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漢人當中當屬明朝時期的兩位皇帝,一位是嘉靖皇帝,一位是萬曆皇帝朱翊鈞。這爺孫倆可以說是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這倆也是明朝在位最久,趣事最多的,最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廣佈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嘉靖皇帝可以說是走了狗屎運氣,白白撿個皇帝噹噹。像這樣在外藩王入京繼承大統的還有一位就是漢文帝劉恆,可他比漢文帝好多了,首先他繼承的是他堂兄弟的位子,其次朝中也不像漢文帝那樣兇險。由於爸爸和哥哥死的早,他在12歲時就繼承了他父親的王位。可以他一個堂哥明武宗朱厚照,這個大兄弟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會玩會鬧,腦子靈光的一個人,可惜命不好由於玩的太嗨,掉進水裡引起肺炎,結果就一命嗚呼了。
結果也就是現在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在15歲時繼承了他的皇位。這個老小子也不是一個省事的主,可以說是一個有非常主見和聰明的人。由於是外地藩王進京,受到朝中大臣和後宮的怠慢,於是就有了長達三年多的大禮儀之爭以此提高自己的低位。
登上帝位之後,他利用外戚和宦官的力量來鉗制內閣,利用內閣來鉗制百官,有利用自己親自來鉗制宦官。對於外戚一開始加以利用,後期地位穩定之後,又像之前一樣物質上給予豐厚的田產錢財,給予爵位表明其尊崇的地位,剝奪實權。
由於自己信奉道教,迷信修道成仙的說法。於是就按照道士所說取宮女之陰,也就是大姨媽。並且還讓她們早上早早的去外面採摘晨露,不顧她們的痛苦和死活,於是就發生了壬寅宮變。經過此事,嘉靖差點丟了小命。於是成千上萬的宮女都死於此事,嘉靖帝也更加小心了。行政上他重用嚴嵩父子,幫助他治理國家,管理百官。
在他看來,面對嚴嵩父子貪腐和違法亂紀之事,只要他們不威脅皇權,能夠給大明朝做事,給自己做事,能夠解決問題,維持國家和朝綱穩定,他都可以選擇閉一隻眼睜一隻眼。軍事上他重用胡宗憲,戚繼光等一批忠貞愛國的名將抗擊倭寇,保家衛國,安定民心,鞏固大明江山。最為奇怪的是嘉靖皇帝活一輩子幾乎沒見過自己的兒子。
晚年嘉靖帝疏遠嚴嵩,起用徐階為內閣首輔,國家才再次走上了正軌。嘉靖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採取釐革縮弊、振興綱紀等改革措施,下令退還一些被侵佔的民田,汰除軍校匠役10萬餘人,開創了嘉靖年間的“新政”時期,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
縱觀嘉靖皇帝一生,可以說他是個有極具權謀的人。懂得平衡利用各方的力量,去維護自己的皇權。不能說他是一個好皇帝,但也不能說他是一個壞皇帝。朝綱不算敗壞,百姓百官還勉強各司其職,國家根基還沒有動搖。
另一個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他八歲即位。提到萬曆,就會想起一代能臣張居正。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可是就在張居正死後沒幾年,萬曆皇帝就釋放了。萬曆十四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因此,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
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透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萬曆三大徵”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透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徵結束之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似乎更不感興趣了。
明朝自開國就有黨派之爭,門戶之爭,互相傾軋,然而在萬曆時期最為嚴厲,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
在東林黨爭無休無止之時,由於明神宗私愛貴妃鄭氏之子、福王朱常洵,堅持其王府莊田“務足四萬頃之數”,才肯讓其出京之國,於是在朝廷又掀起了一場長達七八年之久的福王莊田之爭。萬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酉時,又發生了晚明歷史上著名的梃擊案,作案的是一個名叫張差的薊州男子,史稱“梃擊案”。過於袒護鄭貴妃,盡失人心。
萬曆十七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內閣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 至於貪財一事,朱翊鈞他在親政以後,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宦官擔任礦監稅使,四處蒐括民財。
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一方面是明朝的行政機構的完善,百官各司其職,另一方面,萬曆皇帝也是一個有能力有主見的帝王,能夠把控全域性。雖然他保住了大明江山,可他卻動搖了大明的根基。由於自己由於身體缺陷,胸懷狹小,極度自私自利。導致後期朝綱紊亂,民不聊生。
孫子終究是孫子,爺爺就是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