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洛陽》已大結局,但很多觀眾對這個大結局並不是特別滿意,本還想著最後幾集,會反轉再反轉,出現一個意想不到的大boss,但從大結局往回看,這劇貌似只注重了質感,實則為一部漏洞百出的偽高階劇!
《風起洛陽》最大的看點是精美的服道化和華麗的鏡頭。承認大場景確實很漂亮,比如神都的夜景,但整部劇畫面不是點蠟燭就是滿屏的燈籠,看多了也會有點膩。
作為一部懸疑劇,主故事線上,故弄玄虛,實際也沒什麼高深莫測的。不就是一群造反的組織“春秋道”製作炸藥想炸燬神都的故事咯。
在懸疑手法上:主角追線索,知道線索的人死了,再追線索,再死了,迴圈往復,這種方式始終貫穿整部劇。
起初還好,順著線索順藤摸瓜,還有讓人探索的慾望,可是一再重複就味同嚼蠟了,最後給人的感覺就是毫無新意了。
在營造緊張氛圍上也是靠切換鏡頭來烘托,鏡頭切換太頻繁,剛提起興趣,線索又換了,讓人眼花繚亂,看得頭昏腦漲。
除了拍攝手法上,整個劇本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一:情節連貫性不足
雖然大結局了,但還有很多未交代清楚的事情。
比如,一開始來跟百里二郎告密的那對父女,受何人所託?
百里二郎的阿爺到底是誰殺死的?(知道是春秋道的,是宋涼還是柳襄還是另有其人。)
被宮嫣一夥人圍殺的青夜最後為什麼還活著,並且一個揹負多條人命的春秋道還能自由地在神都活動,改過自新就行了?
最後不良井的人是如何找到炸藥並摧毀炸藥的?
編劇編到後面可能就忘了補前面的坑了。
例如李北七的身份,怎麼也不可能是武攸決讓他去炸含嘉倉時才知道他是春秋道的人呀,最早李北七跟武思月去追胡人,看守證人時就用馬蜂針殺胡人滅口了,後面武思月在他房間裡搜到了馬蜂針。
正常邏輯不應該是早知道武攸決是春秋道的了嗎,讓李北七在運送知情犯人途中做掉, 滅了胡人這些小事之後,才到後面的炸含嘉倉嗎?
人物行為也立不住腳,開倉放糧前,武攸決不是派人密切監視百里弘毅和高秉燭了嗎?那手無縛雞之力的百里弘毅怎麼躲過密監去的不良井,還在不良井下高聲演講不被發現?
整部劇首尾不能相接,邏輯不能自洽,真是太讓人難受了。
二:部分人物可刪除性強
柳七娘的阿爺的作用是什麼?就是為了說漏嘴後導致百里二郎和柳七娘被抓嗎?柳十郎的作用就是為了讓武思月下線?如果沒有柳十郎,武思月不下線是不是結局會更加完美?
宇文佩佩就是為了刺東川王那一刀?安排一個殺手比手無縛雞之力的宇文佩佩不是更有說服力嗎?
去掉柳家三人和宇文佩佩這條線,邏輯思維也可行得通的。
高秉燭妹妹有必要出現這一角色呢?沒有妹妹也不影響劇情吧,反正最後也沒找到。
青夜到最後也不是高秉燭妹妹,也可刪除,她的出現就是引導高秉燭找到春秋道的老巢,就不能高秉燭自己找到地方嗎?
東川王一開始戴著面具故作高深為啥?百里弘毅和高秉燭都可以識破他的身份,作用也沒想象中的那麼大。聖人可以不露臉,一個背影就可以,畢竟什麼決策都是聽下屬決定的。
出場眾多人物,大多數卻都是無用的工具人,去繁留簡,把鏡頭留在塑造其他關鍵人物上,豐富人物故事,或許整部劇會更立體。
三:人物形象單薄
塑造小人物比較成功的當屬窈娘了吧,窈娘一個殺手,背後有悲慘的童年,有愛而不得的感情,一個有情有義的殺手塑造得很豐滿,以至於這個人物下線時,很多觀眾意難平。
遺憾的是類似窈娘這樣的塑造得鮮活成功的小人物少之又少,類似白浪、申飛、李北七、安白檀這些小人物,其實編劇都可以多給些筆墨來豐滿人物,也不至於給人感覺人物形象單薄。
例如百里弘毅的小跟班申飛,是怎樣的情義才能令他甘願用性命去保護一個木石之心的主子,是天生的嗎?
以及表面冷酷無情的安白檀為何會對公子楚有超乎上下級的感情;更離譜的是殺人如麻的宮嫣,為何在殺了宇文佩佩後會流眼淚,同門師妹的感情從何而來,劇裡是一筆帶過,只體現在了臺詞上,讓人倍感突兀。
小人物的塑造都不及格,更不用說被詬病最多的女二柳七娘了,先婚後愛沒看到,只有從頭到尾的自我感動和聒噪。
哎,可惜了!
起初就被看好的《風起洛陽》,竟也是平平無奇,水準大不如前作《長安十二時辰》啊!但也是值得一看的,只是經不起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