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是我不可忘記的一天,也是我最慘痛的一天。”這是1939年,陳賡在日記中記錄下的最沉痛的一筆。
那一年的3月8日,陳賡的愛妻王根英因不願讓黨的重要檔案落入日軍之手,在原本已經轉移到安全區的情況下,又選擇了折回學校,結果不幸在日軍瘋狂的掃蕩中壯烈犧牲。
愛妻犧牲後,悲痛欲絕的陳賡發下誓願:三年不再續絃,在此後的一年內,對亡妻的日夜思念時常讓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肝腸寸斷。
直到一年後的一天,剛剛在會昌戰場上身負重傷,回到延安的陳賡,在看望抗大訓練部部長王志濤之際,與他生命中另一個最重要的女人相遇了,她的名字叫做傅涯……
邂逅:從敬佩到愛慕
傅涯屬於生長在深宅大院內的大家閨秀,從小家境優渥,親人疼愛,沒有經歷過窮人家生活的苦難與艱辛。但自從讀書起,她就深受先進思想的薰陶,對共產主義有著堅定的追求。
於是,在大哥的介紹下,1938年,她帶著抗日救國的理想與使命,毅然決然地到了延安,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傅涯長相清麗脫俗,從小又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歌善舞,口齒伶俐,故此,一到延安,她就成了文工團內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
透過多次演出中的精彩亮相,傅涯的名字逐漸被延安軍民所熟知,最終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陳賡在王志濤家中的那一天,傅涯正好到此來借道具,於是,二人就此相識。
陳賡幽默的談吐贏得了傅涯的青睞,其實,對於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傅涯早有耳聞,他的那些英勇事蹟早已在軍中傳開,此時在傅涯的心中,陳賡僅僅是一位自己欽慕的英雄,他像山一樣的存在。
其實,傅涯是有所顧慮的,家裡已給自己訂下婚約,對於未婚夫,當時的傅涯也比較滿意,只是後來傅涯來到延安後,希望對方也能與自己有同樣的志願。
前來延安,一起為革命事業奮鬥,但對方對此卻並不感冒,因此,在多次苦心相勸都未等來結果後,傅涯對這段感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於工作的原因,傅涯與陳賡之間有了更多的接觸,在相處的過程中,兩人聊得越來越投機,彼此之間也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情愫。
儘管兩人之間的年齡相差了15歲,但感情的洪流卻永遠不會受到年齡這道“閘口”的阻滯,於是,1943年2月25日,陳賡對前妻的三年之諾已滿,在領導與戰友們的祝福中,這兩位歷經坎坷的革命情侶最終走到了一起。
然而,這對革命情侶的結合卻並不是十分順利的,當時,由於傅涯的哥哥是國民黨的特務,手上沾滿了共產黨人的鮮血,傅涯起初受到牽連,她與陳賡的婚姻不予批准。
此事很快便傳到了鄧小平的耳朵裡,當時的鄧小平正是陳賡的頂頭上司,於是,在此種情況下,鄧小平不得不為他的愛將說話了。
經過調查傅涯仍然是一位經得起考驗的優秀的共產黨員!正是鄧小平的主持公道,才促成了陳賡與傅涯這對革命夫妻的順利結合。
簡單的婚禮上,傅涯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戰友們讓她表演一段節目,於是她便清唱了一段蘇聯民歌,她本身具備優秀的文藝細胞,歌喉一展,驚豔四座,頓時讓這簡陋的婚禮顯得格外活潑生動。
新郎官陳賡當日也顯得格外興奮,婚禮上,幽默的他妙語連珠,詼諧有趣,講了許多讓人解頤的笑話,讓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當時政治部主任羅瑞卿還悄悄走到傅涯面前,輕聲告訴她:“你算找到了一位好人”。傅涯再次露出幸福的笑容。
傅涯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時代女性,她不希望陳賡干涉她的工作,並且不將她當成附屬品,陳賡十分了解妻子的心意,當即表示:“你有你的工作,我尊重你的意見。”
婚後半年,陳賡的幽默被傅涯耳濡目染,他們倆只要在一塊兒,必然會有許多因幽默而產生的歡聲笑語。
有一次,傅涯突然問陳賡年齡,陳賡告訴她正好四十不惑,傅涯當即嘟起小嘴,嬌嗔道:“你這人不老實!戀愛時少報了三歲!”
陳賡笑答:“我這不就是想和你縮小差距,拉近距離嘛!”。生活中,他們兩夫妻就是以這種幽默風趣的方式,增進著彼此間的感情。
但好景不長,隨著解放戰爭的打響,夫妻倆便各自奔波於戰場,很少相聚。直到1949年,傅涯隨軍南下廣州時,她才得以與陳賡重聚。
相伴:理解萬歲
對於陳賡的前妻王根英,傅涯也是十分的瞭解。對於這樣一位女烈士,傅涯不但沒有醋意,而且還打心眼裡的欽佩,從丈夫那裡,她漸漸瞭解到了她和陳賡的愛情故事。
原來,幽默的陳賡在當年在發起對王根英的追求時也很炙熱,那是發生在1927年的一段往事,當時黨的五大正在武漢召開,陳賡怎麼也不會想到,會與當年自己早就心儀的學生王根英意外相逢。
陳賡再也無法抑制自己心中對王根英的殷殷深情,於是,他文思泉湧,一封帶著滿滿愛意的情書一蹴而就。
可是收到情書後,王根英非但沒有答應他的請求,反而還將他的信貼到牆上,讓大夥兒都看陳賡的笑話,這讓陳賡很是懊惱,一番愛慕之心竟被潑了冷水。
但陳賡仍未放棄,在經過三番五次的真誠地示好後,王根英一顆冰冷的心逐漸被融化,之後又經過戰友們一再撮合,五大勝利閉幕後,二人便順利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陳賡與前妻的故事深深打動著傅涯,她既為王根英獻身革命的英勇事蹟而充滿敬意,同時更為丈夫的重情重義而感到驕傲,在她看來,陳賡既是一位革命道路上好導師,更是一個值得託付終身的好男人。
與王根英一樣,她與陳賡的婚後生活同樣聚少離多,當時正處於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作為革命家屬,傅涯無怨無悔地支援著陳賡的革命工作。
她與陳賡先後孕育了4個孩子,也將王根英的孩子視如己出,在丈夫征戰沙場的日子裡,她便獨自承擔起了撫養與教育5個孩子的責任。
百萬雄師過長江後,國民黨大勢已去,戰爭形勢有所緩和,此時他們夫妻才有了長時間的相處,彼此間的感情也逐漸升溫。
傅涯原本以為,新中國成立後,戎馬半生的陳賡會清閒下來,享受一下兒女繞膝的幸福生活。不曾想,中央領導捨不得陳賡這位優秀人才,此後對於區域性地區的一些軍事行動仍要陳賡出馬,創辦軍事學院也需要陳賡參與。
尤其是1950年,黨中央決定抗美援朝,陳賡更是被委以重任,作為志願軍的副司令親自開拔朝鮮戰場。
待到陳賡從朝鮮戰場凱旋歸來,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最終於1961年3月16日,積勞成疾的陳賡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58歲。
傅涯與丈夫陳賡共相處了二十一個春秋,從相識、相知到相伴,她總默默地付出,不求回報。
牽絆:血濃於水的親情
儘管,陳賡的離世對傅涯的打擊巨大,剛開始那會兒,她覺得自己的天塌了。這麼多年以來,丈夫一直是自己的精神支柱,然而,當時她不能讓自己倒下,將5個孩子撫養成人是丈夫交給自己的殷殷重託,另外,還有許多血濃於水的親情,值得自己牽絆、尋找。
其實,自從孤身來到延安以後,傅涯便已逐漸失去了與家人之間的聯絡,她原本叫做傅慧英,來到延安,加入中共後,出於保護家人安全的目的,才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傅涯。
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黨大軍潰敗,紛紛向臺灣撤離。作為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傅涯的家人也在萬般無奈之下,跟隨國民黨大部隊來到臺灣。
對此,傅涯始終毫不知情,直到有一天,她跟隨大部隊來到廣州時,從南方局獲悉,自己的家人已到臺灣的訊息。這個訊息對於當時的傅涯來說,又興奮又惆悵。
一方面,失散多年的親人終於有了音訊,傅涯為此感到由衷高興,而另一方面,當時海峽關係相當緊張,傅涯也想與海峽對岸的親人取得聯絡,簡直比登天還難!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對於已年近不惑,痛失丈夫的傅涯來說,海峽對岸包括父母在內的親人,給本已憔悴不堪的她又增添了一道新的愁緒。
親人暫時不能相見,丈夫又溘然長逝,傅涯便將全部的精力用在兩件事上,以此排解心中的苦悶。
王根英的英雄事蹟深深感染著傅涯,於是,她以丈夫陳賡的日記為藍本,幾乎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單獨為王根英寫了一本傳記,取名叫做《報國何計女兒身》,當時在《紅旗飄飄》上發表,引起一時轟動。
與此同時,丈夫的日記在經過自己的精心整理後,也得以出版,這一切除了證明她有良好的文學上的素養外,更能體現出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廣闊胸襟。
此後,傅涯更是將平生素未謀面的王根英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她竟主動承擔起了贍養王根英母親的義務,經常性地給老人寄錢捎物,在那段歲月中,她將自己化身為王根英,替這位英烈盡一份身為人子的孝道,直到老人離世前,還不住唸叨傅涯的好。
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傅涯也始終不敢懈怠。對於5個子女,她放棄了可以去臺灣陪伴親人的選擇,堅持一個人在大陸將他們撫養成人,5個子女也沒有辜負傅涯的期待,長大後都皆為軍中將帥,相信陳賡大將在天有靈,也會深感欣慰的。
1980年,已過花甲之年的傅涯滿頭銀髮,對於家人的思念更為迫切。也許是上天也被她所打動。
一天,她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大洋彼岸的信,這是已在美國定居的親妹妹第一次給傅涯寫信,傅涯將這封特別的家書視如珍寶,逐字逐句地反覆讀了幾十遍,每讀一遍,對於家人的思念就增加一分。
兩年後,妹妹從美國飛回大陸,這是時隔三十年後,一對親姐妹的首次相見,當她們互相看著對方蒼老的面龐以及隨風飄揚的絲絲白髮時,不禁緊緊擁抱在了一起,撕心裂肺地大哭了一場。
兩姐妹再次相逢,似乎總有說不完的話,她們白天聊,晚上也聊,想當年,與妹妹分別時,她還是一頭青絲,如今卻是滿頭白髮,一想起這些,傅涯就感概萬千。
從妹妹那裡得知,父母早已不在人世,他們剛剛隨著國民黨大軍到達臺灣的時候,曾經還度過了一段相當困難和悽苦的日子,後來,隨著對環境的不斷適應以及大家的齊心協力,生活才逐漸好轉起來。
執念:一定要去趟臺灣
在與傅涯的交談過程中,妹妹提及最多的便是父母。其實,父母生前早有交代,死後要讓他們的骨灰撒入大海,讓自己的靈魂能隨著大海奔湧的波濤回到日夜思念的大陸。
為了完成父母葉落歸根的遺願,親自前往臺灣,將父母骨灰接回大陸,就成了當時傅涯的最大心願。當時情況特殊,這個看似極為合理的願望始終沒有實現。
直到十年後的1992年,時年74歲的傅涯不顧年老體衰,也不願聽家人的勸告,執意前往臺灣,與相別了四十多年的親人再次重逢。
而此時,她已算是家族中的長輩,她的弟弟妹妹以及侄兒侄女們都親自到機場迎接,那一天,親人們開來了十幾輛車,一路浩浩蕩蕩地將傅涯接到了二弟家。
當時,傅家像過年一般熱鬧,一家人噓寒問暖,促膝長談,相別四十年、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那一刻被瞬間找回。
在親人的指引下,傅涯見到了父母的骨灰盒,當她那雙枯瘦略帶顫抖的手輕輕捧起骨灰盒的那一剎那,淚水竟不自覺地從眼眶內潸然流下,在那一刻,彷彿時光倒流,昔日與父母相處的一幕幕場景再次浮現於傅涯腦海。
她彷彿看到了父親將幼時的她扛在肩膀上,盡情玩笑的歡樂時光,看到了在她求學遠行的那一日,為她親手做得一桌豐盛可口的飯菜……
在臺灣生活僅僅只有兩個月後,傅涯親手捧著父母的骨灰,登上了回到大陸的航班。之後,她將父母的骨灰安葬在杭州的西子湖畔,讓父母能夠長眠於西湖醉人的美景之中。
在傅涯的前半生,無疑都是圍繞著丈夫陳賡生活,當丈夫征戰沙場,英勇殺敵之時,她默默地守在大後方,悉心教導孩子。
而當丈夫去世後,她才終於有了時間去考慮安排自己的事情,這或許就是為何傅涯為何要在已是74歲高齡的時候,仍要執意前往臺灣,看望親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晚年的傅涯一直居住在北京的靈境衚衕,傅涯相當珍視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在傅涯將近九十高齡的時候,仍然喜歡獨自坐在書房,讀書、寫字、筆耕不輟地撰寫回憶錄,有時候凌晨兩三點鐘還不曾休息,長期的疲勞加之身體各方面機能的退化,讓高齡的傅涯終於病倒了。
但即便是躺在病床上,傅涯仍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只要病情稍稍得到好轉,她就會變得十分饞嘴,想吃各種各樣的水果,以及油膩金黃的烤鴨。
即便是在氣管被切開的情況下,傅涯脖子上始終繫著一條十分漂亮的絲巾,那時妹妹送給她的禮物,她的頭髮只要出現蓬鬆凌亂,晚輩們便會馬上幫忙梳理,孩子們希望她每天都能容光煥發,精神百倍。
2010年1月4日,傅涯在北京逝世,從此走完了她長達92年的傳奇人生,自陳賡去世,她已獨守49年。
她走的那一天,北京下了一場六十年來難得一見的鵝毛大雪,讓從301醫院到她位於西單的家變得格外冗長,靈車在潔白的雪地上緩緩而行,彤雲低垂,大地悲鳴,沿途的建築物肅然無語,像是在為傅涯這位操勞一生的傳奇女性送別……
平凡、堅韌、澹定、慈愛,作為一位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獨立女性,傅涯的一生平凡而又偉大,從她回憶丈夫陳賡的那些充滿深情的文字中,我們似乎都被她記錄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場景,每一次關懷,每一句話語所深深感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