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之中的白手起家
Peter Bang 1924 年大學畢業後,在一家美國收音機工廠工作了 6 個月。之後他回到丹麥,找來了他學生時代的好朋友Svend Olufsen 合夥創業,並在 Quistrup 莊園,搭建了一個閣樓供實驗之用。他們研製的第一件具備商業價值並以Bang&Olufsen 品牌命名是Eliminator,這種部件可以使收音機不需要依靠電池供電,只要接通電源便可執行,但是當時市面上絕大部分收音機還需要電池供電,電池又大又笨重,更為繁瑣的時需要前往指定的充電中心充電才可以使用,Eliminator的出現,讓當時的丹麥人眼前一亮,第一次感受到原來音樂離我們的生活這麼近。
Svend Olufsen(左)與Peter Bang(右)
一次跨時代的嘗試
1934 年,B&O 推出將收音機、揚聲器以及留聲機等功能集於一體的 Hyperbo5RG Steel 無線電留聲機,使得其產品成為了高保真音響裝置的典範。這也是B&O 第一次亮出自己的設計態度,對質量、人性化和審美的追求。隨後推出Beolit39 收音機,一種為電影工業服務的錄音裝置以及為馬戲團和軍隊車輛所用的車頂揚聲器。當時弧形模塑技術剛出現,B&O便將當時美國汽車工業的流線型元素和摩天大樓的美學形式結合,外觀服務於功能,美學與效能的完美平衡,幫助B&O奠定了在工業設計界的領先地位。
反思後的突破
1954年,一位著名的設計師poul Henningsen對市面上很多收音機評價只注重質量而不注重外觀。於是在1964年,首臺以新電晶體技術為基礎的收音機 Beomaster900 誕生,第一次將修長流線造型運用於收音機,設計與效能的完美結合,在業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並迅速成為歐洲及日本絕大部分收音機的製造樣板。於是,B&O的設計理念也逐漸確立—— For those who discuss design and quality before price(獻給比起價格更注重設計和質量的人)
沒有限制的設計師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隨著設計大師DavidLewis及Jacob Jensen的加入合作,B&O推出了一系列的極具影響力的產品。1975年,Jacob Jensen操刀並改進了BeoMaster 1900系統後,觸控式的按鈕設計成為了業內設計的開創之舉,這一作品成功的被紐約現代博物館列為館藏設計系列作品。在之後的時間,B&O陸陸續續有18件作品被列入MoMA (紐約現代博物館)永久性設計收藏品。作為B&O的鐵粉,Steve Jobs(蘋果公司創始人)在一次談話中提及在他那空蕩的大宅內,少數幾件家居產品中就有B&O 的音響。喬布斯的設計思路很大一部分受到B&O影響。(早期 iPod 旋鈕功能的設計,靈感恰是源自B&O 遙控器的設計)。在這樣優秀的設計背後,不僅僅是一位位天才的設計師,還有無權干預設計的管理層,管理層沒有權利讓設計師聽從接受他的想法,要麼接受,要麼棄用。
奢華、美感帶來的反思
優秀的設計、豪華的用料,看似風風光光的B&O,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虧損狀態。因為和當時的三星、蘋果等其他主流公司的同類產品相比,B&O的定價顯得相當不友好。一味的堅持自己的理念,優秀質量以及奢華的用料,讓B&O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於是,2012年,B&O PLAY隨之誕生。面對年輕群眾而誕生的它,核心精神被描述為:會玩,時尚,輕盈,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他們未必如音樂發燒友那麼講究,但卻對設計美感這件事異常敏感。
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沉澱,B&O已經成為世界十分著名的音響耳機廠家。無論是上至數十萬的高階音響,還是千元左右的便攜藍芽耳機,都成為了獨樹一幟的存在。正如品牌創始人之一Svend Olufsen 的侄子(也是B&O 的接班人)就曾表示:“我們努力生產具有獨創性的傑作,因為世人都欣賞有永恆價值而不是隨手可棄的物品。我們會保持領先,因為人們期望我們如此。”B&O從始至終似乎都在尋求一種美學與效能的結合,所以在某些程度上,B&O的設計光彩掩蓋了B&O的音質成功。只說音質方面,相同價位上的德系、日系音響或耳機超過B&O的很多很多。但是它耐看,即使你把它的品牌logo扣掉,放在家中的任意一個地方,都不會有違和感。不要忘記它來自於丹麥,一個極其看重家庭和家居的國家。B&O似乎希望你也能用最簡單的方式,最為樸素的方式享受生活,沉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