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
Pakistan
亞洲南部國家。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國名源於烏爾都語,意為:清真之國。東北經克什米爾巴控區與中國毗鄰,東界印度,西北鄰阿富汗,西接伊朗;南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1046千米。面積796095平方千米(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實際控制區未計入,其面積為8.55萬平方千米)。人口1.55億(2005)。為南亞第二人口大國,全國分為4個省、10個聯邦直轄部落區和1個聯邦首都區。首都伊斯蘭堡。
自然地理
山地和高原約佔全國面積的3/5。地表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和北部為高山區,由喜馬拉雅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的南延支脈共同構成,海拔一般在3500米以上,其中的蒂裡奇米爾峰海拔7690米,為全國最高峰。峰巒大都終年冰雪覆蓋,蘊有大型冰川,為印度河重要補給水源。北緯35°以南,山勢逐漸降至海拔3000米上下。西部和西南部的俾路支山地,平均海拔約700米,在其東側的蘇萊曼山脈(最高峰3383米)和吉爾特爾山脈(最高峰2096米)縱向隆起,構成了高原和印度河大平原的天然分界線。界線以東為印度河平原,南北延伸長1200千米,最大寬度550千米。這片大平原除北部山麓地帶外,海拔均在200米以下,地勢平坦,略向南傾。大平原以東,則為塔爾沙漠。北部高山地區森林茂密,植被呈垂直分佈,大致海拔1500~3000米為落葉闊葉林(橡樹)和針葉林(雲杉、冷杉、松、喜馬拉雅雪松),東南部平原農耕區廣大,天然植被稀疏,僅在沿河長有樹柳、印度黃檀、海棗樹和灌叢。
巴基斯坦北部三山交界(喀喇崑崙、興都庫什、喜馬拉雅)
除西部沿海為熱帶季風氣候區外,大部分屬熱帶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型別。由於北方有高山阻隔,氣溫高於亞洲東部同緯度地區。冬季溫和,1月平均氣溫平原為12~16℃,南部沿海可達20℃,僅北部高山地區嚴寒;夏季炎熱,最熱月(山地高原為7月,平原區為6月)平均氣溫沿海為29℃,山地高原為20~25℃,內陸地區為30並向35℃,信德省北部的雅各布阿巴德,6月平均氣溫高達36.5℃,絕對最高氣溫可上升至52.2℃,因而號稱南亞的“熱極”。全境降水稀少,北部高山區以春夏雨為主,為全國多雨區,年降水量可達1000~1500毫米。3000米以上為高山草地和永久積雪。東南部平原區以夏雨為主,多暴雨,雨量集中於西南季風期(6~9月),佔全年降水量60%~70%,年降雨日數僅10~20天。旁遮普平原北部山麓地帶年降水量僅為350~500毫米,信德平原減為100~200毫米。卡奇平原和塔爾沙漠更是在100毫米以下。沿海地區雨量又可增至150~250毫米。
除俾路支山地高原西部小片內流區和西南沿海一些徑直入海的短小河流外,境內河流全屬印度河水系。印度河在巴基斯坦境內流域面積約52萬平方千米。幹流自北而南流貫印度河平原,蜿蜒2000千米。年徑流總量達2095億立方米。中上游支流眾多,水源主要來自季風降水和北部高山區冰雪融水,因而一年有2次汛期,3~5月為春汛,7~8月為伏汛。季節流量變率極大,枯水期(冬季)與洪水期(夏季)可相差10~16倍。下游河床平緩,淤積旺盛,河床通常高於地面,洪水季節氾濫成災。通航價值較小,但因大部分流經乾旱區,富灌溉之利,干支流修築了眾多水利工程,約40%的水量已用於灌溉。
礦藏主要分佈於俾路支、蘇萊曼山脈和博德瓦爾高原,蘊藏有石油、天然氣、鉻鐵礦、重晶石、錳、鉛、鋅、鋁土礦、銅、鈾、鹽、石膏、硫磺、銻和石灰石等礦產近50種。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約2億桶,天然氣5000億立方米、煤1850億噸、鐵4.3億噸、鋁土0.8億噸。近年在阿拉伯沿海發現了海底油氣田。森林覆蓋率4.8%。
居民
人口增長迅速。自1950~2000年,人口從3948萬增長為13976萬。其間,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在逐步下降,20世紀60年代為38‰,20世紀70年代降為30‰,2000年再降為27‰,2006年已降為21‰,但仍是南亞人口可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95人(2005),在南亞屬於中等水平,而人口分佈的地區差別頗為懸殊。約一半人口集中於旁遮普平原,其人口最密集的東北部,每平方千米更在500人以上;佔國土面積40%的俾路支山地高原,每平方千米不足10人。性別比為100:108。2006年男女居民的預期壽命為62/63歲;60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5%。識字率偏低下,僅為53%(2006)。城市人口比重為38%(2002),是南亞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民族眾多。2005年各主要民族為:旁遮普族63%、帕坦族11%、信德族18%、俾路支族4%;操烏爾都語的穆哈吉爾人佔7.55%,其他的為10.75%。幾個主要民族大都分佈在同名省內。令在俾路支高原中部還散居著布拉灰族,北部山區有科希斯坦族;城市中有印巴分治時從印度遷入的少數古吉拉特族及拉賈斯坦族等。
伊斯蘭教為國教。穆斯林占人口的絕對多數,約佔90%以上其他宗教信徒所佔比率很低(基督教徒為2.5%,印度教徒為1.2%,其他0.2%)。國家雖然定烏爾都語為國語,但說這種語言的人數並不多(僅佔人口的8%)。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旁遮普語及其旁支希萊基語(合計佔56%),其次為信德語(12%)普什圖語即阿富汗語(8%)、俾路支語(3%)等。英語為官方語言,僅用於上層人士和政府中。
歷史
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三千紀,就出現了灌溉農業、青銅冶煉技術和城市雛形。以地處南亞與西亞、中亞陸上往來的要衝,曾屢次遭分裂、統一和異族入侵。8世紀初阿拉伯人對信德地區的征服和10世紀末伊朗東部穆斯林對旁遮普的攻佔以及隨之而來的伊斯蘭教文化,影響尤為深遠。18世紀下半葉起,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迫於南亞民族運動高漲,1947年英國按居民宗教信仰,把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1956年結束自治領地位,改建共和國,定國名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但領土根據宗教原則分為相距1600千米互不連線的東西兩部分,給日後政治上的分裂埋下了隱患。1972年東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另行成立孟加拉國。
政治
總統為國家元首,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聯席會議選舉產生。必須為伊斯蘭教徒,年齡不小於45歲。任期5年,可連任兩屆。有權力召集和解散議會,任免總理、內閣成員、總檢察長、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三軍參謀長,併兼任全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實行多黨制。現有政黨200個左右,全國性大黨主要有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領袖派)、巴基斯坦人民黨、聯合行動同盟、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和統一民族運動黨等。1947年建國後長期採取一院制,1973年憲法頒佈後改為兩院制,由國民議會(下院)和參議院(上院)組成。國民議會經普選產生參議院按每省議席均等的原則,由省議會和國民議會遴選產生。政府實行內閣制,總理為政府首腦,由議會中佔席位最多的政黨領袖充任。內閣由總理、內閣部長、國務部長、總檢察長和一些特設機構的負責人組成。司法機構分為三級。1991年5月 議會透過伊斯蘭法法案,宣佈《古蘭經》和《聖訓》為國法,一切法律均以此為準。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和地方軍組成。實行募兵制。總兵力為56.9萬人。2004-2005財政年度軍費開支約36億美元,佔政府預算支出的20.6%。
經濟
在殖民統治時期,經濟一向立足於農業,僅為宗主國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民族經濟枯萎,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獨立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濟結構有明顯變化,各種經濟門類出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各主要產業部門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的比重大有變動,特別是工業漸具規模,農業生產所佔比值在持續下降。由於過去經濟基礎過於薄弱,人口迅速增長,產業結構扭轉費時,全面整形經濟步履維艱;以農業為主導的基本情況尚未完全改觀。政府堅持推行積極而穩健的經濟改革政策,開支財政預算,減少國家開支,經濟形勢趨於好轉。截至2007年年初,外匯儲備達到133.8億美元。2005-2006財政年度GDP為1081億美元,人均收入847美元。GDP增長率6.6%,失業率6.5%。
工業部門中最大的是棉紡織業,約佔工業總產值的27%和產業工人數的37%,卡拉奇、海得拉巴、費薩拉巴德、木爾坦和拉合爾均為大紡織工業中心。產品近1/2供出口。採礦業以開採天然氣、石油和鉻鐵礦為主。俾路支省的蘇伊是天然氣主要產地,有管道通卡拉奇、木爾坦、費薩拉巴德、拉合爾和伊斯蘭堡等地;石油開採主要在博德瓦爾高原和旁遮普平原南部,卡拉奇和拉瓦爾品第設有煉油廠。採煤、製糖、榨油、捲菸、電力等均有一定地位,其中製糖業產值佔食品工業一半。發電量650億千瓦·時,手工業以地毯、製革、刀劍等著稱於世。
農業人口在全國人口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已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66.5%降低為21世紀初62%,從而成為南亞農業人口百分比最低的國家。農業產值在GDP中的比值,也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30%下降為21世紀初的24%。全國可耕地面積5948萬公頃,其中世紀耕地面積2215萬公頃(2005)。由於大量水利工程的興建,灌溉面積大為增加,已佔總播種面積3/4以上,成為世界灌溉面積比重最大的國家之一。為綜合治理印度河流域,實施了規模宏大的“印度河河谷發展計劃”,興建了大型的德爾貝拉水庫(蓄水量137億立方米)和門格拉水庫(蓄水量72.5億立方米),開挖了6條總長640千米的橫向連線渠,修築了5座大型攔河壩,實施“西水東調”計劃,將印度河、傑赫勒姆河和傑納布河上游的水向旁遮普平原東部輸送,年總調水量達148億立方米,從而擴大了耕地面積,併兼收防洪、發電、蓄水和調節下游灌溉區用水的綜合效益。
糧食作物佔總耕地面積的80%,小麥和水稻分別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44%和13%。20世紀60年代開展“綠色革命”後,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小麥主要分佈在印度河平原,尤以旁遮普平原最集中,約佔全國產量的1/3。其中費薩拉巴德、薩希瓦爾記憶運河墾殖區是主要產區,種植面積達,單位面積產量高。次為水稻,是重要出口商品。產區分佈在灌溉設施良好的鹽漬化地區,約佔全國一般的產量集中在印度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帶及上游印巴邊界地區。其他還有高粱、玉米和大麥等,多散佈於水利條件不良的乾旱地區。經濟作物以棉花最重要,佔全國播種面積的14%,為世界主要棉花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3/4產於旁遮普平原南部,1/4產於印度河下游東岸一帶。其他經濟作物有甘蔗、菸草、油菜等。
畜牧業受到重視。西部俾路支山地高原和西北邊境省的高山草地是主要牧場,以養綿羊、山羊為主。經營比較粗放,羊毛和皮革是重要出口商品。平原地區以飼養牛為主,多為役畜。近年來在城郊開始飼養乳、肉兩用牛,但數量有限。漁業和林業亦佔一定地位。
巴基斯坦經濟活動的地區差異的突出特點是大的經濟區和行政區域劃分基本一致。①旁遮普省幾乎全境位於上印度河平原內,開發歷史悠久,水土資源豐富,人口最多(佔全國人口半數), 是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耕地佔全國的55%,其中98%為灌溉農田;向右“巴基斯坦糧倉”的稱號,20世紀末小麥、棉花、甘蔗和優質稻米的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3%、87%、53%和95%,工業產值約佔全國1/2,以棉紡織業為主,次為機械、電器、金屬加工和石油開採等部門。②信德省擁有印度河下游平原,氣候乾旱炎熱,1/3土地為沙漠所覆蓋。但印度河沿岸狹長地帶的灌溉農業依然可觀,人口占全國的21%。以產棉花和稻米為主,工業產值次於旁遮普省而全國第二。主要有紡織、水泥、造船和機械等部門,有全國最大城市、最大港口和最大海空運輸中心卡拉奇。③西北邊境省多山地、丘陵和天然牧場,平原狹隘,人口僅約為全國的1/7。農牧業為主要經濟部門,菸草和甘蔗生產均具全國意義。紡織、製糖、水果罐頭和皮鞋等輕工業已經有所發展;手工業發達,陶器、地毯、刺繡、刀劍製作尤為著稱。唯一的百萬人口城市白沙瓦,也是最大的工業中心。④俾路支省為山地高原,氣候乾旱,地廣人稀。以遊牧為主,農耕限於少數有水源的谷地和水井灌溉地區。天然氣、煤和鉻鐵礦開採有一定地位。
旅遊資源豐富。但受各種條件特別是國內外政治情勢的影響,發展較慢,且呈起伏多變狀態,甚至較之過去還有萎縮。主要旅遊點有伊斯蘭堡、拉瓦爾品第、卡拉奇、拉合爾、白沙瓦、奎塔、費薩拉巴德和北部地區等。有6處文化遺產類名勝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1980)、塔克西拉(呾叉始羅)考古遺址(1980)、塔赫特·巴希佛教遺址(1980)、特達的歷史保護區(1981)、拉合爾古堡與夏利馬爾花園(1981)、羅赫達斯要塞(1977)。
至2004年有鐵路7791千米,主要幹線多沿印度河干支流作東北-西南延伸,各省和主要城市均有鐵路通達。但國內客貨運輸以公路為主,近年來,公路以及空運網的增加均遠遠快於鐵路。公路全長258340千米,55%鋪瀝青路面。海運對於巴基斯坦的經濟活動具有重大意義,全國對外貿易的貨運,90%由海運承擔。國營海運公司開闢有多條通達亞、歐、美、非的國際航線。卡拉奇港是最大海港,年吞吐量2184.5萬噸。為分流貨運,在其東南50千米處,又新建卡西姆港,年吞吐量接近千萬噸。此外,國境西南部的俾路支省沿海,由中國援建的全新的瓜德爾港,正在加緊施工。全國現有機場36個,伊斯蘭堡、卡拉奇、拉合爾和白沙瓦均有國際航空港。巴基斯坦國際航空公司成立於1954年,擁有各種型號的民航機49架,與國外28個國際航空港和23個國內機場均有航線聯絡。
近年來政府採取擴大出口、出口商品多樣化和擴大非傳統市場等措施,對外貿易得到較快發展,出口商品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初級產品(主要是稻米和棉花)出口比重顯然大幅下降,成品和半成品(主要是棉布、服裝和棉紗)出口比重逐步上升。而且除傳統商品外,還新增多種新產品。與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但長期入超的不利局面仍然沒有改變。
文化
實行中小學免費教育,大力提高識字率,改善大中專學校的教育設施和條件,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增加教育經費。2005-2006財政年度的教育經費為22.7億美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1%。全國共有小學17萬所,初中3萬餘所,高中約1.7萬所。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各省都設有大學。全國共有高等院校103所,著名的有伊斯蘭堡的真納大學、國際伊斯蘭大學,拉合爾的旁遮普大學、工程技術大學,海得拉巴的信德大學,奎達的俾路支大學,以及卡拉奇大學、白沙瓦大學等。
2002年全國共有報刊2200餘種,英文報紙有《新聞報》、《黎明報》、《國民報》等;烏爾都文報紙有《戰鬥報》、《時代之聲》和《東方報》等。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國營)和巴基斯坦國際通訊社(私營)是最大的通訊社。巴基斯坦廣播公司擁有27個電臺,對外用17種語言廣播。還有巴基斯坦電視公司,各主要城市也均有電視臺。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達87.8%。
對外關係
1947年9月30日加入聯合國,是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成員國;已同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英聯邦成員國。近年來,在國際事務特別在反恐活動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巴印關係是巴基斯坦對外關係中至為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出現了相互接近的意向與緊張狀態趨於緩和的跡象。1951年5月21日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正式建交。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巴關係密切,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不斷髮展,貿易額逐年增長,是中國在南亞僅次於印度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國。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第2版)》第1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