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癌症,其中大約有60%的病例都發生在亞洲。雖然目前甲狀腺癌發病率的上升很大程度上與診斷技術的進步有關,仍然無法否認超重肥胖和甲狀腺癌發病風險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亞洲作為全球甲狀腺癌病例最多的地區,目前仍沒有研究專門針對BMI和甲狀腺癌的關係的研究,而最近發表在Thyroid雜誌的研究就填補了這一空白。
圖 3.1 研究發表在Thyroid雜誌
這項由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學院領銜的研究聯合了亞洲6個國家、28箇中心,納入了13個佇列中超過53萬名參與者的資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於成年亞洲人BMI分類的建議,研究將參與者的BMI分為五類:<18.5 kg/m2、18.5-22.9 kg/m2、23.0-24.9 kg/m2、25-29.9 kg/m2和 ≥30 kg/m2,評估了不同BMI分組參與者的甲狀腺癌風險。在平均15.1年的隨訪期間,共記錄到1132例甲狀腺癌病例,其中男性226例、女性906例。
在男性中,以BMI 18.5-22.9 kg/m2的參與者作為基準,沒有發現其他BMI分組的甲狀腺癌風險出現明顯的升高或降低。不過,BMI被視為連續變數分析時則發現,BMI每升高5個單位,相應的甲狀腺癌風險會升高25%(HR 1.25,95%CI 1.01-1.55)。來自中國的上海男性健康研究顯示,BMI每升高5個單位,相應的甲狀腺癌風險會升高45%(HR 1.45,95%CI 1.02-2.08)。
圖 3.2 男性BMI與甲狀腺風險之間的關係
在女性中,以BMI 18.5-22.9 kg/m2的參與者作為基準,僅發現BMI 23.0-24.9 kg/m2組的甲狀腺癌風險有所上升(HR 1.26,95%CI 1.07-1.48)。而把BMI視為連續變數分析時則沒有發現BMI與甲狀腺癌風險之間的關係,BMI每升高5個單位,相應的甲狀腺癌風險並不會升高(HR 1.07,95%CI 0.97-1.18)。來自中國的上海女性健康研究顯示,與BMI 18.5-22.9 kg/m2的參與者相比,其他BMI分組的甲狀腺癌風險沒有明顯的差異,BMI每升高5個單位,相應的風險也沒有變化(HR 0.90,95%CI 0.76-1.07)。
此外,9 個佇列還提供了甲狀腺癌的組織學型別,研究按組織學型別進行了額外的分析,值得關注的結果來自於上海的男性健康研究。分析顯示,體重不足(BMI <18.5 kg/m2)的男性的甲狀腺乳頭狀癌風險可能會升高(HR 2.24,95%CI 0.75-6.66)。
圖 3.3 女性BMI與甲狀腺風險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指出,肥胖已經被確定為多種癌症的風險因素之一,而此次的研究表明,在亞洲人群中BMI的升高也是甲狀腺癌的風險因素。雖然目前肥胖引起甲狀腺癌的具體機制還不完全清楚,但胰島素抵抗、脂肪細胞因子、炎症因子等因素很可能參與其中。
與先前的研究一致,此次的研究也表明男性的甲狀腺癌風險受到BMI的影響比女性更為明顯。此外,根據來自上海的研究還發現,男性體重不足可能與甲狀腺乳頭狀癌風險升高有關。接下來可以開展體重不足作為甲狀腺癌風險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REF: Shin A, Cho S, Jang D,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thyroid cancer risk - A pooled analysis of half a million men and women in the Asia Cohort Consortium. Thyroid. 2021 Dec 16. doi: 10.1089/thy.2021.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