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元旦期間,粟裕將軍在魯南戰役中,巧妙地運用了戰術將國民黨的王牌裝甲部隊全殲!創造了用步兵殲滅裝甲軍團的神話!戰後解放軍更是一夜暴富,由於繳獲的裝備太多,陳毅老總被迫組建了一支解放軍“美械師”,當時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老蔣更是破口大罵,痛斥前線國軍將領“無能”!
那麼這支裝甲部隊實力究竟如何?真像老蔣說得如此不堪嘛?解放軍又是運用了何種戰術,僅靠步兵就能吊打裝甲兵呢?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贊、關注加收藏!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這場,肉體與鋼鐵洪流碰撞的“傳奇戰役”!
“凡人之軀,比肩神明!”
1946年12月下旬,蔣介石派出重兵,且分四個不同的方向開始進攻蘇皖地區,自此魯南戰役也正式打響。老蔣為了確保此次進攻任務萬無一失,直接把自己的家底都給亮了出來,把國民黨當時最精銳的裝甲部隊“第一縱”,投入到此次戰役中去。
這個“第一縱”的總隊長名叫石祖黃,之前曾在美國陸軍裝甲學校求學深造,專攻領域就是裝甲部隊的機械化戰術,有著非常豐富的作戰理論,這也是為什麼“第一縱”可以說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他們更是自詡“蔣家王牌軍”。
有了這支機械化部隊加持,國軍的部隊也是非常囂張,絲毫沒有把解放軍放在眼裡,不過之後的戰役,石祖黃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有的也僅僅只是理論,並不適合投入到實踐中。魯南戰役,國軍“第一縱”跟隨馬勵武的整編26師東進,目標則是山東解放區的重點城市臨沂。
與此同時,陳毅和粟裕在剛剛結束的宿北戰役中,全殲了國民黨軍69師,把江蘇方面國軍的攻勢壓了回去,現如今馬勵武又送上了門來,在中央的指示下,陳毅和粟裕二人將主力部隊全部調遣至魯南地區,決定要給馬勵武的26師一點教訓。
這也是粟裕將軍首次率軍,進入山東地區作戰。當時國民黨作惡多端,全天下的老百姓都看清了蔣介石醜惡的嘴臉,對國民黨軍可以說是恨之入骨,等26軍進入到山東境內的時候,當地的老百姓見他們時國民黨的人,都拒絕向他們提供任何情報。
不知道我軍動向的馬勵武,此時縱使他手中有“王牌部隊”,也不敢肆意妄為,於是只能暫時把部隊駐紮在了向城、蘭陵一帶等待後方部隊。在此之前,粟裕將軍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華中地區作戰,不管是日軍也好、國軍也罷,首次來到山東,對於當地的情況還是不太瞭解。
更何況這次的對手是多次給我軍造成麻煩的馬勵武部隊,在武器裝備上我軍處於劣勢,不過這也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視,經過和陳毅老總的商量,最終決定集結26個團的兵力,以“牛刀殺雞”之勢全殲26師。
經過一番仔細的觀察,粟裕將軍發現26師的佈陣,有著極大的疏漏。馬勵武命令26師呈一字排開,就地防禦,這漫長的戰線,使得“第一縱”很難發揮自己的火力優勢。不過當時狂妄自大的馬勵武,顯然是沒有發現這一點,很快“第一縱”的司令員車蕃如,就明確了指出現在國軍佈陣非常危險,長時間暴露在解放軍面前,早晚會出大事情,並向馬勵武建議,把部隊撤退到嶧縣一帶。
馬勵武仗著現在有了“裝甲部隊”,腰桿子都不是一般的硬,他認為裝甲部隊火力強,根本不需要把解放軍看在眼裡,所以就拒絕了車蕃如的建議。這可把車蕃如給氣壞了,本來他也是個私心很重的人,現在再讓馬勵武這麼一攪和,他總有一種不好的預感,於是就向南京方面請示,找了個藉口溜了回去。
因為快速縱隊向來自成體系,馬勵武也不能拿車蕃如怎麼樣,也懶得去搭理他,他走了以後機甲部隊就只能由副司令鄒震嶽指揮。這個鄒震嶽雖然是副司令,但是他對裝甲兵戰術並不瞭解,甚至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車蕃如走了以後,鄒震嶽就開始調動裝甲部隊排兵佈陣,為了防止被解放軍包圍,他下令讓坦克並列構成三面扇形堅守陣地,並且在陣地前挖好戰壕,在戰壕的前沿設定防禦工程,最後將炮兵設定在坦克陣地的後方。
這些部署完成之後,鄒震嶽正對著自己的傑作沾沾自喜,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其實是挖了一個坑自己跳下去了,跳進坑裡還不忘讓別人把土給他蓋好。在陣地前還挖戰壕,還設定路障等防禦工程,真是能限制坦克行動的辦法,無一例外全讓他給用上了。
現在的這個裝甲部隊,就可以用“鐵王八”來形容,只能待在原地被動挨打。為此,鄒震嶽還執迷不悟,專門擬定了一個作戰方案,幻想我軍如果要大舉進攻,便可以把我軍的主力部隊全部吸引到“第一縱”的火力覆蓋範圍,並且還能依靠戰車迴圈進攻,將解放軍殺個“片甲不留”,完全就是一個人在這裡自娛自樂。
其實國民黨將領中,有去德國留學經歷的人非常少,大部分都是黃埔軍校培養,所以對於精通裝甲兵戰術的人少之又少,蔣經國就曾經說過,第一縱的總隊長石祖黃,雖然去美國留過學,但其實就是個“門外漢”,根本不懂得如何發揮裝甲兵的最大效益。
而現在鄒震嶽的排兵佈陣,給我軍帶來了極佳的圍殲機會,陳毅粟裕二人合議此事,都認為這個機會千載難逢,不過戰場風雲多變,稍有不慎這個機會將轉瞬即逝,圍殲行動一定要趕在馬勵武反應過來之前。
之後粟裕局開始調動解放軍主力部隊,用了一週的時間各部隊就都到達了指定的作戰位置,馬勵武此時看到解放軍的調動,心裡也開始慌了,稍微打聽了一番,得知竟有11個師的解放軍正在向他們圍攏過來。
這下子他再也不能淡定了,嚇得他趕緊向薛嶽請示撤退,但薛嶽不同意,臨沂就在眼前,哪有白白放走嘴邊鴿子肉的說法,命令馬勵武繼續堅守,並且表示道後續部隊馬上就能趕到,薛嶽的一番話,也讓馬勵武冷靜了下來,開始安心的迎接這一場戰鬥。
從1946年12月底,一直等到了1947年的元旦,馬勵武已經等得有點不耐煩了,遲遲不見我軍向其發動進攻,他也放鬆了警惕,並且認為這幾天都不會有杖打,於是索性就坐車回嶧縣慶祝元旦去了,只留了副師長坐鎮。
不過我軍可沒有他那般閒情雅緻去慶祝元旦,大戰當前,每一名戰士都在等待作戰任務的下達,粟裕將軍也在時時刻刻關注著戰場局勢的變化,確認了國民黨後續部隊沒有跟進之後,在1月2日,向解放軍下達了總攻的命令。
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在幾十米寬的戰線上,同時向敵人發起進攻,頓時間國軍的陣地前槍炮之聲鼎沸,26師的多個陣地盡數被攻破,正準備大展身手的第一縱,這時候才發現,自己面對的敵人比預想得還要多出十倍之多,前線的步兵很快就損失殆盡。
最讓國軍意想不到的就是,在上一場戰役中,我軍繳獲了國軍大量的美式榴彈炮,火力早已是今非昔比了,在榴彈炮的掩護下,解放軍很快就殺到了國軍的臉上,不一會鄒震嶽戰前精細布置的陣型就潰散了,鄒震嶽本人也是嚇得魂飛魄散,趕緊命令部隊衝出包圍圈。
直到這個時候,他才反應過來,他的裝甲部隊已經退無可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親手釀成的,陣地前的防禦工事成為了部隊的拖累,即使速度再快,等撤掉路障、填平戰壕準備往外闖的時候,我軍已經衝上來將其團團包圍。
當然還有“細心”的國軍發現了,此時我軍的包圍圈並沒有完全成型,國軍也是不假思索地向這個缺口衝去,在他們看來,利用裝甲部隊的高機動性,很快就能突破我軍的包圍圈,殊不知,這個缺口是我軍故意放出來的。
粟裕作為一名軍事將領,自然是明白圍師必闕的道理,如果強行將這支國民黨部隊包圍,處於絕境下的國軍說不定還能爆發出驚人的威力,更何況他們的武器裝備並不差,對於我軍來說也是一個隱患,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這時候就需要另外一個包圍圈,引誘他們自願上鉤。
因此,粟裕將軍在戰役打響前,專門命令了一支爆破組,用炸藥開路,為第一縱開闢了一條通往沼澤地的道路,他料定國軍陷入包圍圈就已經嚇得魂飛魄散,根本不會再去思考,遇到解放軍就會奪路而逃。
等他們沿著解放軍事先開闢的道路逃去,就會來到漏汁湖地區,聽名字第一反應都覺得漏汁湖是一個小湖泊,其實他是一個八九里地寬的沼澤地,乾旱時只有人和牲畜能通行,像國軍這支重型部隊是無法透過的。
更不要說碰到下雨天了,人都不能保證能過去,更何況車子呢?粟裕將軍擬定的方案,就是把敵人的裝甲部隊驅趕到這裡,等敵人把車子開進沼澤地,也只能乖乖束手就擒。俗話說得好“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好在這一天早上雨雪大作,老天也為粟裕將軍的這個計劃搭了一把手。
1月4日,第一縱進到漏汁湖,就鬧了大動靜,坦克、卡車還有重炮,都陷在了沼澤地裡不能動彈,進不了退不得,任由發動機嘶吼就是不能動彈一下,無奈之下,鄒震嶽只能帶著7輛坦克自行離開,其餘全被死死的釘在原地。
這時候粟裕將軍下達總攻命令,解放軍戰士們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向圍困在漏針湖的國軍發起猛攻,將手中的手榴彈,一起丟向敵軍,摧毀了國軍大量的坦克,除了戰車營的少數戰車倖存,其餘大部分全部被殲滅,沒有逃跑的全被我軍俘虜,其中就包括26師師長馬勵武,自此魯南戰役我軍大獲全勝。
戰後經過統計,在此次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僅以8000多人的傷亡代價,殲滅敵軍53000人,其中有36000人被俘虜,同時這次戰役收穫也是不小的,共計繳獲坦克24輛,大大小小的火炮200多門,還有各種汽車共計475輛。
戰役結束後,粟裕將軍和陳毅老總還親自到現場檢視,陳毅興奮地坐在一輛繳獲的坦克上與戰士們合影,同時還吟詩一首:快速縱隊起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變成廢鐵堆。
而國民黨軍方面的反應,其實跟我軍最初預想的差不多,“蔣家王牌軍”第一縱如此不堪一擊,也讓蔣介石徹底開了眼界,國民黨軍內部也是一片譁然,透過這一戰他們也意識到,我軍再也不是抗戰時期“遊而不擊,戰鬥力弱”的安置隊伍了。
之前還囂張跋扈的“第一縱”,在被我軍狠狠上了一課之後,也不得不佩服。戰車第1營被俘虜的官兵就曾表示,早些年在東南亞戰場打日軍就像鬧著玩似的,沒想到在武器裝備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竟然被解放軍吊著打,當年若是有這般配合,肯定是天下無敵!
很多國民黨的俘虜都棄暗投明,加入瞭解放軍的隊伍,華東野戰軍將這些戰俘和繳獲的裝備,改編成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支機械化部隊“華東野戰軍特種部隊”,這支部隊在之後戰場上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亮眼,成為了讓國軍聞風喪膽的部隊。
“蔣家王牌軍”的建隊歷史
很多人都感覺這個“王牌軍”並沒有怎麼打就落敗,根本原因就是戰鬥力不足,要知道國民黨這個“第一縱”的配置,在當時來說已經是頂配了,堪稱貴族中的貴族!該部隊下屬步兵整編第80旅,整個部隊全員配備的都是新型的美式武器,腰間別著的是美國最新的“香瓜手雷”。
同時還配有戰車第1團第1營、加上炮兵第4、第5團,再加上一個汽車團,一個現代化的通訊營,總兵力大概約有1萬人,而當時我們的解放軍,用的基本還是日本鬼子留下來的“三八大蓋”,還有自產的“漢陽造”,手雷用的還是帶把的,更不用說坦克和汽車了,就連拖拉機都開不出來一輛,當時行軍全靠戰士們的雙腿,物資運輸全靠百姓們推小車和牲畜託運,和國民黨比起來我軍的條件,早就被拉開了好幾條街。
該部隊主戰裝備為是美國在1943年投入到戰場的輕型坦克,該坦克有著超高的機動效能,同時黃精適應力非常強,不論是怎麼樣的地面,對於它來就像如履平地一般,不僅如此該坦克的火力並沒有因此而衰減,可以說這個型號的坦克,就是專門為我國複雜的地形而生的。
除此之外,還有蔣介石的最欣賞的嫡系部隊,炮兵第4、第5團,能得到蔣介石的青睞,自然是有著不俗的實力,這兩個炮兵團都配備了,效能極強的美式105毫米口徑的榴彈炮,要知道抗戰時期我軍使用的迫擊炮,與這個口徑可差太多了,儘管如此,解放軍在戰爭初期都湊不出一個炮兵營,國民黨一個師的兵力,就能拿出來兩個炮兵團,可想而知,他們的火力有多猛了。
世界經過二戰的洗禮,戰爭已經步入現代化,在現代戰場上,裝甲兵就是輕步兵的剋星,德國的“閃擊戰”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充分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性,以及單兵無法匹敵的火力優勢,迅速地拿下戰鬥的勝利。
世界各個國家也都認識到了,之後的戰場上只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械化部隊產生,於是乎就開始大力發展軍工業,專注於裝甲部隊的研究。而國民黨軍的裝甲部隊,則是從1942年開始的,當時正逢遠征印緬,國民黨將剛剛組建完成的坦克部隊,開往新德里由美軍顧問進行正規化的訓練,而後這支國軍部隊也是配備了美式最新的輕型坦克,和日軍在東南亞戰場血拼了三年,打出了不錯的成績。
而這個部隊的輕型坦克,正是被我軍繳獲的坦克,自從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蔣介石開始用繳獲日本的坦克,擴編了裝甲部隊,先後建立十幾個快速縱隊。不過在我國軍界當時,還沒有相對成熟地運用裝甲部隊的概念。
也只有老蔣的兒子蔣經國在德國軍校學習深造過,對於“閃擊戰之父”古德里安的那一套理論頗有心得,這也是蔣經國為什麼敢直言,石祖黃就是個“門外漢”的原因。當時國軍只有他能很清楚地認識到當時國軍的那十幾個縱隊,只不過是步兵營附屬的戰車營,根本發揮不出來裝備的優勢,也形不成戰鬥力。
最後還是在蔣經國的建議下,才組建了當時國軍的“第一縱”,而且這個裝甲部隊計程車兵,大多都有和日軍實戰的經驗,儘管如此,這個當時自詡“蔣家王牌軍”的第一縱,跟歐美國家比起來,裝備已經已經落後太多了。
快速縱隊初次亮相
雖然這些快速縱隊的裝備和西方國家沒法比,但是和解放軍比起來,已經不能用豪華來形容了,這簡直就是“奢侈品”,即使最後還是栽在了粟裕將軍的手中,但是在此之前,解放軍的部隊還是吃了這個快速縱隊的虧。
1946年9月底,馬勵武當時率領整編第26師,協同第33軍和整編51師,向棗莊一帶發起進攻,目的就是為了透過津浦線和王耀武匯合,從而進一步威脅我黨當時在山東的首府臨沂,當時陳毅老總的山東野戰軍主力不在山東,正在和粟裕一起抵抗整編74師,國民黨這一招也徹底打亂了陳毅老總的部署。
最終陳毅老總選擇葉飛的1縱隊留在山東,決定先解決了張靈甫的74師,再回來解救山東。葉飛的縱隊承擔著阻擊馬勵武部隊的任務,葉飛對此次任務也是信心滿滿,向陳毅老總打了包票,非常有信心能擊退敵軍。
等葉飛和馬勵武交上手後才發覺不對勁,和之前打聽到的兵力完全不一樣,敵人越打越多,1縱的傷亡也在不斷地上升,之後也是抓到了一個國軍俘虜,才打聽到敵軍其實有3個軍的兵力,面對敵軍多於我方數倍的情況下,局面一下子就緊張起來。
激戰一夜,葉飛縱隊堅守的陣地紛紛告急,這個時候馬勵武直接把“第一縱”給拉了上來,開始對我軍陣地發起衝鋒,在坦克飛機的協同作戰下,我軍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葉飛縱隊首次與坦克部隊交戰,沒有反坦克經驗,不一會兒我軍陣地就被敵軍坦克給衝散。
國民黨這邊才剛取得了一個小勝利,就開始大作其辭吹噓所謂的“魯南大捷”,搞得蔣經國都親赴前線慰問戰士了,馬勵武也已經得意忘形了,認為接下來的戰鬥就非常簡單了,只需要用裝甲部隊一路平推過去,就可以早早結束戰爭。
11月中旬,國軍再次派出第一縱,決定故技重施,葉飛此時仍然感到非常難辦,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對付這些鐵王八,不甘心第二次失敗的葉飛,加強了火力,定住了國軍快速縱隊不冰的進攻,但是任然無法抵擋其坦克的攻勢,此戰最後雙方達成對峙。
一直到粟裕來到了山東戰場,才一雪前恥,其實這次魯南戰役的勝利的原因,主要就是兩點第一就是運用正確的戰術方法,第二就是民心的向背問題,國民黨痛失民心,以至於馬勵武部隊來到臨沂地區,得不到一個老百姓的好眼色,也為之後做出錯誤決定做了鋪墊,走向敗局一切都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