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說的這味中藥就是牛膝。
牛膝,聽名字就知道,它對膝蓋是有好處的。
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會逐漸覺得膝蓋僵硬,屈伸不利,一動就咯吱咯吱響,嚴重的發冷、發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腎日漸不足了。
肝主筋,腎主骨。又說,膝為筋之府。這膝蓋呀就像是筋的房子一樣,各種韌帶筋膜在這裡最為複雜,最為豐富,除了筋還有骨。所以膝蓋問題說到底也是筋骨問題,筋骨有問題了,要找誰?找它們的主人,找肝腎。
那麼,肝腎究竟是如何不足了?簡單來說,就是精血變少了。膝蓋又位於身體的下半部分,分到的精血自然少之又少。
筋骨在得不到濡養的情況下,發僵發硬也就在所難免了。就像自然界的草木一樣,草木一旦缺乏水的滋潤,它也會變得乾枯,一掰,紛紛裂開來。
再一個,膝蓋勞苦功高,不管是走路、下蹲,還是跳躍,都要用到它,它就像軸承一樣,年輕的時候,是嶄新的,時間長了,漸漸地產生了磨損。這個時候,寒氣再趁虛而入,膝蓋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
膝蓋出現僵硬、疼痛一定要重視起來,你看膝蓋往下又連線著小腿和腳,有點兒像中轉站,中轉站的氣血都供應不上了,那腿和腳能好嗎?
古人就很重視對膝蓋的保護,古人席地而坐的時候,手是搭在膝蓋上的,那是因為在我們的手掌心處有一個穴位叫勞宮穴,勞宮穴屬於心包經,心臟的熱量循著心包經剛好可以傳遞到這裡。
手心的溫度既不會過高,也不會過低,非常的柔和。身體哪裡發涼發痛了,用掌心去捂一捂,揉一揉,感覺會舒服很多。大家仔細想一下,是不是這麼個道理?
那麼,膝蓋已經出現問題了又該怎麼辦?
再說回我們今天腰講的這味中藥,牛膝是可以養膝蓋的。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神農本草經》裡就說了:“牛膝主寒溼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
南朝有位醫藥學家叫陶弘景,他在《神農本草經集註》裡說:“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
要知道,古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很簡單的,牛膝因為植株的莖上有一個粗大的膨起,看上去很像牛的膝蓋,所以古人給它取名為牛膝,牛膝的入藥部位是根,古人向來講究以形補形,這就意味著牛膝吃了以後可以讓人的膝關節變得既結實,又堅硬。
關於牛膝的功效,清代名醫徐靈胎總結的更為全面,說:“凡物之根皆橫生,而牛膝獨直下,其長細而韌,酷似人筋,所以能舒筋通脈,下血降氣,為諸下達藥之先導也。筋屬肝,肝藏血,能舒筋之藥,俱能治血,故又為通利血脈之品。”
總得來講,牛膝的作用大概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牛膝可以補肝腎。
《本草經疏》裡說:“牛膝,走而能補,性善下行,故入肝腎。”
《名醫別錄》裡說牛膝可以“填骨髓”,腎主骨生髓,填骨髓,也就是在強壯腰腎。
從性味上來說,牛膝這味藥,首先它是酸的,酸入肝。酸味的食物或者藥物可以養肝。其次,它有一點苦,苦可以堅腎陰。另外。它還有一點甘,酸甘化陰,酸味和甘味兩種味道加在一起可以把陰液化生出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吃山楂一樣,山楂酸酸甜甜的,放到嘴裡一嚼,可以迅速刺激味蕾,分泌出滿滿的津液。
前面說了,不足的是肝腎之精血,精血屬陰,而牛膝剛好可以補肝腎之陰。
第二,牛膝引藥、引血下行。
中醫有句話叫,非牛膝不過膝。
如果說一個人膝蓋不好,膝蓋有問題,那麼,中醫大夫在開方子的時候常常會把牛膝加進去,牛膝它引藥下行呀,有了它,整個方子的藥性就往下走。
牛膝先補肝腎,再把陰液引下來,引到膝關節那裡,就像是給膝蓋點潤滑油一樣,它就不會發僵發硬,一動咯吱咯吱響了。同時也能更好地抵禦外界的風寒邪氣。
第三,牛膝可以通經絡。
《本草正義》說它能“疏通經絡,流利骨節,其效頗著。”
第四,牛膝能活血化瘀。
有兩種情況,身體會發出疼痛的訊號,一種是不榮,一種是不通。不榮就是缺氣缺血了,不通就是有瘀滯了,牛膝一邊補,一邊通,它能把瘀滯散開,起到止痛的作用。
牛膝又分川牛膝和懷牛膝,川牛膝擅長活血,懷牛膝擅長補肝腎,這裡重點是補,順帶化一下瘀血,所以要用懷牛膝。
取懷牛膝,水煎後代茶頻飲。所謂頻飲就是說不用一次性喝完,而是像喝水一樣,渴了就喝一點。
除了內服,還可以外用。懷牛膝水煎後,用毛巾外敷關節,每天一次,每次約半個小時。