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其實是個俗稱,在醫學上被稱之為橈骨莖突腱鞘炎。這種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患者日常生活中從事家務,勞累過度造成橈骨莖突的勞損,而誘發的無菌性炎症。拇短伸肌、拇長展肌腱過度摩擦牽拉引起了慢性損傷,這就是“媽媽手”出現的根本原因。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哺乳期的婦女也常見。
一、“媽媽手”有哪些症狀呢?
腕橈骨莖處有疼痛、壓痛和侷限性腫脹。拇指與腕關節活動時疼痛加重。“媽媽手”的症狀非常典型,表現為手腕靠近大拇指一側持續性疼痛,腫脹,無法使力,在拇指活動的時候疼痛會加重,大拇指有時候會出現卡頓的現象,用力活動可能會聽到彈響,還可在疼痛部位觸控到凸起的腫塊。如果病情嚴重時,手指屈伸會受到限制,不能伸直或彎曲。
二、如何自我診斷“媽媽手”?
有一個典型的體徵可用於媽媽手的診斷。橈骨莖突腱鞘炎試驗:患手握拳,拇指屈於掌內,腕尺偏,若在橈骨莖突處疼痛加劇,表示可能為腱鞘炎。
三、“媽媽手”如何進行康復治療?
一旦發現“媽媽手”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讓手部得到充分休息,然後進行相應康復治療。
1.固定:繃帶包紮或者佩戴腕部護具幫助減少大拇指的活動,有利於炎症消退。夾板支具常要求將患者受影響手固定於功能位,即腕關節處於中立位,腕掌關節屈曲30度,拇指外展30度並且指間關節是處於可活動狀態。肌內效貼具有止痛,放鬆肌腱的效果。
2.按摩:按摩在治療或預防階段皆可做,當肌肉使用過度疲勞時可加以按摩,因為肌肉勞損引起的緊張會卡壓毛細血管,造成區域性迴圈功能障礙,按摩可以讓肌肉血液迴圈改善,舒緩緊繃,增加修復能力。
3.運動療法:強調無痛範圍內最大範圍的活動。具體鍛鍊方法:
(1)屈腕:向前彎曲腕關節,在最大屈曲位置上堅持5秒鐘。
(2)伸腕:向手背側彎曲腕關節,在最大背伸位置上堅持5秒。
(3)橈偏和尺偏:向手的拇指側和小指側活動腕關節,在最大橈偏和尺偏的位置上各堅持5秒。
(4)牽伸:腕關節背伸拉伸,面向桌子站立,雙手撐住桌面,指尖向前,保持肘關節伸直,身體前傾,感覺腕關節掌側有牽拉感。
(5)腕關節力量練習:腕關節屈曲,掌心向上,手握啞鈴,勻速向上屈曲腕關節,然後緩慢放鬆回到原位,根據自己練習的情況適當增加啞鈴重量。
(6)腕關節背伸:掌心向下,手握啞鈴,勻速向上屈曲腕關節,然後緩慢放鬆回到原位,根據自己練習的情況適當增加啞鈴重量。
(7)握力練習:手握住橡皮球,用力握緊,並維持姿勢不動。
以上動作練習時,每天3組,每組10次,每次堅持5秒鐘。
4.其它療法:患上“媽媽手”後,早期可以做物理治療比如紅光、蠟療、針灸、電療等。哺乳期間也可以正常使用。
四、“媽媽手”預防方法和注意事項
1.在洗衣、做飯、編織毛衣、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時,要注意手指、手腕的正確姿勢,不要過度彎曲或後伸。提拿物品不要過重,手指、手腕用力不要過大。
2.感覺身體疲勞時可以泡個熱水澡,舒解一下緊繃的肌肉,或是在痠痛的部位進行熱敷。
3.洗衣服時用溫水,冬天出門時戴上棉手套,防止手部受寒。
4.手腕關節做360度的旋轉或將手掌用力握拳再放鬆,來回多做幾次,都可以有效緩解手部的痠痛。
5.對於長期伏案的辦公人員來說,應採用正確的工作姿勢,儘量手腕能觸及實物,不要懸空。
【本期專家】
王寧,瀋陽市第五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技師長,康復治療師。現任中國康復醫學會作業治療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手功能康復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從業二十年,擅長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等各類腦病引起的手功能障礙的評定與治療,手外傷術後肌腱斷裂修復康復及骨折、神經損傷修復康復的手功能障礙的評定與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肢體運動障礙相關的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