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情況與2019年完全不同了
這年頭,看看各國的救市舉措,無非救市下面的“魔鬼三招”:
一印,二騙,三撕逼(關閉市場)
現在不少經濟體的做法,是真的很噁心的。自己印鈔引發市場為了購買力保值增值而產生了投機行為,然後,就以法律威脅、關閉市場、停止釋出市場價格變化的資訊等方式來應對投機行為的負面影響。然後,他們繼續瘋狂印鈔。
這近乎是沒有牌打的極端情況下才有的現象,這種經濟危機下的做法,正在全球更多經濟體蔓延。印度、土耳其、紐西蘭等都開始了,後面俄羅斯等更多經濟體跟進的可能性都不低。
2022年經濟要回到疫情前的軌跡,想都不要想了!
所以,此前爆出拜登的1.75萬億美元基建法案可能無法落地,馬上美股就跳水。
原因無它,無非是大家都看出來了,除了中國的穩增長舉措,其它各國近乎沒有新的驅動經濟增長的動能了。
2022年,全球最怕的是什麼?通脹?別逗了!
2020年至今,在如此瘋狂的疫情下,為何全球經濟還能勉強支撐,就是因為各國共同推出了史詩級的刺激舉措。
而今,除了中國還有一點加槓桿的空間,其它大部分經濟體都已經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這就讓2022年的全球經濟蒙上了一層陰霾。
如果再看看眼下全球範圍的實體經濟危機,那就不僅僅是需求端出問題了,供給端更是形勢嚴峻啊。
別的不說,我們就舉個例子大家來感受下實體經濟的絲絲涼意。
按照美國人自己的統計資料,美國公司在第三季度以驚人速度回購自己的股票,而創造增長所需的關鍵投資支出則相形見絀。
即,資金都去玩金融空倒,而不願意踏踏實實的做實體經濟投資了。
如果不是實體經濟到了令人失望的地步,何至於此?相信這個道理對於中國所有涉及實體經濟領域的人都應該明白。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態勢下,錢都不去實體,都往金融市場裡鑽,彷彿在沙灘上搭建城堡,這後面還能有什麼好事情呢?
雖然WHO誓言明年年底前要搞定這個疫情,不過,我們真的認為,這是想多了。
輝瑞老闆的話或許更加靠譜點,疫情或許還有3年。
那麼,問題來了,2020~2021年靠大刺激對沖疫情,2022年靠什麼?
也就是說,2022年很有可能是人類第一次在面對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沒有太多經濟工具去對沖的“第一年”。
當前全球實體經濟危機是瘋狂的,各國的物價都是急速飆升,能源危機、債務危機、貨幣危機、地緣危機、衍生品危機,此起彼伏。
最關鍵的是,眼下的通脹根本是各國央媽無力對抗的。
如果說2021年啟動的這波全球實體經濟危機更多還是供給端出了大問題,那麼,2022年的經濟基本面困頓是進一步深化的。
即,不僅供應端更加嚴峻,馬上連需求端也是要崩塌,還要配合大家對於未來的悲觀預期,從而讓投資意願進一步下降。
所以,中國提出,2022年的三重壓力(需求萎縮、供給衝擊和預期減弱),遠不是中國的遭遇,而是全球範圍的基本面形勢。
如果說需求萎縮和供給衝擊還是實體經濟範圍,那麼,預期減弱就開始帶有金融屬性了。
在價格高企的全球各類資產面前,一旦大家對於市場的樂觀預期開始減弱,那後面這些被爆炒的資產價格還能穩住嗎?
所以,A森近期反覆提示一個重大風險:
2021年是實體經濟危機的元年,那麼,2022年就要小心實體經濟危機開始向金融危機傳導。
事實上,我還有後半句,那就是:一旦金融危機起勢了,將來又會反過來進一步衝擊實體經濟,進而放大實體經濟危機。
很不幸的是,這就是未來的全球經濟總體趨勢!
這和次貸危機的情況完全相反,次貸危機本質上是金融危機,然後傳導給實體經濟。因此,當時奧黑放水救市,中國的實體工廠再一配合,自然就可以逐步走出困境。
實體經濟危機,往往會表現為瘋狂的通脹和越來越低迷的GDP增速,本質上是勞動生產率增速提不起來了。
需要知道,一切居民家庭的收入、股東的紅利、財政收入等等,都是源於企業的利潤,而企業利潤則源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可是,現在主要經濟體都逐步進入總人口負增長的困境,60年一輪的全球技術革命紅利也消耗殆盡,這後面大家還要保持以前的生活水平。試問,如何可能?
由此,作為全球經濟基石的實體經濟先行崩壞,後續一定會產生連鎖反應。
就業會出問題,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無力提高;企業利潤持續下行,股東紅利漸行漸遠;財政收入缺口越來越大,收支難以平衡。所有的這些問題,逐步形成為相互糾纏的更大災難:
財政危機+實體危機+金融危機=三殺格局
通脹,不過是導火索,因為通脹可以改變市場的實際利率,進而影響實體、金融和財政三大領域的。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會刺激來謀求維穩;但是,中國絕對不會強刺激的。
因為,強刺激會使得救市的子彈都打完,面對疫情和產業鏈戰爭長期化的趨勢下,子彈被打完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而言,現在華爾街打算把明年增長的寶更多壓在中國市場,其實也就是一種努力罷了。
結合此前我們分析過的“實體危機—金融危機—實體危機”三段式,本輪全球經濟危機的核心根本不是金融市場,而是實體危機不斷惡化。
這也就提示我們,將來穩增長可能也是常態化的。
救市開關將不會是像過去那樣三年一個迴圈,而是更高頻次的開開關關。
背後的邏輯就是,不讓舉債就無法穩增長;可是一旦拼命加槓桿過了,金融風險陡增,又有可能放大未來實體危機的衝擊。
這點對我們做投資的人極為關鍵!
每一次給你們的貨幣紅利視窗期不會很長,出現了就要馬上去把握。
同樣,每次打壓房股的時間也沒法很長,否則經濟兜不住。
這種高頻次的救市開開關關,會逐步放大我們的投資風險,也會放大我們投資的獲利空間。
歸根結底,就是要學會聽話,要嚴守投資紀律,節奏的把握成了第一要務。
對於工資收入,就不要抱有太高預期了,把握好手裡的飯碗也就不錯了。未來決定你家財富生死的,其實就是看投資型收入了。
經濟越差,投資賺錢的機會越多。
哪怕未來有一天美股崩了,美國人還是要救市的,否則就是全民餓肚子了。
要大佬們不放水救市,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