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鬥場的血腥文化與羅馬帝國的命運興衰息息相關,羅馬的滅亡意味著角鬥審美的終結。不過人們對這種另類審美形態的喜愛似乎並沒有終結,角鬥士題材影片為代表的暴為影視作品在當前社會中無疑是最為大賣的影視風格之一。
在當前社會中,對古羅馬血腥暴力審美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通常影視作品的形式而更為人們所熟知,並且一般透過兩種方式來展現。一種是直接以角鬥士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這類影片是現代人對古羅馬角鬥文化的直接想象與還原,其代表性影視作品為《角鬥士》,《斯巴達克斯》等;一種是對古羅馬角鬥文化的現代延伸,這類影片吸收了角鬥文化中血腥殘酷暴力的一面,但不會直接在影片中表現出來,而是經過藝術加工,以精神內涵的相近性作為影片的賣點。
在影視作品中,鏡頭、角度是一定選擇的結果,是對外部世界剪輯加工的結果,而這類暴力電影之所以受到觀眾的熱捧,主要原因就在於這類影視作品都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聽刺激,這就先天地決定了它和動作電影的密切聯絡。
觀眾己不滿於以往動作電影的模式化、戲劇化的處理手法,更加關注於電影中人物動作細節的表現,使得動作電影在近現代逐漸轉變為暴力美學電影。故這類影視作品的顯著特徵就是在影視作品中對人物肢體動作暴力化的突出處理。
如在電影《斯巴達300勇士》的很多場景中,當兩軍交戰時,導演通常情況下把鏡頭對準於戰士之間的對決,一方出拳把對手狠狠打倒在地,受傷一方在跌倒時嘴中吐出的鮮血和身體因痛苦顫抖的肌肉都看得一清二楚。在營造暴力帶來的視聽快感時,一般採用了以下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有時會單獨使用,有時一同被使用:
其一,對暴力動作進行誇大真實感。對觀眾而言,對暴力最直觀的體驗就是動作中“拳拳到肉”的真實感,簡單粗暴的動作稍加藝術修飾就能直接表現出影像的真實感,這一點在《角鬥士》的電影中展現的尤為突出,除去商業性的宣傳運作外,影片中對角鬥士戰鬥場景的寫實刻畫對影片的成功而言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該片中,男主角馬克西姆斯在大角鬥場角鬥的鏡頭給人感覺異常真實;參加角鬥的有兩隊成員,一隊是以男主為首的銀甲鬥士,一隊是駕駛馬車的金甲鬥士。觀眾清晰看到,一名在馬車上的角鬥士射出的箭矢筆直射入對手的大腿,中箭的人腿上立刻瓣起血花,腿部抽搖而倒地。這種略帶誇張的處理方式逼真地反映了動作的力度、強弱以及對方受到的傷害。這樣一來就使人感同身受,更增加了刺激緊張之感。
其二,靈活運用移動鏡頭。移動鏡頭,顧名思義,當拍攝物件發生滑移時鏡頭追隨動作物件,藉助於攝像裝置的推拉搖移,不僅可以追蹤物件的速度,還可根據物件變換拍攝角度,求實現對動作的完整展現。
經過這樣拍攝的鏡頭雖然不像剪輯過的那樣完美,但是具有後期處理不能比擬的寫實感。強烈的真實感和隨動作變化的視角讓觀眾如臨其境,好像自己就是動作的一方,隨著主角的動作而行動。
其三,大量疊加慢鏡頭。慢鏡頭在電影中被稱為升格,得益於技術的發展,攝影師高速拍攝,用正常速度放映讓動作減慢,藉此增加動作的渲染性。
以《斯巴達克斯》美劇為例,影片中多次在打鬥時採用大量的慢鏡頭,使觀眾充分感受到角鬥士之間對決的慘烈。在第一季最後一集中,當逃脫的角鬥士衝進蘭尼斯塔家中,殺掉長久欺壓他們的貴族階層時,導演的慢鏡頭運用的恰到好處:在悲憤的斯己達克斯向蘭尼斯塔控訴愛妻和同伴的遭遇後,揮劍劃開對方的喉化,導演特意將蘭尼斯塔流血倒地的場景慢放。觀眾可以很清楚地從這個動作中感受到斯巴達克斯內心、情緒的激動和揮劍的力度。
這樣的慢鏡頭好處就在於透過拉長的節奏増強了力的表現性,加大了審美時間,使觀眾的審美快感也隨之變大。
動作場景的放大化後的影像是幕後人員處理過的片段,因此相較於原有的現實場景更具有審美效果。透過對部分需要誇大的場景進行特殊處理,人們的注意力聚焦在特寫的場景中,強烈的畫面刺激限定和引導了觀眾的視線,迫使人們直接參與到影片當中,最終形成非同以往的審美感受。
隨著現代數字影視技術的發展,觀眾在觀影中獲得的真實感更勝以往,而角鬥型別題材的影視作品更是先進製作技術的極大受益者。在此類影視作品中,數字技術的運用,使相對於觀眾的客體事物和細節場景更為逼真。
這種來自影片的“感知豐富性”讓觀眾在電影院觀影時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和心理認同感。此類影片通常借獨特的視野、視覺、景深來強化凸顯主人公的情感和推動故事的發展,觀眾在看到這種特殊處理化後的鏡頭後,一方面意識到自身處於影院當中,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影片著重表現的場景,同時也正由於此,把對外部現實的感知相應降低。
另一方面,影片強烈的視聽特效又在短時間內對人們的感官產生極大刺激,從而加強了對影片情節推進和主人公思想的強烈共鳴。相較古羅馬坐在角鬥場現場觀看錶演的人,觀眾不需要任何肢體動作,甚至連視線都不需要轉換,就可以輕鬆觀賞精彩的場面,這種“上帝視角”在直觀上令觀眾參與其中,成為故事參與者,體驗到熱血激情的動作場景,在此之外又因為潛意識仍會提示是在虛擬情景中,減少了施加暴力的罪惡感,更好完成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