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我們“解密美軍全球運作”系列內容的第三期。前面兩期我們分別聊了美軍在印太地區和歐洲的軍力部署情況以及運作模式,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東地區。
美國在中東的軍事指揮部被稱為“中央司令部”,它成立於1979年,因伊朗革命和蘇聯進攻阿富汗而設立。目前,中央司令部的轄區涵蓋了整個中東地區的19個亞洲、非洲國家,外加紅海和波斯灣兩塊海域。
儘管中央司令部的轄區不算大,但在經過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沙漠風暴”行動和諸多反恐行動之後,如今的中央司令部,已經成為了美國最具備“大規模實戰經驗”的指揮作戰司令部。
而不同於我們前兩期影片介紹的印太司令部和歐洲司令部,“中央戰場”的司令部並沒有處在戰火紛飛的中東地區,而是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克迪爾空軍基地。
在坦帕市一處海濱浴場和高爾夫球場之間,有一幢不起眼的樓房,就是中央司令部司令辦公的地方。結合附近碧藍的海灣和鬆軟的沙灘,很難想象到那些發生在中東的戰爭場面,背後的最高指令就是從這裡發出的。
此外,美國中央司令部下屬的中央陸軍司令部和中央空軍司令部,位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肖空軍基地。
美國之所以始終堅持將中央司令部的大部分指揮基地放在本土境內,其實是在順應美國人在“9.11”事件之後,提出的“先發制人”的全球軍事戰略。
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人意識到,冷戰時期的那種靜態威懾和遏制戰略,已經沒有辦法防禦“敵在暗處”的恐怖組織。所以,美國才將“先發制人”作為二十一世紀的軍事戰略。
這套戰略的要求是,美國將透過積極的海外行動來保衛美國的本土安全,並把戰爭引向敵人的國土。並且立刻著手進行了二戰之後最大規模的全球戰略部署調整。
那麼,反恐戰爭的焦點,為什麼放在了中東呢?
近二十年來,在美國及其盟友的戰略報告和作戰地圖上,頻繁出現一個新的地緣名詞:“不穩定弧形帶”。
這條“弧形帶”貫穿了加勒比海、北非、高加索、中亞、南亞、東南亞和朝鮮半島等地,被認為是全球反美、仇美情緒最為突出的地區。國際上發生的那些針對西方,特別是針對美國人的重大自殺性襲擊事件,大多發生在這裡。
更關鍵的是,這條“不穩定弧形帶”還是世界能源的富集地和進入世界其他大國的緩衝區。尤其是石油資源,目前在中東地區開採的石油,佔據了全球石油市場上超過一半的量,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的三次石油危機,更是讓美國人意識到,控制中東,會對自己國家的利益帶來多大的好處。
所以美國決策者認為,這是一條會深刻影響到美國利益的“弧形帶”,而中東地區又是這條“不穩定弧形帶”上最重要的反恐重心與能源中心。因此二十年間,美國借反恐的名義,不斷調整中東地區的軍事部署,以加強對所謂恐怖主義活動的“靠前威脅”,並計劃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總而言之就是,主動介入中東地區。
所以,今天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佈局,遍佈在許多個國家,可以很明顯體現出這種“先發制人”戰略的特徵。
在中央司令部的各兵種當中,唯一一座將總部建在美國本土之外的司令部,是位於巴林賈法勒海軍基地的美軍中央海軍司令部。
巴林是一個波斯灣西岸的“迷你島國”,國土面積700多平方公里,就比北京五環的面積稍微大一點點。巴林的海軍部隊只有700人左右的編制,但是,誰也不能忽視該國的海上力量。目前,巴林有兩個重要的美國海軍海外軍事基地:賈法勒海軍基地和麥納蘇曼港。
我們先說說賈法勒海軍基地。這裡除了是美軍中央海軍司令部的總部外,也是美國第五艦隊的駐地。目前賈法勒港的最主要任務是,負責協調和支援美國海軍,尤其是第五艦隊在波斯灣及臨近地區的行動。如今,這裡入駐了約七千人的美軍部隊,它的船塢可以同時為12艘美國艦船提供保障工作。
近些年來,賈法勒港還有一項“新動向”,據說這裡正在嘗試訓練所謂的“動物士兵”。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這裡就被曝光,有一些海豚正在跟隨著第五艦隊進行訓練,而他們任務目標就和“警犬”差不多,主要是發現伊拉克水下蛙人、排除水雷等工作。
當然啦,掃雷也不能全靠海豚。為保障波斯灣地區的海上交通線安全,美國還在賈法勒港部署了一定的掃雷力量,包括兩艘“復仇者”級掃雷艦、海上掃雷戰鬥小組、海上掃雷司令部,以及相關的輔助艦船等。
除了賈法勒基地之外,美軍還在巴林北部的麥納蘇曼港投入了大量力量。這裡是美軍第五艦隊的主要駐泊地之一,也是美軍在海外的第二大後勤運輸港口、後勤補給基地和艦艇駐泊地。
這裡負責整個第五艦隊的水面艦艇和後勤支援。2017年美軍投入了近6億美元,完成了對麥納蘇曼港的軍事建設改建工程。
那為什麼巴林這座彈丸小國,會成為美軍在中東地區軍事力量的大本營呢?
首先,巴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位於波斯灣西岸的一座島國,從巴林出發,美國海軍可以隨時監視波斯灣的動靜,輕易封鎖附近的曼德海峽、蘇伊士運河和亞喀巴灣。所以在中東各國裡面,美軍在巴林的部署歷史最為漫長,在1973年,原來的殖民者英國軍隊撤離巴林之後,美國海軍就立刻“補位”,開始在巴林駐軍。
實際上,美國人在剛剛來到巴林駐軍時,並沒有付出太大的力氣。1990年左右,在賈法勒港駐紮的美國海軍不超過一百人,港內停泊的艦船也不多。
真正引起巴林軍事地位飛速上升的事件,是90年代的海灣戰爭。儘管海灣戰爭的交戰雙方是伊拉克和科威特,然而科威特背後主導戰鬥的軍事力量是美國。在海灣戰爭中,美國人用半年的時間,率領三十四個國家組成的聯軍,透過大量高科技武器,擊潰了伊拉克軍隊。
在海灣戰爭爆發時,巴林的賈法勒港迅速成為了美軍在波斯灣的前沿陣地。1990年8月2日,海灣戰爭爆發的當天,伊拉克剛剛侵佔了科威特,美軍駐紮在賈法勒的軍艦就立刻做出反應,在24小時內抵達了伊拉克的海岸邊實施威懾,這是當時最早做出動態反應的美軍部隊。
海灣戰爭勝利後,美國看到了中東地區的重要價值,而巴林也看到了美軍在作戰時的巨大優勢。所以1992年,美國和巴林正式簽署了防務合作協議,美軍第五艦隊也在賈法勒基地正式成立。從這時起,巴林才逐漸發展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海上橋頭堡”。
我們前面提到,“9.11”事件影響到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勢力佈局,而實際上,90年代的海灣戰爭,才是奠定了美國人有實力在中東佈局的基礎。當時的一場勝利,讓美國換來了許多中東地區的軍事盟友。
比如說,當年海灣戰爭的“主戰場”,被伊拉克侵略的科威特,在今天幾乎成為了美國人的保護國。
科威特的國土面積是1.8萬平方公里,和杭州市的總面積差不多大,而在這裡,卻有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美國人的軍事基地。也就是說,即使是科威特人,也無法輕易踏足它國家三分之一的領土面積。
美國將科威特的軍事基地,一度視為其全球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在最高峰時期,曾經駐軍13萬。在科威特街頭幾乎到處都能看到美軍的坦克和士兵,彷彿是一個美國的“海外領土”。
美軍軍營主要集中在科威特的北部沙漠地區。這裡曾經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前線,後來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時候,正好拿這裡作為自己的“大本營”和“練兵場”。
這裡坐落著科威特的卡保斯基地,是美軍及其聯軍專門進行沙漠訓練的地方。這裡駐有美軍的前沿部隊和各種預置裝備,包括了M1A坦克、M2“佈雷德利”戰車,以及AH-64D“長弓-阿帕奇”直升機部隊,還有大量工程車、火炮等裝備,另外還駐有一些裝備工程技術人員。
此外,由於卡保斯基地周圍就是空曠的沙漠,有著大片空地,所以這裡也是美軍一個重要的軍事集結區。在伊拉克戰爭期間,負責後勤的美軍部隊和當地的承包商,幾乎一刻不停地在這裡搭建軍用帳篷,沙漠中瞬間形成了一個“軍用帳篷之城”。
稍微靠近城市區域的地方,還有一座多哈兵營,這裡駐有美軍中央司令部下屬的科威特陸軍司令部,負責指揮部署在科威特境內的所有部隊。這裡是美國陸軍目前在中東地區的核心基地、大型後勤基地、大型綜合性保障基地,還是美軍科威特聯合特遣部隊的前沿部署基地。
而在多哈兵營裡,還建造有一個巨大的陸軍預製倉庫,可以直接供應一個重灌旅的所有裝備。也就是說,美軍如果要在中東地區進行軍事部署,直接把人拉過來,從科威特就可以直接出動了。
除了大量陸軍駐紮,科威特境內的海軍和空軍基地也不含糊。科威特海軍基地是美國海軍重要的後勤補給碼頭和貨運碼頭,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有大約3000名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員部署在這裡。
薩勒姆空軍基地是美國空軍和海軍的戰時停靠機場,主要任務是為美國及其盟國的空中和地面部隊提供作戰支援、戰區空運、醫療後送、空中偵察、導彈防禦等協助。此外還有一座阿迪瑞訓練場,負責美國空中力量對地面部隊進行支援的訓練。
美國人透過海灣戰爭在科威特境內佔據的這些土地,被稱為是美國在中東“不沉的航母”。而更有甚者,由於海灣戰爭期間,美國軍隊對伊拉克軍隊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也在中東地區吸引到了不少的“盟友”。
比如沙烏地阿拉伯,在我們印象中,就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在海灣戰爭之後,沙特和美國就逐漸走到了一塊兒。然而,自從美國21世紀開始反恐戰爭之後,沙特政府就和美國人逐漸“分道揚鑣”,把美國人從國土內趕了出去。
在“9.11”事件之後,美國就想派遣大量E-3A空中預警指揮機、KC-135R加油機、F-15E、F-16C戰鬥機飛往沙烏地阿拉伯的機場待命,然而沙特政府卻下令,禁止美軍飛機從本國境內的任何機場起飛。
而在2003年,美國政府計劃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沙特政府就迫使美軍撤出了駐紮在沙特的所有戰鬥人員,美軍部隊不得不轉移至其他的盟國,比如卡達、阿聯酋、科威特等等。
稍後會提到的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駐紮的軍隊,就有很多是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從沙烏地阿拉伯蘇爾坦基地轉移過來的。在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位於沙特的軍事基地幾乎完全關閉,僅在蘇丹王子空軍基地保留了少量的文職人員。
不過,就算被沙特人“趕出”了國門,仍然有其他的中東國家,願意“接盤”美軍,比如卡達和阿聯酋。
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號稱是“萬人基地”,是美軍目前在中東地區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基地,常年部署一萬人。尤其是這座機場,擁有超過3800米的飛機跑道,可以起降所有型號的美國軍機。
目前,美國空軍第379遠征聯隊正駐紮在烏代德空軍基地,這是美國空軍規模最大、機型最多樣的遠征聯隊,它擁有編制飛機數百架,包括運輸機、加油機、偵察機等等,還有被譽為世界載彈量最強的B-1“槍騎兵”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而在該遠征聯隊的影響下,烏代德空軍基地被譽為是美軍在東半球最繁忙的基地之一,這裡大約每十分鐘就會有一架飛機起降,而且不限於作戰的時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此外,烏代德還被譽為是美國空軍在中東作戰指揮時的“神經中樞”,在這裡有一座花費6000萬美元修建的要塞化建築,名為“多國部隊聯合空戰中心”。這是一個相當詳細的指揮系統,可以直接調動在整個中東地區活動的美軍及其盟友部隊的空中力量,進行協同指揮。
卡達烏代德“萬人空軍基地”的來頭,也很有意思。1992年,在美國和巴林簽署防務合作協議的同一年,卡達的這座空軍基地開始破土動工。
儘管當時卡達的空軍力量小的可憐,但卡達的領導人,堅持投資10億美元,修建了當時中東最高標準的空軍基地,目的就是希望“築巢引鳳”,透過如此高規格的軍事基地,來吸引贏得1991年海灣戰爭勝利的美國空軍前來駐紮,為本國安全“加上護身符”。
果然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正好沙特將美軍“驅逐”除了境內,美國就把原先駐紮在沙烏地阿拉伯蘇爾坦基地的協防部隊,搬到了卡達的烏代德基地。緊接著,美國中央司令部前沿指揮中心、聯合空中作戰中心、及美國空軍第379遠征聯隊,就分批來到了此處駐紮。
而由此,美國和卡達的軍事同盟關係也越來越鐵,除了這座烏代德軍事基地之外,還分佈著尤姆薩德油料基地、麥斯埃德國防燃料供應點等重要軍事設施,讓卡達變成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能源供應中心。
這兩處油料供應基地,各可以儲存75萬桶的石油,負責為美國中央司令部在中東地區的所有軍事行動,提供燃料支援。尤其是麥斯埃德燃料供應點,距離烏代德空軍基地很近,在兩個基地協同工作之後,大大增強了對中東作戰飛機的燃料供給能力。
甚至連卡達首都的多哈國際機場,目前還兼任著美國駐卡達陸軍司令部的職責。這裡是美國第三軍和美國陸軍中央總部位於卡達的前沿司令部,負責指揮協調駐卡達的美軍人員與裝備的快速部署。史奴比兵營也位於多哈國際機場內,在兵營裡面有美國海軍修建的觀測站。
看完卡達,我們再來看阿聯酋。
在阿聯酋境內,有一座哈弗拉機場,它有兩條3600米的跑道,在中東地區的先程序度僅次於卡達烏代德空軍基地。這座機場,如今也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部署單位。
實際上在1994年,阿聯酋和美國締結了防務協定之後,哈弗拉機場就有美國兵力入駐了。然而這一防務協定是秘密簽訂的,一直以來,雙方政府都沒有承認過這一軍事合作計劃。直到2017年特朗普執政期間,這件事情才被得以證實,美軍公開承認,為了執行反“伊斯蘭國”任務,美軍在哈弗拉駐紮有3500名士兵。
實際上,哈弗拉機場雖然先程序度不如烏代德,但是卻在近幾年間,成為了美國空軍在中東利用率最高的基地之一。一方面,為了對“伊斯蘭國”發動空襲任務,這裡成為了首座部署F-22隱形戰鬥機的海外基地。
此外,哈弗拉基地還是目前美國在全球最大的航空油庫之一,這座油料庫隸屬於美國空軍第380遠征聯隊,共建設有25座巨型油囊,根據2016年的統計資料,其全年為美國軍機輸送燃油2.55億加侖,平均每天可以為軍機加油38.3萬加侖。
說起阿聯酋,我們會對這個國家的“帆船酒店”、繁忙的海運港口和“富得流油”的迪拜人報以很深的印象。而美國人自然不會放棄這裡如此優越的海運環境,阿聯酋也是美國海軍部隊在中東地區的重要駐紮地之一。
比如位於阿聯酋迪拜的傑拜勒·阿里港,是全球最大的人造港口,它跨度達到15公里,被譽為中東地區最繁忙的港口,如今已成為迪拜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之一。而在這艘商業港口中,就長期有美國駐軍。在傑拜勒·阿里港內,長期停泊有數百艘美國海軍的艦艇,一直是美國停泊艦艇數量最多的一個海外港口。
在傑拜勒·阿里港附近的拉施德港,也建有美軍的遠端軍事基地——阿肯色錨地。這個基地,主要是用來保障軍事海運司令部第四海上預置中隊人員和船隻的安全。
海上預置中隊一直是美軍快速部署實力的體現,一支中隊往往會由幾隻大型的中速滾裝集裝箱船組成,這些船被稱為“海上預置艦”。從外觀上看,這些船隻和貨船似乎差不多,但它內部裝載的都是各種軍事設施。
每一艘船上的營房、淡水和食物,都可以至少供應一支滿編的1500人海軍陸戰隊遠征旅,連續使用30天。此外,船上還配備了足夠豐富的武器彈藥,可以讓這些部隊直接在船上完成部署、下船就能作戰。
而為了提高機械化水平,每艘船上都至少停放著幾百輛戰車,比如坦克、悍馬吉普車、兩棲突擊車,還有各種工程車。船員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保證這些車輛的“有效停放”,在開上戰場的時候可以“快進快出”,開動任何一輛車,都不會有其他車輛擋住路線。
有了部署在阿聯酋拉施德港的海上預置中隊,美國軍隊就可以透過海運,隨時為波斯灣的任何地方,提供大量兵力的快速支援了。
除此之外,美國海軍還在葉門的亞丁港,約旦的亞暗巴港、阿聯酋的法加讓港、阿里吉比港,沙特的吉達港,阿曼的麥納賈巴斯港等地,建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燃料儲存設施,這些燃料儲存設施,有些類似我們上期影片介紹的“睡蓮基地”,可以方便美軍在戰時“加油就走”,為配合美軍更靈活的“先發制人”軍事戰略,發揮著重要作用。
說到這裡,為什麼卡達和阿聯酋這兩個國家,會主動接受美軍進駐呢?
這就和中東地區複雜的社會文化有關了。伊斯蘭教大體可以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伊朗和伊拉克的國內是以什葉派為主,而沙特、卡達、阿聯酋等國都是遜尼派為主。這兩個教派之間是存在著衝突的,而卡達和阿聯酋又和伊朗“隔海相望”,他們害怕被伊朗人進攻,所以就有了邀請美國過來“看門護院”的想法。
美國人正是藉著中東地區的複雜情況,吃透了許多國家為了在“亂世中自保”的心態,在中東地區紮下了根。
而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力量部署,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盟友,就是以色列。儘管美國並沒有在以色列境內有任何駐軍,但是考慮到以色列狹小的國土面積,和以色列自身足夠強大的軍備實力,美國人在以色列的駐軍也沒有什麼必要。畢竟以目前美軍的軍事部署情況,以色列真的遇到軍事衝突需要美國出手的時候,美國隨時可以快速調動軍隊,解決問題。
我們說過了美國人遍佈整個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但是對於中東地區來說,在“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和反恐戰爭思路的影響下,美國人在中東地區軍事部署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直在實戰中“動態部署”。
那麼,美國人的實戰情況如何呢?其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就是最好的“實戰”案例了。
2001年10月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發動了代號為“持久自由行動”的軍事行動,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2003年,美國和盟友又出動10萬軍隊,發動了伊拉克戰爭。
如今美國人已經灰溜溜地“撤軍”阿富汗了,所以我們就多來講講伊拉克的情況。當時有一名美國軍醫,形象地講述了在他參與伊拉克戰爭時,他對美軍在前線部署、後勤支援力量的印象,能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當時美軍的前線醫院,就是由許多輛卡車組成、自帶移動停屍間的大型戰地醫療手術營。而不同於正常醫院都是首先搶救重傷人員,在美軍戰地醫院,醫生們必須先處理那些輕傷者,以便讓陸戰隊員們重回火線,儘可能減少戰鬥減員。所以儘管大量死屍就在醫生們身旁,但所有人都裝作沒看見,甚至為了給礦泉水降溫,乾脆把瓶子塞在停屍間冰冷的屍體下邊。
在這場血腥的戰爭結束後,伊拉克的混亂才只是個開始。在2003年後,伊拉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受到恐怖主義活動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而美國把這個國家打得支離破碎之後,還以“反恐”為名呆在伊拉克不走了,而且一呆就是18年。
實際上,在奧巴馬上臺時,就放棄了在伊拉克設立永久性軍事基地的設想。截至2011年12月31日,美國移交了在伊拉克的所有軍事基地,然而美軍並沒有撤離,而是在伊拉克軍營裡承擔著“軍事顧問”和“協助”的任務。
在奧巴馬宣稱“撤軍”之後,伊拉克的防空力量,仍然事實上控制在美軍的手中,尤其是美國特種部隊的手中。而藉助著打擊“伊斯蘭國”的任務,美國的駐伊拉克軍隊又有了一波“迴光返照”的趨勢,現在美國人仍然在伊拉克境內保留著2500人的臨時駐軍。
美國軍隊在伊拉克駐留的同時,也在這裡挑起事端。比如2020年1月,在沒有事先通知伊拉克政府的情況下,美國人在巴格達炸死了秘密抵達伊拉克的伊朗傳奇將領蘇萊曼尼。這不僅嚴重破壞了伊拉克的主權,也讓伊拉克政府陷入了危險之中。
果然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後,伊朗就對伊拉克與美國實施了“無差別”的報復,伊朗軍方用導彈襲擊了美國在伊拉克北部的軍事基地,不僅造成了美軍的傷亡,也導致了不少伊拉克人的死傷。
實際上,根據伊拉克總理卡迪米和拜登會晤的結果,美國將於2021年12月31日,停止在伊拉克參加任何軍事行動。然而,根據這份協議,美軍將繼續承擔訓練、協助伊政府軍以及應對極端組織的職責,所以,停止軍事行動並不意味著美國人決定撤軍,美國軍隊具體還要在伊拉克駐留多久,恐怕就要到時候才能揭曉了。
而反恐戰爭,尤其是伊拉克戰爭為美國帶來的後果,也不僅僅是伊拉克的混亂局勢。在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後,首先,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美國人就喪失了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沙烏地阿拉伯的大力支援。
而除了沙特之外,美國在其他地方的駐軍人數也受到了大量限制,比如在阿曼,美軍在戰前曾經有大約4300名固定駐軍,而在伊拉克戰爭之後,也由於當地政府的反對,把駐軍人數直接下降到了26人。
美國人這些年來,打著“反恐戰爭”的旗號,在中東地區進行的那些咄咄逼人的軍事行動,更是直接讓許多原本就“反美”情緒強烈的國家,產生了更大的不滿。
這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朗。2019年,由於美國將伊朗國家軍隊“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了“恐怖組織”,導致伊朗人正式展開反擊,伊朗議會以254票贊成、2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一項法案,將我們本文的主角,美國中央司令部及其附屬部隊,全部列為“恐怖組織”。
這件事情,傷害不大,但侮辱性極強,一個打著“反恐戰爭”旗號的軍隊,居然被一國指控為恐怖組織,總是讓人覺得怪怪的。
美國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價,花了大量的錢財,都用在了中東的“反恐戰爭”上面,企圖用軍事力量的壓制,來解決那些反美力量。但是,美國人把中東的那些仇恨美國的人嚇住了嗎?反而是在反恐戰爭的過程中,中東的反美者是“一茬又一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所以,透過今天的案例,我們可以感受到,儘管在冷戰之後,美國曾一度將中東地區視為自己的關注重點,然而美國的“反恐戰爭”,打起來並沒有那麼順利,中東地區仍然是矛盾不斷、炮火不斷。
那麼,如今美國的另一片“反恐熱土”非洲,又在美軍的軍事部署中呈現出哪些特點呢?這個,我們留著下期再詳細聊。大家別忘了一鍵滴滴滴,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參考文獻:
羅伯特·卡普蘭:《美軍全球運作內幕》;
呂勝利:《淺析美國海外駐軍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徐瑤:《美國海外基地體系的演變》;
楊敏:《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的擴張與調整》;
張帆:《超越地區霸權——試析奧巴馬政府以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轉型》;
趙國忠:《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及其戰略企圖》;
鈕松:《聖址平叛與聖地駐軍:伊斯蘭激進主義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