,研究人員發現,食用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風險升高,尤其是克羅恩病。
相比於超加工食用量最少的1/4受試者(超加工食品能量攝入佔總能量攝入的約21%),超加工食用量最高的1/4受試者(超加工食品能量攝入佔總能量攝入的約46.4%),患克羅恩病的風險升高了70%;患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升高了20%。
此外,不同型別的超加工食品,對克羅恩病風險升高的影響也有所區別。超加工的麵包和早餐食品;即食或熱食食品;醬汁、乳酪和奶油,對克羅恩病風險升高的影響最顯著。
圖片來源:123RF
研究人員分析,超加工食品可能透過多種機制對炎症性腸病風險產生影響。首先,較高的超加工食品食用量,會減少富含膳食纖維等營養的新鮮、未經加工食品的食用,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其次,超加工食品中含有可能促進腸道炎症的新增劑,如氯化鈉;第三,超加工食品中的人工甜味劑,可能會增加腸道發生炎症的風險;第四,超加工食品中的乳化劑、增稠劑和其他新增劑等,也可能直接導致腸道炎症;最後,超加工食品中含有的奈米顆粒,如氧化鈦等,可能也會增加炎症性腸病的易感性。
不過,超加工食品增加炎症性腸病,以及不同型別超加工食品對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風險影響的機制,目前仍未明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
由於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顯示了經常食用超加工食品與炎症性腸病風險之間的關聯,並未表明因果關係。而且研究也存在一些侷限性,如受試者的飲食依賴於回憶,可能也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
圖片來源:123RF
研究最後指出,炎症性腸病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不斷上升,部分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尤其是飲食的改變。“我們的研究結果為超加工食品在炎症性腸病發生中的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流行病學支援。減少、避免食用超加工食品,將有助於減少炎症性腸病的發生和流行,促進整體健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